您好,欢迎您

大咖齐聚,提纲挈领 | 第4届胸外焦点讨论会暨第28届胸腔镜及胸部微创手术学习班顺利举办

2024年07月03日
来源:肿瘤资讯

在2024年6月27日至29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学术盛会——第4届胸外焦点论坛暨第28届胸腔镜及胸外微创手术学习班,在被誉为“未来之城”的雄安顺利举办。这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盛会,不仅是胸外科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继续教育项目,更是一个庆祝“全国胸腔镜学习班三十年庆典”的光辉时刻。三十年的风雨兼程,这一学习班不仅见证胸外科领域的蓬勃发展,更成为医学同仁们共同成长、相互启发的重要平台。本次大会荣幸地邀请到王俊院士、王军志院士、张强院士、黄晓军院士等国内顶尖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胸部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与为大会增添无限光彩。【肿瘤资讯】特别整理大会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第28届胸腔镜及胸部微创手术学习班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彦国教授进行题为“2024年国际交感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热点及手汗症诊断分级新体系介绍”的精彩报告。刘彦国教授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手汗症患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缓解或适应症状,从而减少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为了更精确地评估手汗症,刘彦国教授提出基于症状严重程度、生活干扰程度、治疗意愿的诊断系统,简称为SID系统。刘彦国教授强调,SID系统在提高医疗质量、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重要性,并呼吁国际和国内同行参与到这一系统的完善中,以推动手汗症学科的成熟发展,并为国际手汗症的临床和研究提供新的范式和标准。

图片 1.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教授进行题为“肺微小病灶参与的研究进展与思考”的精彩报告。陈克终教授指出,MRD检测在肺癌的全程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还能预测治疗效果。MRD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而阴性患者预后较好。此外,MRD检测还能提前约半年预测肺癌复发,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机会。我们的研究还探讨MRD在新辅助免疫治疗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结果显示,MRD清除与病理缓解和预后有正相关性。然而,MRD检测技术的选择对其准确性至关重要。个性化定制的MRD检测方案具有最高的敏感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MRD检测将在未来为肺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图片 2.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少东教授进行题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现状及进展”的精彩报告。王少东教授指出,从国际趋势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和手术量正逐年上升。胸外科手术量在所有学科中排名第三,显示机器人手术的迅猛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触觉反馈、单孔机器人、与AI结合以及远程手术等。机器人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明显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超越人手的灵活性和超越人眼的精准成像系统。在肿瘤学方面,以早期肺癌手术为例,机器人手术展现出潜在的肿瘤学优势。在技术层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由操作、成像和机械臂三大部分构成。机器人手术在肺叶切除、纵隔肿瘤切除和食管癌手术中有广泛应用,且已有研究显示机器人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肿瘤学上的获益。

图片 3.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锋教授进行题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胸外科的应用”的精彩报告。杨锋教授指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能够清晰地看到肿瘤边界,以及周围正常血管和神经。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之所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是因为它具有组织吸收少、穿透力强、自发荧光效应低和散射效应低的特点。肺段边界的显影、血供的测定、肺大泡边界的识别,以及小结节的定位,这些应用不仅提高手术的精准度,更在淋巴引流系统的显影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胸外科手术提供超越人眼、超越人手的技术手段。此外,我们还探索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淋巴结清扫、胸导管显影、小结节定位以及交感神经节显影等方面的应用。

图片 4.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晓教授进行题为“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李晓教授指出,在靶向治疗进展方面,辅助靶向治疗已显示出显著的生存益处,尤其是ADAURA研究,它证明奥希替尼在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对II-IIIA期患者。奥希替尼能显著降低70%以上的复发转移风险,并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方面表现出色。除了EGFR靶向药物,ALK抑制剂也在辅助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例如ALINA研究显示阿来替尼在DFS方面的明显获益。在免疫治疗进展方面,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如IMpower010研究和KEYNOTE091研究显示出DFS的获益。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众多,例如CheckMate-816研究,它只包括新辅助免疫治疗而不包括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显示出pCR率和EFS的显著提升。

图片 5.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立宝教授进行题为“肺磨玻璃结节消融治疗及同步活检”的精彩报告。胡立宝教授指出,消融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拒绝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多发性磨玻璃结节,可以作为手术的补充或首选治疗方式。消融治疗的适应症基于多个指南和共识,包括对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亚实性结节的治疗。消融治疗后,结节通常会缩小并最终吸收,形成条缩影或保持不变。消融范围需超过肿瘤边缘至少5mm以确保彻底治疗。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5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较高。

图片 6.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冠潮教授进行题为“食管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精彩报告。姜冠潮教授指出,食管平滑肌瘤作为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通常在大于5cm时才会出现症状,并且很少恶变。外科手术是治疗此类肿瘤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当肿瘤直径超过2cm时。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手术适应症有所扩展,使得更多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术者需准确定位肿瘤,小心切开食管黏膜下层,并采用钝性和锐性分离技术完整剥离肿瘤,同时确保黏膜的完整性。若术中发生黏膜损伤,及时的缝合能够保证术后的良好恢复。对于大于5cm的肿瘤,尽管剥离可能较为困难,但通常不需要开胸手术。术前不推荐活检,以免增加手术难度。

图片 7.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运教授进行题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血管损伤的原因及应急处理”的精彩报告。李运教授指出,在处理血管损伤时,首先是压迫止血,清理视野,找到损伤部位;其次是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阻断血管主干或中转开胸。血管损伤分为主动脉来源的血管、肺静脉、肺动脉和血管残端,支气管动脉出血速度快,需要电凝或机械止血;肺静脉壁薄且缺乏弹力纤维,需要精细缝合;肺动脉损伤机会大,但通常压力较低,可通过机械性缝合处理;血管残端出血则需要特别注意,必要时使用生物蛋白胶或其他方法止血。在手术中要熟悉支气管动脉的走形位置,针对不同直径的血管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并在操作中注意避免对已处理结构的额外损伤。血管损伤处理的关键点:术前充分了解血管解剖,术中精细操作,遇到血管损伤时冷静应对,采取合适的止血措施,确保患者术后安全。

图片 8.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周健教授进行题为“计算机视觉在外科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周健教授指出,计算机视觉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两个维度上的应用,包括手术步骤的识别、手术事件的识别、导航、检出和评估。在识别方面,计算机视觉可以辨识图像中的对象,如在手术中识别结构和步骤。在导航方面,计算机视觉结合3D图像重建和有创性操作,辅助医生进行精确的手术导航。在检出方面,计算机视觉有助于识别手术中的潜在问题,如喉返神经的识别和避免损伤。在评估方面,计算机视觉可以作为教学工具,评估手术技能和手术过程中的细节操作。计算机视觉在外科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隐私、系统集成和准确性等问题,应进行跨学科合作加速创新和实用化。

图片 9.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晓教授进行题为“胸腺肿瘤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李晓教授指出,外科手术在胸腺瘤治疗中十分重要,即使在胸腺瘤复发或胸膜种植的情况下,手术切除仍然是关键,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微创手术,包括胸腔镜手术,已被证实在治疗胸腺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全球范围内微创手术的比例正在上升。在胸腺瘤的外科治疗中,全胸腺切除是公认的标准做法,对于胸腺癌患者,推荐包括胸腺和前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切除。尽管胸腺瘤的化疗方案多年来没有显著更新,但免疫治疗在胸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特别是PD-L1高表达的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图片 10.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剑锋教授进行题为“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精彩报告。李剑锋教授指出,在胸外科领域,微创手术已成为食管癌治疗的主流方法,并且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加手术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免疫治疗在晚期和术后辅助食管癌中的突破,其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也显示出初步的积极效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75例病例总结,发现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够提高R0切除率,降低手术难度,并可能带来生存获益。尽管存在挑战,如毒副作用管理和对临床完全缓解病例的手术决策,但新辅助治疗为食管癌治疗带来机遇,外科医生应乐观拥抱这一新兴治疗方法。

图片 11.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进行题为“肺癌的手术可切除边界”的精彩报告。杨帆教授指出,在免疫治疗时代背景下,外科手术不应被视为禁忌,而是应根据患者是否能够从手术治疗中获益来决定。尽管存在技术挑战和医学上的考量,但手术切除范围的决策应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潜在益处。新辅助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已经展现出积极结果,能够将一些原本认为不可手术的患者转变为可手术,从而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尽管当前的临床指南可能还未完全反映出新辅助治疗的益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科手术在某些情况下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优势。可切除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患者能否从手术中获益的问题。在当前的医学实践中,外科手术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患者获益的重要手段,外科医生应继续在肺癌治疗中发挥其专业技能和判断力。

图片 12.png

第4届胸外焦点讨论会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院士进行开幕致辞。王俊院士指出,胸外科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单一学科或技术层面,而应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全面考量学科的未来方向。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整个疾病治疗的全貌,这需要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紧密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次大会特意邀请工程院院士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以期提升胸外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和视野。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能力提升项目和肺癌围手术期患者一体化诊疗流程标准制定工作能得到与会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希望本次大会望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胸外科的发展,为中国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图片 13.png 
随后,王军志院士进行题为“生物药发展概况及临床应用前景”的精彩报告。王军志院士指出,生物医药既包括历史悠久的传统生物制品,也涵盖利用尖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疫苗、重组蛋白、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它们正逐渐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中坚力量。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在推动生物医药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基因重组胰岛素为例,它不仅标志着生物技术药物时代的开启,也代表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治疗方法的历史性突破。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问世,为肿瘤学、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治疗方案。此外,生物类似药的开发,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高质量药物的可及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先进的生物治疗。展望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在未来5到10年内,活细胞药物、活载体药物、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和产品将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有望填补重大临床需求的空白,并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临床申报数量正逐年攀升,国内外已有多种代表性的基因药物获批上市。同时,国家在监管科学领域的不懈努力,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创新药物的快速上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生物医药作为创新药物发展的热点领域,其监管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是确保创新药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不断优化监管框架和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我们将能够推动更多创新药物的诞生,造福广大患者,助力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

图片 14.png

张强院士进行题为“高端药物制剂的发展与机遇”的精彩报告。张强院士指出,药物制剂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普通制剂,也包括具有显著优势的高端制剂。高端制剂以其在安全性、有效性、顺应性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卓越表现,正逐渐成为医药领域的新宠。在药物注册的领域,我们特别关注改良型新药和仿制药的发展。高端制剂的多样化种类,例如缓控释制剂、新型吸入制剂、透皮制剂等,不仅丰富治疗选择,也体现制剂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如脂质纳米粒在新冠疫苗研发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高端制剂技术如何引领产业化的变革。高端制剂技术的成功案例,如透皮给药系统、长效微球制剂、脂质体技术等,不仅满足临床上对精准治疗的需求,也显著延长药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并大幅提升经济效益。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高端制剂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高端制剂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功能化、智能化和调控化,同时,如何平衡创新性和可行性,将是推动高端制剂发展的关键。高端制剂作为医药创新的重要方向,不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在政策的引导、市场的拉动和技术的推动下,国内高端制剂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和更广泛的应用。

图片 15.png

黄晓军院士进行题为“创新驱动学科发展——白血病的治疗从控制到治愈”的精彩报告。黄晓军院士指出,白血病,曾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致命的疾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生命负担。但医学的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局面。如今,我们拥有化疗、移植和细胞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特别是随着对白血病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例,20年前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只有30%,而现在已接近正常人群水平。国内临床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白血病的生存率已从60%提升至90%以上,证实白血病的可治愈性。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发现并确立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已成为全球APL治疗的标准,显著提高疗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我们团队突破了传统的HLA配型限制,创新性地降低了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这一系列系统性工作不仅扩展供者的选择范围,还使得许多原本无法进行移植的患者得以接受治疗。这一进展已经改变全球40多项临床指南,半相合移植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一线方案。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如何优化这些新技术,以实现更高效、更简洁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图片 16.png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进行题为“肺癌围术期治疗进展与困惑”的精彩报告。林根教授指出,NSCLC围术期治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兴起,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借助CheckMate-816等里程碑式研究的数据支持,新辅助免疫治疗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同时,PD-L1作为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其潜力同样不容小觑。展望未来,研究将聚焦于界定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优疗程、融合新辅助靶向治疗与化疗的协同效应,以及挖掘生物标志物在预测治疗反应和精准患者选择方面的作用。这些探索将为我们提供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以期实现个性化医疗的目标。此外,跨学科的紧密合作在NSCLC的围术期治疗中显得尤为关键。

图片 17.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永召教授进行题为“全病程管理助力患者长生存”的精彩报告。周永召教授指出,个性化和规范化治疗十分重要性,多学科团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应对复杂或复发病例时。华西医院的全程管理模式覆盖从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与治疗,到术后的快速康复和规范化随访的整个治疗周期。该模式通过线上门诊、远程医疗、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居家管理等措施,为患者提供无缝连续的照护服务,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医院运用信息化技术,例如人工智能电话、短信提醒和互联网医院平台,来增强随访工作的效率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医院建立统一的随访平台,采用精准化科普视频和多对一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和支持。全程管理项目的推行,不仅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而且为临床研究和数据收集提供动力,为医院的临床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全程管理模式使医院能够更高效地服务患者,体现“离院不离医”的服务理念。这一理念确保医生能够专注于诊疗工作,而专业团队则负责处理非医疗事务,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照护。

图片 18.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翔教授进行题为“肺癌免疫治疗规范化数据解读及规范化治疗标准制定项目介绍“的精彩报告。燕翔教授指出,在晚期NSCLC治疗领域,免疫疗法的引入已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武器。然而,覆盖400多家医院、超过2万例患者的调查发现,实际治疗时长往往未达到临床研究推荐标准。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对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不足、不良反应处理的不当,以及医疗资源的紧张。为优化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规范化免疫治疗的重要性,包括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管理,以及全程管理。在治疗初期,应进行精准评估,避免过早更改治疗方案。在不良反应管理中,建议采取谨慎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中断。同时,对于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应进行充分巩固治疗,并在多学科团队合作框架下实现全程管理。

图片 19.png

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杨帆教授指出,本次大会不仅深入探讨胸外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更触及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医药创新的广阔天地。这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为我们的学术视野和专业实践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图片 20.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