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准诊疗,智慧交锋|甲状腺癌精准诊疗论坛会后报道

2024年06月27日
来源:肿瘤资讯

在探索医学的深邃海洋中,每一次的发现都是对生命奥秘的一次致敬。2024年6月22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和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甲状腺癌精准诊疗论坛于上海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甲状腺癌的精准诊疗之道,同时线上有近万人次关注本次学术论坛。

kv.jpg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邢明照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刘志艳教授相继发表致辞,表示: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过去十几年,甲状腺癌的诊疗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手术治疗逐步向腔镜治疗,从单一治疗模式逐渐向综合治疗方式转变。精准诊疗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精准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疗效、更长的生存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但甲状腺癌诊疗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尚存在困难,需要更为敏感和特异性的诊断方法。通过同多个学科密切合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研究,最终向外科、病理科、核医学、内分泌肿瘤学等各个临床学科进行过渡和转化,从而建立起更加高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已经成为当前甲状腺癌诊疗的一大共识。大会主席在致辞中也介绍了本次会议主要内容,其中上半场围绕甲状腺肿瘤病理分类、超声鉴别诊断、精准医学指导下的治疗策略等议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下半场特别设置了病例分享和大咖论道环节,立足临床实践就甲状腺癌诊疗中的热点问题进行MDT讨论和观点碰撞,相信本次会议一定会让大家收获满满。最后三位主席,祝愿本次会议能够圆满成功,大家携手共进,推动甲状腺癌诊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患者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2.jpg

刘志艳教授(左)、陈立波教授(中)、邢明照教授(右)

高屋建瓴,热点追踪

在本环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继纲教授首先从2022年WHO甲状腺癌分类、2023年Bethesda分类、新版Bethesda分类的重要更新、分子病理进展、临床应用争议5个维度对甲状腺肿瘤病理分类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回顾。王教授指出近年来,甲状腺癌病理方面发布了一系列的指南、共识,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PTC存在差异,国际指南是否适用我国临床实践?多基因检测的使用时机情况?SCC是否应归属于ATC?免疫组化与分子检测的一致性如何?乳头、甲状腺外侵犯、复杂腺样结构等特殊形态如何判定等?

图片3.jpg

王继纲教授

随后,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主持下,中日友好医院张波教授带来了题为“超声视角下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的报告。张教授表示,基因突变是驱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超声和细针穿刺是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重要方法,对于细胞学无法诊断的结节,需要进行分子检测,如BRAF、KRAS、NRAS、HRAS、TERT等,以提高诊断率。随后,张教授结合实际病例以及研究进展对5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甲状腺癌基因突变与超声特征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癌BR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享。

王任飞教授

张波教授

最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柳卫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慕转转博士从目前甲状腺癌131I治疗规范及疑问、基因分子特征与DTC131I治疗相关研究和基因分子特征对DTC的进一步价值三个方面对精准医学指导下的甲状腺癌131I治疗进展进行分享。慕教授表示,目前131I面临的诊疗困境有:仅生化持续疾病是否应进一步行131I治疗?摄碘且稳定性SIR患者是否应继续131I治疗?继续/终止的指征?哪类患者容易出现疾病进展?基因分子图谱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BRAFV600E、TERT、TP53、DICER1与摄碘能力下降显著相关;TERT promoter、TP53、PI3K通路相关效应分子、PLEKHS1 promoter、1q gain、22q loss等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危分子特征;而且融合变异在儿童/青少年和成人DTC患者的临床行为中存在差异。未来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基因分子特征的危险度分层,以辅助推进精准化诊疗。

柳卫教授

慕转转博士

立足当下,聚焦精准

本环节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黑虎教授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MDT团队张润方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未分化甲状腺癌治疗病例。

黑虎教授

张润方教授

患者女,68岁,2023年3月发现右颈部肿物,行超声及FNA检查。FNA检查结果提示:1. (右侧甲状腺)静下见大量坏死,极少量核大细胞,具有细胞学非典型性;2. (右颈2区淋巴结)镜下见炎性细胞,少量非典型细胞,穿刺液Tg 0.246 ng/ml。未进一步治疗,保守观察,期间肿瘤快速增长至核桃样大小,伴呼吸不畅,于1个月后再次返院就诊。完善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基因检测以及病理会诊后确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进展期,局部晚期伴颈部淋巴结转移,BRAF、TERT双突变。行达拉非尼+曲美替尼靶向治疗3周期,肿瘤大部分消退明显,疗效评估部分缓解。继续给予达拉非尼+曲美替尼+阿得贝利单抗治疗5周期后于2023年10月行甲状腺全切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提示右侧甲状腺叶肿物恶性肿瘤,分化差,考虑未分化癌,左侧甲状腺叶肿物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双颈淋巴结未见明确癌转移。2023年11月13日至2023年12月21日接受30次iMRT,术后8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随后,刘志艳教授、邢明照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魏文俊教授、陈立波教授围绕细针穿刺能否支持未分化癌的诊断,对于存在BRAF突变患者靶向治疗应用周期界定、是否直接进行靶免新辅助治疗以及R0切除患者的后续治疗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静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跃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范培丽教授对该病例进行了深度交流。

谢静教授

于跃教授

范培丽教授

接着,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魏文俊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肿瘤医院MDT团队张婷婷教授、张岩教授带来一例甲状腺肠型腺癌腔镜种植病例。

魏文俊教授

张婷婷教授

张岩教授

患者女,38岁,因超声检查发现右侧甲状腺肿物,于2021-4-12在当地医院行经腋窝腔镜下双侧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右侧甲状腺粘液腺癌,后未行其他治疗。术后2月余超声检查见右侧颈部肿大淋巴结,转移可能,于2021-7入院,经完善检查和病理会诊后确诊为肠型腺癌。全麻下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右侧胸壁、腋下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侧颈动静脉之间占位)见腺癌累及,符合肠型腺癌。2021.9.13行TP放疗,2021.10.11-11.19采用IMRT技术行放疗,术后1年半患者死亡。

随后,刘志艳教授对于甲状腺肠型腺癌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点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包芸教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王睿教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甄作武教授围绕该病例进行了讨论。

包芸教授

1719322126766.jpg

王睿教授

甄作武教授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陈立波教授、邢明照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本次会议聚焦甲状腺癌的精准诊疗,选题覆盖病理、超声和外科、内科等领域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内容形式以专题报告、病例分享相结合,同时还进行了MDT的深度交流讨论。相信本次会议一定能够为大家带来新的认识、新的思考,相信未来甲状腺癌精准医学将会取得更多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图片1.jpg

责任编辑:杨翠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06月30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4年06月28日
刘惠明
长治市潞州区中心医院 | 放射治疗科
认真学习服务百姓
2024年06月28日
李娟
六安市人民医院 | 病理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