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6月16日 食管癌分会场 | 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四届年会

06月17日



2024年6月16日,第14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CGOG第十四届年会会议开启了第6也是线下会议最后一日的日程,食管癌、肝胆胰肿瘤、胃癌、结直肠癌分会场会议同时进行。食管癌专场上临床问题明确,热点突出,讨论热烈,百家争鸣,共有13.8w万人次线上观看了本场会议。

中国肿瘤MDT联盟-食管癌MDT联盟启动仪式

image1.jpeg

沈琳教授致辞


image2.jpeg

MDT联盟中心代表参加联盟启动仪式


会议上半场举行了中国肿瘤MDT联盟-食管癌MDT联盟启动仪式,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曹彦硕医生主持启动仪式,首先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致辞,沈琳教授针对当前食管癌诊疗多学科协作的需求、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并且指出了食管癌多学科诊疗的必要性,倡导在MDT联盟搭建的平台上联合国内外多家医学中心,进一步开展食管癌的诊疗研究体系,为多学科模式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片1.png

MDT联盟中心代表发言


联盟启动仪式后,参与联盟的各中心代表纷纷讨论了MDT诊疗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同时就如何打通各科室壁垒,建立并完善MDT规范化诊疗机制问题,结合各自中心的MDT诊疗经验,分享了宝贵经验。

学术环节

image7.jpeg

主持嘉宾


下半场学术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冰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教授共同主持。

image8.jpeg

谭黎杰教授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教授,带来“从外科视角看食管癌器官保留进展与未来。”报告主要从食管癌器官保留的意义和临床基础、食管癌器官保留的研究进展、食管癌器官保留的难点三方面,深入浅出的讨论了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食管癌的器官保留相关问题。谭教授指出食管癌手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能忽视,但当前对食管的功能仍然知之甚少,既往CROSS研究结果提示完全病理缓解者长期生存获益显著,因此食管癌保器官的临床需求呼之欲出。相应的pre-SANO和国内pre-SINO临床研究也是出于同样的临床需求探索食管保器官的可行性,同时报告中对比了国外手术理念和国内诊疗现状。提出了采取主动监测的可行性和实践难点,展示了MRD引入的食管癌治疗监测的临床需求和初步研究结果,并分享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新辅助治疗结合食管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探索结果。最后讨论了保留器官的难点,包括转移复发模式、术前淋巴结转移检测手段缺乏特异性、cCR不等于pCR等等,提出筛选适宜保留器官的患者是未来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对于早期的食管癌患者。


讨论环节:


image9.jpeg

讨论嘉宾


讨论环节外科与放疗科专家就这一问题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探讨了术前确认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性,指出了食管癌保器官手术的未来趋势。四川省肿瘤医院韩泳涛教授认为当下谈保器官,循证医学的证据还相对不足,远处转移问题的确认是未来是否保器官的前提。当下食管癌治疗在放化疗包括免疫治疗以及MRD的监测下,可能会解决远处转移的棘手问题,给保器官的执行提供一定保证。四川省肿瘤医院李涛教授作为本时段讨论嘉宾中唯一放疗科医生,认为当下临床实践需要拥抱保器官时代,对保器官的可行性特别是pCR的确认尤其是淋巴结的pCR确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建群教授认为食管癌保器官的落地较为困难,目前仍然面临准确合理的分期挑战,对于cCR的检测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胸科医院李斌教授来自李志刚教授团队,对于早期的病人可能是保器官的主要阵地,同时也要关注内镜治疗的并发症的治疗。进展期患者新辅助治疗后保器官与否的选择对于患者的筛选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image10.jpeg

庞青松教授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庞青松教授,带来“食管癌的放疗选择与疗效评估”专题报告。报告从极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放疗选择;可手术食管癌患者的放疗选择及评估模式;放疗治愈的长期生活的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三方面进行讨论。介绍了JCOG早期食管癌放疗研究,提出对于极早期癌,放疗和手术能否成为平行选择的临床思考。庞教授认为放疗在保器官的决策中同样面临放化疗敏感的人群筛选难题;并且介绍了本中心探索的疗中咬检评估方法的建立,提出机体对放疗的免疫反应,疗中病理分析预测放化疗患者的疗效,疗中病理多维TILs空间分布来预测患者生存。指出根治性放化疗替代手术治疗可切除ESCC,分享了本中心食管癌放化疗患者与术后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比较,指出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与手术治疗相当。


讨论环节:


image11.jpeg

讨论嘉宾


讨论环节邀请了多个学科专家的参与,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刘芳教授认为放疗在食管癌保器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功能、生活治疗上来看,放疗在保器官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放疗剂量和放疗靶区在不同的治疗目的时也需要有不同的考量。山东省肿瘤医院孟雪教授认为如何对中国中国食管癌患者更加细化的分层,清晰的认识每一位患者的复发高危因素是迫切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对于保留器官既一个广义的概念也是狭义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食管癌分期治疗。作为局部治疗手段不论不论是放疗还是手术都是肿瘤治愈的重要方法,作为可手术的患者积极争取放疗时机是具有可行性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艳茹教授作为本环节唯一的内科医生,认为围手术期治疗可以得到一定理想的pCR率,如何筛选pCR高获益人群和如何筛选低复发人群,这对于预测标志物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放疗手术技术和药物治疗的进展,对于食管癌保器官可能会有更多的策略和手段,让更多的患者获益,甚至可以同AI技术相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肖泽芬教授表示,医科院肿瘤医院在多年前已经开始收集与分析保器官相关的数据,她指出放疗在不同分期的食管癌治疗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量研究的更新和发表,疗效监测对于治疗后的活检监测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放疗后的黏膜水肿,对于bite on bite阴性结果要谨慎解读。

image12.jpeg
鲁智豪
教授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带来“食管癌免疫治疗耐药后治疗的选择和思考”专题报告。免疫治疗目前在晚期食管的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免疫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但是5年生存率仅有10-20%,免疫耐药机制包括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在免疫治疗中成为挑战。随后从效应T细胞排斥、抗原递呈机制缺陷、T细胞功能失活、免疫抑制细胞、外源性抑制因素分析了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的不同机制。并且分享了针对不同耐药机制本中心开展的相应的临床研究设计。



讨论环节:


image13.jpeg

讨论嘉宾


讨论环节有四位教授参与,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认为食管癌内科治疗面临着耐药的临床挑战,与肿瘤微环境和T细胞功能异常等相关。因此也推动了免疫治疗新药和手段的不停研发,非常值得期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志伟教授提出,食管的新药研发面临巨大的临床需求,传统治疗方案的不同组合同样也会为患者带来一定获益。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姬颖华教授认为针对食管癌靶向治疗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领域,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进一步筛选人群。同时ADC类药物也是在食管癌仍有希望的新药研发方向,也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支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教授认为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目前已经得到一致的共识,耐药问题也是比较突出。新药的研发不断探索出新的免疫耐药治疗方案,相信未来仍有更多靶点在免疫耐药中绽放光彩。

会议总结

最后高社干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总结,对于食管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既往由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外科与放疗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起主导作用,而目前随着内科治疗药物的疗效提高以及新药研发的热度升高,内科的地位已十分重要,未来还需要继续推广多学科诊疗在食管癌中的实践。


通讯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董凤晓、曹彦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