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6月15日罕见肿瘤/罕见突变 | 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四届年会

06月16日



2024年6月15日,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四届年会第5天会议精彩继续。当日14:00关注罕见肿瘤(含GIST)/罕见突变的各位专家就近年该领域的进展与挑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同时大会同步线上直播,线上观看人次总计12.9万人次。

会议主席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叶颖江教授和张波教授分别致辞。首先叶颖江教授表示虽然GIST等罕见病在研究进展与突破上较其他常见肿瘤具有更大挑战,但只要执着钻研,都会带来新的惊喜。张波教授也肯定了目前国内一些罕见肿瘤的诊疗水平,呼吁各位临床医师和科学家关注罕见肿瘤,期待取得更多成果。

图片 2.png

叶颖江主席主席致辞

图片 3.png张波主席致辞

学术环节—第一节

主持:

本次会议的上半场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和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涛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6.png

高静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高静教授首先从基因学进展角度提出GIST新药研发短期内仍要围绕驱动基因KIT,驱动基因主导的激酶抑制剂(TKI)仍是主流,一线伊马替尼标准治疗失败后如何治疗成为GIST治疗瓶颈。标准治疗失败的GIST,复杂变异逐渐累积,单药泛TKI(如IDRX-42、NB003)或TKI联合通路抑制剂已展示一定前景。对于野生型GIST,抗血管药物瑞戈非尼、表观遗传抑制剂和潜在靶点GPR20-ADC药物DS-6157a在部分SDH缺陷型GIST中表现出较好的结果。更多的GIST驱动和耐药基因也正在挖掘中(如CDK1、CDK4/6、RAF1、FGFR),后续还需更多的样本进行探索。


图片 7.png

张信华教授

随后,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信华教授分享了KIT不同部位突变指导瑞派替尼对耐药后续治疗策略。张信华教授结合病例及文献,提出驱动基因突变仍是TKI的主要耐药机制,AP/AL顺式突变是瑞派替尼的主要继发耐药机制。对于克服瑞派替尼耐药,强调了耐药后突变检测的重要性且需要提升检测方法和测序深度,并提出后续治疗策略:瑞派替尼增加剂量对部分患者有效,局部进展者可考虑局部治疗,广泛进展患者联合治疗值得进一步探索。


图片 10.png

邱海波教授

接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邱海波教授简单介绍了SDHB缺陷型GIST的临床和基因特点,提出FGF3和FGF4在该人群中高表达。对此,邱海波教授梳理了近年SDHB缺陷型GIST的药物探索:舒尼替尼、Vandetanib(VEGFR2和EGFR抑制剂)、Linsitinib(IGF-1R抑制剂)尝试失败;DS-6157a(GPR20-ADC)在部分患者疗效初显但毒性还待验证;瑞戈非尼(FGFR抑制剂)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最后,邱海波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开展的奥雷巴替尼在后线(四线及以上)治疗的Ⅰ期临床研究的疗效(ORR 23.1%,CBR 92.3%,PFS 25.7m),提示奥雷巴替尼可提高瘤负荷重患者的疗效。并且,随后将启动的Ⅲ期临床研究有望对SDH缺陷型GIST的治疗带来突破。


图片 11.png
唐磊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磊教授重点介绍了CT血管扩张征在GIST诊断和评效中的作用,提出联合肿瘤血供来源及胃肠道壁内血管扩张征象可辅助GIST鉴别诊断,并将肿瘤血管征分为瘤内血管征(iTVS)和瘤周血管征(pTVS),展示了基线iTVS阳性较pTVS阳性更容易早期进展,且有iTVS的GIST异质性反应也更高。最后,唐磊教授就iTVS能否量化、肝脏GIST iTVS的来源、TVS征在舒尼替尼和瑞派替尼治疗病灶是否存在不同3个问题做了回答。

讨论环节:

针对上述两位专家的分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皓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钱浩然教授从KIT突变新药研发、联合药物探索和局部手术治疗等方面就GIST治疗策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钱浩然教授

徐皓教授

讨论环节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志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汪明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吴欣教授。三位专家围绕SDH缺陷型GIST药物治疗突破的热点问题、血管征对GIST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及人工智能与影像结合的临床应用等角度对GIST诊疗进行了热烈讨论。

高志冬教授

汪明教授

吴.jpg

吴欣教授

学术环节—第二节

主持:

会议下半场在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马志强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烨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图片 14.png

图片 15.png

孙涛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孙涛教授围绕小肠镜在小肠肿瘤中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作了专题报告。孙涛教授提出小肠镜在小肠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定位和定性作用,重点展示了小肠腺癌、淋巴瘤、间质瘤等的内镜下特点,并围绕小肠疾病治疗在内镜下进行标记、止血和肿物切除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展示了小肠镜在小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16.png
葛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葛赛教授针对液体活检在遗传综合征家系中的肿瘤筛查监测的应用与进展进行了汇报。葛赛教授介绍了cfDNA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筛(PATHFINDER研究)中的预测价值,关注到基于cfDNA的NGS测序、sWGS大片段拷贝数改变、片段组学和甲基化游离DNA免疫共沉淀测序等技术组合提高了Li-Fraumeni综合征的预测效能,基于此,葛赛教授提出了FAP患者推迟手术的液体活检监测的研究设计,期望通过实现肿瘤早筛优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的健康管理。


图片 17.png

齐长松教授

最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通过对NTRK抑制剂发展历程的详细阐述,提出针对罕见突变肿瘤研究的借鉴价值:药物研发首先要选择并富集突变基因,尽量确定具体的突变类型,并进一步确定是否有特异性功能。另外,临床研究的设计变革发展出新的模式如篮式试验、伞式试验和平台试验也促进罕见突变研究的进行。

讨论环节:

下半场讨论嘉宾邀请到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顾国利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伍小军教授。两位专家对小肠镜在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应用、液体活检预测肿瘤及器官定位价值、罕见病的多中心联合探索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展望。

顾国利教授

伍小军教授


大会主席就专家讨论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后,该场会议圆满结束。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吴春华 葛赛

评论
06月19日
邓志福
清远市中医院 | 外科
感谢分享,好好学习,谢谢
06月17日
万军鸽
叶县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