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徐焕基博士:披荆斩棘:CLDN 18.2引领晚期胰腺癌靶点新希望

06月08日
作者:徐焕基
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第八届“35under35”报名已正式结束,数百位青年肿瘤医生将继续参与后续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展示青年医生的风采!第一轮为ASCO摘要解读,候选人在2024 ASCO口头报告专题中自由选择一份进行点评,现进行集中展示,供各位品评!如您喜欢,请不吝点赞或分享,让更多的医生同道看到!同时,您也可以在下方发表您的见解哦!
徐焕基
肿瘤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病房,副教授
肿瘤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主要从事致癌信号的关键分子调控网络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在
Cell Death Differ,Trends Mol Med,Free Radic Biol Med、BBA-Rev Cancer 等国际知名
期刊发表 SCI 文章十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2 篇,IF 10 以上 6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等纵向课题 6 项,总经费 100 余万

ASCO2024解读文献

Abstract 4011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BI389, an anti-CLDN18.2/CD3 bispecific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phase 1 study

抗CLDN18.2 /CD3双特异性抗体IBI389在晚期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I期研究的初步结果

摘要

背景

CLDN18.2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均有表达。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近60%的患者显示有CLDN18.2阳性表达,这提示CLDN18.2有可能成为治疗PDAC的新靶点。IBI389是一种抗CLDN18.2/CD3双特异性抗体,通过连接T细胞受体复合物中的CD3分子和肿瘤细胞膜上的CLDN18.2抗原,诱导免疫突触的形成。本研究报告了一项评估IBI389在PDAC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期研究的初步结果。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标准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局部晚期、难治性或转移性的CLDN18.2阳性PDAC患者。在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两阶段,入组患者将分别接受6个剂量水平(5~600 μg/kg,每3周或每2周)的IBI389单药静脉输注治疗。在IBI389剂量水平≥30 μg/kg时,采用3~10 μg/kg为起始的剂量递增策略。主要研究终点是安全性,次要研究终点是由研究者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疗效,包括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

结果

截至2024年1月9日,共入组64例CLDN18.2阳性PDAC患者,其中男性41例(64.1%),女性23例(35.9%),中位年龄为60.0岁,IV期患者共54例(84.4%)。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至少一线的系统治疗(最多为五线),中位治疗线数为二线。62例(96.9%)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其中35例(54.7%)患者发生了3级及以上(≥3)TRAEs。最常见(发生率≥5%)的≥3级TRAEs包括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2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9.4%)和恶心(7.8%)。33例(51.6%)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相关不良事件,未发生≥3级CRS。分别有24例(37.5%)和3例(4.7%)患者因TEAEs导致剂量中断和治疗中止。在CLDN18.2表达≥10%(免疫组化2+/3+)的600 μg/kg剂量组患者中观察到IBI389的初步疗效。截至2024年1月31日,共有23例患者疗效可评估,其中7例患者部分缓解(PR ),9例患者疾病稳定(SD)。ORR为30.4%(95%CI:13.2 ~ 52.9), DCR为69.6%(95%CI:47.1 ~ 86.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

结论

IBI389在晚期PDAC患者中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并观察到初步疗效,包括在CLDN18.2表达相对较低的患者中。

解读

胰腺癌作为最凶险、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治疗近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免疫与靶向治疗如火如荼的当下,晚期胰腺癌一线标准治疗却仍停留在化疗时代,ORR仅有23%(AG方案)和31.6%(FOLFIRINOX方案),中位OS不足1年,治疗方案及疗效均十分有限,亟待开发新靶点和新疗法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Claudins家族(CLDN)是一类存在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中的整合素膜蛋白,是构成紧密连接最关键的蛋白之一,参与调节屏障结构的渗透性。CLDN18.2是一种胃黏膜上皮特异性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但在多种肿瘤(胃癌、胰腺癌等)中呈现过表达。在胃正常上皮组织中,由于细胞间紧密粘连,CLDN18.2的表位通常被隐藏于紧密连接复合体中。而在恶性肿瘤中,由于细胞极性和紧密连接的破坏,肿瘤细胞CLDN18.2表位得以暴露,使得抗体药物可相对轻易地与其结合。这种肿瘤细胞限制性表达和表位暴露的特征使得CLDN18.2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

Zolbetuximab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CLDN18.2单克隆单抗,用于治疗CLDN18.2阳性的不可切除、晚期或复发性胃癌。临床前研究表明其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在II期FAST、ILUSTRO研究,及III期SPOTLIGHT和GLOW临床研究中,Zolbetuxima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患者均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异的临床数据也促成了CLDN18.2靶向药物的开发热潮,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个靶向CLDN18.2的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CLDN18.2除了在胃癌中具有较高比例的阳性表达(约60%至80%),在胰腺癌中也有约50%至70%的阳性表达。作为一线治疗始终没有免疫和靶向适应症批准的实体瘤,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需求巨大。而以CLDN18.2为靶点的各类新药也争相在胰腺癌中开展临床研究,包括单克隆抗体、ADC、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类药物,几乎涵盖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的所有类型,治疗期许异常火热。在一众CLDN18.2药物中,单克隆抗体Zolbetuximab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GA方案)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转移性胰腺癌已于2022年率先进入II期临床研究,目前研究数据还未公布。尽管CLDN18.2单克隆抗体在胰腺癌治疗中前进了一小步,但其他类型的CLDN18.2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类药物)凭借其各自的技术优势也有望弯道超车。

IBI389作为CLDN18.2/CD3双特异性抗体,可通过结合CD3将T细胞重定位至CLDN18.2阳性肿瘤细胞周围,促进T细胞浸润和肿瘤免疫应答,具有高选择性杀伤CLDN18.2阳性肿瘤细胞的作用。本研究中,IBI389(600 μg/kg)在CLDN18.2表达为10%(免疫组化2+/3+)的PDAC患者中观察到初步疗效,ORR为30.4%,DCR为69.6%,安全性可控,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未达到。相较于Zolbetuximab Ⅲ期临床研究仅纳入CLDN18.2高表达(≥75%肿瘤细胞显示中至强染色强度)患者,本研究无疑将更多中低表达的CLDN18.2阳性(≥10%肿瘤细胞)患者纳入。由于病例数较少,研究并未公布IBI389是否类似Zolbetuximab可在CLDN18.2高表达亚组展现出更显著的疗效。对于胰腺癌后线治疗(平均为三线)来说,ORR 30%的疗效已足够引人注目,但另一方面,在I期研究阶段,这一数据也并不是十分惊艳。考虑到胰腺癌本身固有的免疫抑制特性,以T细胞激活为手段的IBI389如何进行联合治疗以更有效打破胰腺癌免疫耐受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次ASCO年会上,除了IBI389双特异性抗体外,还有多个以CLDN18.2为靶点的药物公布了胰腺癌治疗的初步数据。IBI343作为CLDN18.2 ADC类药物,在25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7例患者(5例胰腺癌和2例胆管癌)为PR,ORR为28.0%,DCR为80.0%。在6 mg/kg CLDN18.2表达为60% (1+/2+/3+)的10例PDAC可评估亚组中,ORR为40%(Abstract 3037)。FG-M108是类似Zolbetuximab的CLDN18.2单克隆抗体,在联合GA方案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转移性胰腺癌的14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PR,ORR达50%(Abstract 4142)。此外,CAR-T药物CT041(Abstract 2501)、4-1BB双特异性抗体PM1032(Abstract 2662)、ADC药物CMG901(Abstract TPS3163)等各类CLDN18.2新药也均在临床开发阶段将CLDN18.2阳性胰腺癌患者纳入研究。

随着各类CLDN18.2新药研究的逐步推进,CLDN18.2这一靶点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必将风起云涌,也期望CLDN18.2新药能披荆斩棘,打破胰腺癌治疗现有困境,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指导老师点评

曹丹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胰腺癌由于早期无症状和解剖位置复杂等因素,初诊分期晚,术后复发转移率高,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在过去十几年中,胰腺癌的临床治疗一直没有出现突破性进展,5年生存率仅从2000年5.26%提升至2020年10%左右。目前转移性胰腺癌一线标准治疗仍为化疗,客观有效率十分有限,中位OS不足1年。且国内外既往开展的多项针对转移性胰腺癌一线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均宣告失败,即便作为当前肿瘤治疗最热门、发展最迅速的免疫治疗,也始终未在胰腺癌治疗中获得积极结果,致使转移性胰腺癌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CLDN18.2作为一种肿瘤特异性标志物,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新兴的靶点。目前全球范围内,以CLDN18.2为靶点的新药将近百种,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新药已超过40余种,是新药研发领域的热点。徐焕基博士针对上述研究摘要的解读十分全面,不仅对CLDN18.2靶点优势及新药发展进行了概述,也对本研究中IBI389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本研究中,IBI389在CLDN18.2阳性(≥10%肿瘤细胞)胰腺癌患者中的总体ORR并不十分突出,期待随着后续临床研究纳入更多患者后,IBI389能在CLDN18.2高表达或其他分子标志物的亚组分析中取得更好的疗效数据。此外,由于胰腺癌固有的免疫抑制特性,如何通过联合治疗逆转胰腺癌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如靶向CD47)以更好地发挥IBI389激活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也是接下来可探索的研究方向。最后,徐焕基博士还对本次ASCO年会上其他CLDN18.2新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体现了其对CLDN18.2这一靶点在胰腺癌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展望。                    

【温馨提示】:如果您觉得张臻医生解读的好,请在下方为他点赞并将文章分享给更多的同道!当然,您也可以在下方留下您的个人见解哦!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35under35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