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粑粑变细要注意!可能是“肠癌”在发出警告......

2023年11月30日


浙大二院百万粉丝的福利

开启「手术直播」医学科普版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讲你听得懂的

让你成为一个关爱自己

关爱身边人的懂医之人




大便次数变多、形状变细

结果发现是——癌!

32岁的小张,近来一个月自觉大便次数变多,由每天一次变成每天2-3次,大便也变细了。最近一周大便出现血丝,来到医院后,医生进行肛门指检,发现在距离肛门6cm处有一肿物。随后医生安排肠镜,镜下发现直肠肿物呈现菜花样,并伴有出血。 医生在肠镜下夹取了肿物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提示:腺癌。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张目前的疾病分期,医生安排了相应的检查,结果提示小张的直肠肿瘤并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肝、肺等远处器官的转移。


因此,医生为小张制定了微创手术的治疗方案,进行了 腔镜下直肠癌根治 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小张恢复得也非常好。目前小张已经恢复了正常的饮食和排便,最近一次的复查也提示各方面良好。

成功手术的小张

无疑是幸运的

事实上

有将近85%的大肠癌患者

在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期

甚至是晚期

大肠癌

已经成为中国消化道肿瘤的

“头号杀手”

!!!

01

大肠癌为何如此隐匿?

早期是否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

大肠癌难以早期发现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大肠癌通常由不痛不痒的肠息肉恶变而来,该过程可维持5年以上, 进展缓慢 。其次,大肠癌早期可能仅有腹部隐痛、排便习惯的改变等不典型症状, 甚至无症状 。最后,由于内脏神经分布及功能的特点, 内脏感觉的定位模糊,易被忽 略或误诊。


因此, 一旦出现长期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血便等症状均应提高警惕 ,对于50岁以上、有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吸烟、喜食高脂或腌制食品等)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此外,有大肠癌家族病史、多发性结肠息肉、慢性肠炎、肠道有绒毛状腺瘤等人群,都是大肠癌高危人群,易发生癌变。

02

我们可以借助哪些方法

早点发现大肠癌?

肛门指检、大便潜血检查

距离肛门7厘米以内的肿瘤,90%可通过肛门指检发现,数据显示, 国人直肠癌70%以上为低位直肠癌,直肠指检时可触及。 80%的结直肠癌患者都有便血情况,且半数无法通过肉眼看到,却可通过大便潜血检验查出。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在体检时放弃了这两项检查。


肿瘤标志物

如果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数值较高,应做进一步检查。已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将肿瘤标记物纳入体检范围,如果体检报告显示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肠癌肿瘤标记物检查的阳性率为50%~60%,也就是说 存在不少假阴性,但确实能为我们早期发现肠癌提供依据。


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应遵医嘱,每年按时做肠镜。 一般人群建议40岁开始,每隔3~5年做1次。 大便潜血呈阳性的人,应及时做肠镜检查。

03

肠道表面的息肉

与大肠癌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肠癌顾名思义是肠道里面的癌症,而癌症的出现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们是由癌前病变经过10-15年所逐步形成的。



肠镜内发现的息肉,便是肠癌的癌前病变 ,而治疗的主要的方法便是内镜下息肉摘除即可,无需切除肠道。然而对于较少或从未做过肠镜的患者,一旦出现血便、梗阻、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便不成形和排便习惯改变,则大多数情况下,肠癌已较大,需要切除病变肠道,患者也需要担心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所以, 如果能提早发现息肉,切除癌前病变则可以让患者获益最大。

04

什么 是腹腔 镜手术、机器人手术?

手术就是切除一段肠子吗?

大肠癌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腹部打孔并伸入腹腔镜器械进行操作和观察 ,实现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大肠癌病灶,切除的病灶经由腹部小切口或肛门自然腔道拖出体外。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大肠癌腹腔镜手术具有精准、微创、恢复快的优点。


▲在腹部打孔,并伸入腹腔镜器械,手术更精准、微创,加速患者恢复

除了腹腔镜手术,浙大二院大肠外科还常规开展大肠癌的机器人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手术方式,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其清晰、协调、自主的三维视野,以及灵活、稳定的仿真手腕设计,有助于进行血管、神经等精细部位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创伤。 机器人手术非常适合手术空间狭小、解剖复杂、操作困难的肠癌患者 ,比如低位直肠癌、骨盆狭小的男性、肥胖患者等。


对于大肠癌手术,很多人以为就是切除有肿瘤的一段大肠,然而事实上,手术并非仅切除一段肠子,而是需要将病灶肠段、相应的血管和淋巴结进行切除,并将剩余肠管吻合或行造口。 如果只切除肿瘤,则术后肿瘤残留甚至转移的风险大大增加。


05

如何预防大肠癌?

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吃货”适可而止

我们现在走向了一个极端:吃得过多,营养过剩。这时候,我们一定不要过分迁就口味。 我们改变不了父母给的基因,能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告别“三高一低”,回归传统

“三高一低”指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食品,要少吃。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以谷物为主,肉类、蛋类、蔬菜、水果为辅,这是非常健康、合理的饮食。 中国菜有很多烹饪方式,能留住更多营养 ,比如少量肉加蔬菜的快炒类菜,由于蔬菜较多,粗纤维丰富,既能满足口味,又能避免肉类产生的有毒物停留过久,减少对肠道的慢性伤害。



守住“鲜、野、淡、杂”4字诀

“鲜” 指多吃新鲜食品

“野” 指吃天然蔬果

“淡” 就是少盐少油少肉

“杂” 则是吃尽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浙大二院大肠外科

浙大二院大肠外科是中国结直肠癌疾病预防和管理的先驱,在郑树教授、张苏展教授及丁克峰教授带领下,主导并推动大肠外科的新技术应用和规范化手术、肿瘤多学科合作(MDT)和大肠外科术后快速康复(ERAS)及相关指南;组织并制定国家卫健委大肠癌筛查早诊早治技术方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和遗传性大肠癌中国专家共识等。


科室广泛开展的机器人及腹腔镜大肠癌微创手术,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以及大肠癌肝转移、腹膜转移癌腹腔热灌注等综合治疗。此外,科室兼顾了对大肠肛门的良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的诊治,常规开展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便秘等常见良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尤其在盆底肌修复,术后肛门功能康复方面有独到经验。同时,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也处于省内领先,是科室一大特色。


学科先后主持负责国家多项大肠癌攻关项目,负责中国最大的真实世界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建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余项,并在2023年启动了中国结直肠外科国际培训学院(ICSTAC)项目,迎来了来自印度、墨西哥、意大利等世界各国的学员。


就在今天下午

大肠外科丁克峰教授带领团队

将在直播间和大家一起

“直击大肠癌  呵护肠健康”

带大家感受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

此外,更有

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血管外科团队 专家

与你共话健康

一定记得扫码预约哦!


浙大二院外科技术科普

更多精彩

请扫码关注



文字 | 大肠外科 潘婷婷

审核 | 陈国忠 方序

责编 |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