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 | 聚焦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的治疗新策略,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探索进展

03月22日

三大妇科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在我国每年发病超24万例,传统手术、化疗的治疗手段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患者很容易出现复发,复发后的预后较差。近年来,以抗血管生成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探索和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国内自主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在妇科肿瘤中广泛布局,以单药或联合方案开展了多项临床探索,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受到了高度关注。2024年3月18日、21日,连续两场“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于云端盛大召开,两场会议皆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前沿临床动态,并采取学术分享、在线讨论等形式,多维度交流和学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开场致辞

姜洁教授:此次会议将通过学术讲演与病例分享探讨妇科肿瘤的诊治。近些年来,传统手术、化疗已无法满足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需求,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ARP抑制剂等已经开始广泛地在妇科肿瘤中应用。其中中国创新药物也在报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本次会议将回顾与交流最新临床进展,相信与会者一定会有所收获。

图片129.png

突破,优化,引领 | 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

李鹏教授: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卵巢癌中的新热点,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望为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案。安罗替尼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重塑肿瘤微环境等多种作用机制,可联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在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安罗替尼联合治疗获益显著,强效安全,是复发患者治疗优选。

图片130.png

专家讨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玉姬教授、潍坊市中医院曹江教授、滨州市中心医院吴建亮教授、山东省立医院魏增涛教授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张小玲教授围绕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探索与应用进行了讨论。很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初诊时便已经处于晚期,既往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铂耐药复发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如今越来越多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其中安罗替尼作为口服药物,用药更便捷,安全性也优秀,可以更方便地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在临床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未来也将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图片131.png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发展历程

陈亮教授:1991年首个rhG-CSF上市,成功降低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和感染相关死亡风险。然而,rhG-CSF的半衰期较短,需每日用药,反复注射提高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根据体重给药也带来了繁琐的计算过程。2011年,我国首个PEG-rhG-CSF获批上市,其半衰期显著延长,但疗效方面并没有升级,而且仍需按体重给药,化疗48h后方可使用。第三代rhG-CSF艾贝格司亭α是全球首个G-CSF-Fc融合蛋白产品,拥有独特的G-CSF双分子设计,兼具结构创新、工艺创新、辅料创新,采用IgG2进行Fc融合,不产生ADCC及CDC效应;采用更接近人体天然G-CSF的哺乳动物细胞生产制备,使用吐温20替代了吐温80,更保证长效、安全。在GC-F-627-05研究、SP116313研究与SP-CDR-1-1302研究中,艾贝格司亭α可有效降低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骨痛、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依从性高,更是国内唯一有临床数据支持化疗结束24h后即可给药的G-CSF,临床便捷性更强,可以为众多肿瘤患者保驾护航。

图片132.png

晚期宫颈癌免疫治疗病例分享

于亚尼教授:该患者性别女,75岁,2023年3月28日因“左腰背部胀痛1月”就诊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宫颈癌IIIB期G2-G3。2023年4月起接受化疗,期间同步放疗,2周期化疗后联合贝伐珠单抗,第4周期开始联合派安普利单抗,5周期治疗后SCCA达到正常,后采用贝伐珠单抗+派安普利单抗维持治疗至2024年2月,期间SCCA基本维持正常。

图片133.png

专家讨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玉姬教授、潍坊市中医院曹江教授、滨州市中心医院吴建亮教授、山东省立医院魏增涛教授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张小玲教授围绕G-CSF的发展历程与该病例的诊疗历程进行了讨论。第三代G-CSF艾贝格司亭α改进了多项特点,疗效、安全性更好,可在化疗后24h使用,有效保障患者的足程化疗使用。该病例的诊疗较为成功,患者长期接受派安普利单抗+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控制了病情进展,并保障了很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得到获益。

图片134.png

开场致辞

俞超芹教授: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延长,但是晚期患者的诊治还存在诸多问题,疗效有待提高。本次圆桌会议将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管理及热点问题,期待与会者有所收获。

图片135.png
李芳教授:此次会议将围绕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热点问题及临床病例进行讨论,相信将为与会者的临床工作带来帮助,期待会议中的精彩内容。

图片136.png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卵巢癌全程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郑重教授:复发耐药是卵巢癌(OC)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卵巢癌的铂耐药与多种机制有关,再次接受化疗的疗效不佳,VEGF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在卵巢癌生长、进展、转移、复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罗替尼可以同步阻断多重信号通路,同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治疗优势明显,而且作用靶点更集中,疗效优秀的同时安全性更好。此外,安罗替尼口服用药,便捷性更好,患者无需往返医院注射。

图片137.png

专题讨论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蒋小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玲芳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蔡圣芸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施展教授各自针对抗血管生成治疗在OC中的应用发表了看法。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铂类耐药复发卵巢癌的治疗中地位越发稳固,其中,安罗替尼作为一种小分子口服药物,可以单药或与PARP抑制剂、化疗、免疫等联合使用,疗效突出的同时安全性良好,获得了指南推荐,可以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多应用,期待安罗替尼在OC的更多临床探索。

图片138.png

一例原发性腹膜癌病例分享

靳成娟教授:患者女,49岁,2020年9月因“下腹痛6天”入院,2020年9月17日,完善检查后行肿瘤减灭术,诊断为原发性腹膜癌IIIC期,术后接受紫杉醇+顺铂辅助化疗2程,TC+贝伐珠单抗共治疗至7程,疗效评估为PR。2021年3月,患者因用药不便开始使用尼拉帕利+仑伐替尼维持治疗,用药两周后HE4回升,2021年4月重新开始尼拉帕利+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治疗期间因患者出现尿蛋白(+++),于2021年12月停用贝伐珠单抗,期间肿瘤标志物回升,故2022年7月起在尼拉帕利单药维持治疗基础上增加安罗替尼,肿瘤指标迅速下降,至2023年1月,肿瘤指标稳定。2023年 7月在患者家属要求下,重新更换至贝伐珠单抗,继续尼拉帕利+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2023年10月考虑新增转移灶,肿瘤医院会诊后增加免疫治疗。后更换至白蛋白紫杉醇+卡博+贝伐珠单抗,期间患者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给予第三代G-CSF升白预防骨髓抑制。

图片139.png

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治疗进展和探索

章莉教授:子宫内膜癌(EC)是我国第二大妇科肿瘤,手术+辅助治疗后复发是EC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差。EC的复发机制和分子分型复杂,为复发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机遇。KEYNOTE-158研究显示了免疫单药治疗的可行性,KEYNOTE-775研究则提示了免疫+抗血管联合治疗的显著疗效。一项多队列、开放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中,安罗替尼+TQB2450在≥2线复发转移性非MSI-H/dMMR患者的治疗中,ORR为33.33%,中位PFS 6.6个月,安全性良好,该方案已经获得NMP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另一项开放性、单臂、II期临床试验中,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性或晚期EC,控瘤效果良好,6个月和12个月PFS率分别达到76.7%和57.1%,安全性良好。一项开放性、单臂、两阶段、II期临床试验中,安罗替尼+尼拉帕利治疗复发或转移性EC,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目前二阶段研究正在入组中。

图片140.png

专题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张宁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高京海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袁敏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李佳蕊教授围绕前述病例的诊疗经过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EC中的应用分享了看法。如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创新药物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肿瘤药物在复发转移性EC中的联合应用令人期待,同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安全性,良好的耐受性是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保障。期待安罗替尼在EC及其他恶性妇科肿瘤中的更多临床探索及适应症获批。

图片141.png

总结

本次两日的“与医同晴-An例说”学术交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大会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三大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现状与临床发展,并根据临床病例探讨了诊疗策略,还特别回顾了G-CSF的发展并交流了第三代G-CSF的临床应用。两日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未来在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进一步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