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 | 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更好生存

01月24日

1月23日两场“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以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以及中国G-CSF的发展历程为核心展开,结合实际病例讨论,为大家带来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肿瘤资讯】特对主要内容进行整理。

专场1

本专场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文俊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先是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关于“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的精彩学术报告,随后在2个临床病例分享和讨论中结束。

图片52.png

学术分享

江苏省人民医院姜旖教授为大家系统梳理了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姜教授指出,目前晚期或复发、特别是对化疗敏感性低的妇科肿瘤治疗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安罗替尼可全面作用于血管生成通路中VEGFR、PDGFR和FGFR等各相关靶点,且IC50低,靶点集中,具有强效、单药有效且副作用低的优势。此外,安罗替尼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可通过解除免疫抑制状态,增加T细胞活性及浸润,重塑肿瘤微环境,从而与免疫治疗、化疗以及放疗协同增效。在复发/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

图片53.png

病例分享

本环节由江苏省肿瘤医院王金华教授主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武斌教授首先分享了一则“靶免联合治疗复发宫颈癌的病例”。患者为52岁宫颈癌(鳞癌,cT2N1M0 IIA期)女性,于2021-11行根治性手术后,辅助TP治疗,2022-11复发(DFS11个月), 给予白蛋白结合紫杉醇200mg+卡瑞利珠单抗+安罗替尼治疗,疾病稳定,自2023-5卡瑞利珠单抗+安罗替尼维持治疗至今,PFS>1年。

图片54.png

随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晶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嵇绍干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琴芬教授、宿迁市人民医院刘金平教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潘鹏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妇科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应用以及病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专家们一致表示,目前贝伐珠单抗在临床应用较多,对于既往使用过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患者换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际病例,均证实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在复发/转移宫颈癌中的疗效,生活质量也较好。对于安罗替尼维持治疗时间也需要更多的证据探索验证。

图片55.png

讨论分享之后,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朱正秋教授主持下,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赵敏教授分享一则卵巢癌诊疗过程病例。患者为64岁女性,2021-5-28入院,全面检查后高度怀疑卵巢癌,但不完全排除胃肠道肿瘤。鉴于该患者影像学评分4分,Fagotti腔镜评分8分,无法直接行PDS手术。因此综合评估下先行新辅助化疗,2021-10-13行经腹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诊断为卵巢粘液性癌IIIC期。因患者要求靶向治疗,故术后行奥沙利铂+卡倍他滨(口服)+贝伐珠单抗治疗6个疗程。2022-6-27起服用尼拉帕利维持治疗,但CA199控制不佳,于2022年9月1日开始安罗替尼10mg QD联合尼拉帕利100mg QD 口服维持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

图片56.png图片57.png

接下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单海霞教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田含含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徐寒子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成杰教授围绕该病例进行了讨论。专家表示,该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晚,病情复杂,而且是粘液性卵巢癌。在临床中粘液性卵巢癌发病率低,对铂类化疗不敏感,治疗具有较大挑战性。该患者经过多学科、综合评估后,个体化给予新辅助化疗、减瘤术治疗等,虽然尼拉帕利维持治疗肿瘤标志物水平控制并不是很好,但是加入安罗替尼之后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也很好。

图片58.png

专场2

本专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彦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不仅围绕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进行学术分享,还对中国G-CSF发展历程与国际化道路进行回顾。

图片59.png

学术分享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罗丹枫教授主持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   泓教授首先带来“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精彩分享。陈教授指出,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地位逐渐显现,但现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获益有限且不良反应相对较高。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全面强效抑制血管生成通路,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在卵巢癌领域,安罗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复发卵巢癌ORR达30%以上;安罗替尼联合PARPi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患者ORR达50%,mPFS为9.2个月,mOS达18.2个月。宫颈癌领域,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复发性宫颈癌ORR亦可达到54.8%,mPFS达9.4个月,获益显著。

图片60.png图片61.png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国臣教授带大家回顾了中国G-CSF发展历程与国际化道路。刘教授表示,G-CSF是国内外指南推荐预防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药物,历经五十年科研历程,G-CSF产品已经从第一代短效G-CSF发展为当前第三代长效G-CSF。艾贝格司亭α是基于Di-KineTM 双分子技术平台开发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c 融合蛋白,为国家一类新药。在头对头比较的III期临床研究中,艾贝格司亭α展现出不劣于短效(非格司亭)和长效原研G-CSF(培非格司亭)的疗效。在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展示,艾贝格司亭α亦具有良好的特征,特别是骨痛、背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图片62.png

精彩报告之后,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扬教授主持下,东莞市人民医院张雪芳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伍小柳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王子毅教授就抗血管生成药物及第三代长效G-CSF的应用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表示,药物不断更新迭代,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安罗替尼在临床中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且不断向前线推进。对于升白针的使用,专家们表示,第三代长效G-CSF不仅可改善骨痛问题,还可以在化疗后24小时使用,提高了用药便捷性和患者生活质量。

图片63.png图片64.png

病例分享

本环节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芳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晶晶教授分享了一则晚期宫颈癌治疗的病例。该患者为58岁女性,于2020-12-3因宫颈癌术后10年+、盆腔不适就诊,全面检查后确诊为宫颈癌(中分化鳞癌)术后,残端复发。经MDT讨论后,2020-12-4接受第一次免疫联合化疗(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5天后患者出现下肢乏力伴麻木,进行性加重,无法站立。影像学检查后考虑免疫治疗相关外周神经毒性。给予强的松及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并停止免疫治疗药物,更改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顺铂,5天后再次出现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无法站立。考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仍持续存在,不排除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炎,继续予以强的松及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2021-3-4给予局部放疗联合靶向药物安罗替尼治疗,盆腔肿块较前明显缩小,几乎消失,疗效评估为PR,继续安罗替尼维持治疗,2021-7-21疗效评估为CR。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状态较佳。安罗替尼用药期间未出现预期外的不良反应,也未出现因不良反应改变剂量或者停药情况发生,不论单药治疗还是与放疗联合,整体安全性较好。

图片65.png图片66.png

然后,湖北省肿瘤医院严浩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张一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庞战军教授围绕病例进行了讨论。表示该患者在使用免疫联合治疗之后出现神经毒性,可能是免疫治疗引起,也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具有基础疾病,而紫杉类药物也会诱发出现末梢神经炎。患者再接受安罗替尼联合放疗后,获得CR,证实了安罗替尼的疗效。

图片67.png

总结

两场"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云端研讨会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就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度探讨,此外还对G-CSF的应用进行交流。相信会为广大临床医生对于妇科恶性肿瘤诊疗提供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