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优化驱动基因阳性肺癌的一线治疗策略

04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针对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策略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在2024 ELCC的教育专场中,西班牙拉蒙-卡哈尔医疗研究所(IRYCIS)Pilar Garrido教授综合分析了当前针对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探讨了治疗的个体化需求、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EGFR

单药

对于携带经典敏感突变的EGFR阳性NSCLC患者,奥希替尼已成为一线治疗首选。FLAURA研究的数据显示,与第一代EGFR TKI相比,奥希替尼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中位PFS(18.9个月 vs 10.2个月,HR 0.46)和中位OS(38.6个月 vs 31.8个月,HR 0.80),且安全耐受,具有中枢神经系统(CNS)渗透性。

图片22.png

EGFR TKI+CT

AGAIN研究旨在探索EGFR TKI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的可能性。然而,该研究的结果为阴性,一线治疗晚期NSCLC未能改善OS,联合化疗并没有带来额外的治疗效果。

图片22.png研究设计

图片22.png
总生存

FLAURA2研究进一步探讨了EGFR TKI联合化疗的策略,并显示出积极的结果。该研究表明,与单独使用EGFR TKI相比,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中位PFS(16.7个月 vs 25.5个月,HR 0.62)。

图片22.png
研究设计

图片22.png
PFS

双靶治疗

CHRYSALIS I期研究评估了Lazertinib(EGFR TKI)与Amivantamab(针对EGFR和MET的双特异性抗体)联合使用的疗效,研究纳入20例初治EGFR Ex19del/L858R突变晚期NSCLC患者。

图片22.pngMARIPOSA研究评估了Lazertinib联合Amivantamab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联合治疗组较奥希替尼单药组显示出BICR评估的mPFS改善(23.7个月 vs 16.6个月,HR 0.70,P<0.001)。

图片22.png

联合治疗方案在带来获益的同时,伴随更高的毒性。目前关于常见EGFR敏感突变患者一线治疗的方案还存在争议。

晚期EGFR突变疾病的一线联合策略(FLAURA2、MARIPOSA)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标准,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联合策略,与患者进行讨论是关键。哪种是最优的一线联合疗法?试验成熟度与之相关。

在获得生物标志物之前,需要进行临床选择(CNS转移、ECOG、疾病负担、患者偏好等)。

FLAURA研究3周时有24%的患者ctDNA持续存在(mPFS 11个月),开发奥希替尼单药早期耐药的预测指标是医疗领域的当务之急。

ALK基因重排

ALK重排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包括多种ALK-TKI,目前的治疗模式为“2+X”或”3+X”。Crown研究结果表明,洛拉替尼相比于克唑替尼在改善PFS方面具有显著优势,mPFS分别为NR和9.3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64%和19%。此外,洛拉替尼在颅内进展时间方面也显示出改善,为ALK重排患者提供了更好的CNS保护。

图片22.png目前ALK重排患者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管理耐药问题?使用2G/3G ALK-TKI后常见脱靶耐药,需要进行ALK-TKI单药治疗以外的治疗;早期数据表明,1L洛拉替尼治疗后普遍存在脱靶耐药现象;ALK双突变的频率似乎从24%(阿来替尼治疗进展者)增加到48%(洛拉替尼治疗进展者)。此外,4代ALK-TKI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将其融入ALK-TKIs的拥挤赛道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片22.png

ROS1重排

ROS1重排在NSCLC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2%,这类肿瘤基线时约40%的患者存在CNS转移,且对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的反应较差。ROS1重排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包括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克唑替尼对脑转移的渗透性有限,并且对携带ROS1次级耐药突变的肿瘤无效。恩曲替尼CNS渗透性改善,但仍面临着对次级耐药突变无效的问题,以及耐受性问题(剂量减少率29%,味觉障碍、头晕和感觉异常等与CNS相关的不良事件)。

新一代TKIs,如Taletrectinib和Repotrectinib,正在开发中,它们展现出高度的效力和选择性,更好的CNS渗透性和对次级突变的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特征。Taletrectinib的TRUST II试验包括多个队列,其中包括少量初治患者。Repotrectinib的Trident 3试验则是一项与克唑替尼进行头对头比较的试验。这些新一代TKIs的监管批准可能基于单臂II期试验的结果,为ROS1重排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RET融合

约2%的NSCLC患者存在RET融合。针对RET融合阳性NSCLC的治疗,目前已经有多种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针对经治患者,两项I/II期试验(LIBRETTO-001、ARROW)取得阳性结果。

针对RET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3期LIBRETTO-431试验对比了塞普替尼(RET抑制剂)和铂类药物(卡铂或顺铂)+培美曲塞(联合或不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疗效,在ITT–Pembrolizumab人群中,塞普替尼组和化疗+帕博利珠单抗组的PFS分别为24.8个月(95% CI,16.9-NE)和11.2个月(95% CI,8.8-16.8),HR:0.46,P<0.001。尽管塞普替尼治疗组中3级以上不良事件(AEs)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特别是在东亚患者(54%)中,3级以上AEs的发生率更高,但PFS方面的获益支持该人群的积极获益-风险平衡。

图片22.png

MET变异

在NSCLC中,MET基因改变包括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占2%–4%)、MET扩增(1%–6%)、MET过表达(20%–25%)以及MET融合(0.2%–0.3%)。针对这些改变,目前已经有多种治疗策略,包括TKIs、单抗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

针对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Capmatinib的GEOMETRY试验结果显示,ORR为68%,mPFS为12.4个月,mOS为20.8个月;Tepotinib的VISION试验显示,ORR为51.4%,mPFS为11.2个月,mOS为19.6个月。

BRAF突变

BRAF突变在NSCLC中的发生率约为1%-3%,其中BRAF V600E突变最常见,占所有BRAF突变的50%。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和Encorafenib+Binimetinib的联合疗法在BRAF V600E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的ORR为64%,mDOR为10.5个月,mPFS为10.8个月,而3级或更高级别的毒性发生率为42%。Encorafenib+Binimetinib在另一项研究中显示,ORR为75%,mDOR为15个月,mPFS为14.6个月,3级或更高级别的毒性发生率为38%。

BRAF突变NSCLC的首选联合治疗方案是什么?不太可能进行头对头的II期试验,更长的随访(2年或3年PFS率)可提供更多信息,以帮助做出治疗决策。此外,吸烟状况的影响、在未经治疗的CNS转移患者中的活性、共突变的影响、靶向药物对BRAF V600E突变以外的其他突变的疗效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的方向。

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ex20ins)

EGFR ex20ins是仅次于常见突变的第三常见EGFR突变,约占EGFR突变的4%-12%,占所有NSCLC的2%-4%。约50%的EGFR ex20ins被PCR漏诊,因此诊断十分关键。

既往,新诊断的EGFR ex20ins晚期NSCLC的治疗结局较差:报告的mOS范围为16-24个月,5年OS率为8%。由于TKI结合位点的空间位阻,ex20ins对常见EGFR TKI很大程度上不敏感。检查点抑制剂在这种情况下也未能显示出益处。以铂为基础的化疗是标准治疗,但疗效有限。

III期PAPILLON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未经治疗的EGFR ex20ins晚期NSCLC患者接受Amivantamab联合化疗的mPFS为11.4个月,而化疗组为6.7个月(HR 0.395;95%CI: 0.30–0.53;p<0.0001)。中期OS分析显示,Amivantamab联合化疗组的mOS优于化疗(HR=0.675;95%CI: 0.42–1.09;p=0.106)。

图片22.png2024年3月,FDA批准Amivantamab-vmjw与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用于首次治疗经FDA批准的检测发现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III期EXCLAIM-2研究旨在评估莫博赛替尼与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BICR评估的莫博赛替尼组和化疗组的中位PFS均为9.6个月,PFS HR=1.04,P=0.803,未达预设研究终点。

此外,多项研究探索了EGFR ex20ins抑制剂在经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片22.png

总之,针对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一线治疗策略正不断优化,新的靶向药物和治疗组合不断涌现。然而,如何为患者选择最佳的一线治疗策略,如何应对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随着精准医疗的深入发展,我们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