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ell创刊50年来首次约稿发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领域专题评述,来自中肿徐瑞华教授团队!

04月02日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2024年3月2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细胞》(Cell)发表了题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挑战与机遇”的专家评述。


近些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能力飞速提升,临床研究水平也与国际接轨,新药发展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研和创新方向,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该文深入剖析了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这一专题评述,研究团队希望能够让世界更关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的发展和贡献,也直面存在的问题挑战以及如何解决提高,进一步促进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的健康发展,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机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特别是消化肿瘤、鼻咽癌等中国高发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五年临床研究结果被NCCN国际指南采用48次,发表四大临床医学期刊论文数量在全球癌症中心名列前茅。

作为我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领军人物,徐瑞华教授牵头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了结直肠癌诊治系统创新,破解了消化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差的难题,使消化肿瘤诊治达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徐瑞华教授牵头的多个临床试验项目接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核查,并顺利通过(no major finding , no minor issue),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基于此,创新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生产的创新生物药,创造了新的历史。


鉴于中肿团队在全球抗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在Cell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为Cell撰写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专题评述。 这是该杂志创刊50年来, 首次约稿发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专题评述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在中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457万例,死亡病例达300万例,分别占全球肿瘤患者的23.7%和30%。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控制肿瘤的重要途径,因此,抗肿瘤药物研发迫在眉睫。


中国制药行业目前正在迈入新的药物创新阶段,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研发市场。近十年来,中国的临床开发和监管审查发生了显著变化,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尤其是针对罕见、严重或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如图1所示,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创新药物的新药临床研究申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申报注册上市(New Drug Application,NDA)数量仍相对较少,抗肿瘤药物是首次IND申请获批的主要治疗类别,中国临床试验活动占全球近三分之一,并且肿瘤领域临床试验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中国制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图1.中国创新药申请和临床试验现状


国内新药开发仍存在靶点同质化的问题。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存在高成本、长周期和低成功率等问题。许多本土生物制药公司会因投入产出的考量,选择开发较少风险的成熟靶点或者更快速的仿制药,导致国内药物研发面临靶点重复和适应范围重叠的问题(图2)。临床医生和基础科学家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仍然不足,中国开发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来自于企业,来自院校和学术界的贡献相对较小,企业主导的临床研究对生物标志物或科学问题的探索也有限。中国的医生培养体系中,缺乏经过系统培训、同时精通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医学科学家。此外,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区域间医疗资源的分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png

图2. 创新药物的靶点分布


虽然面临挑战,但中国抗肿瘤药物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特有的瘤种分布和不断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这为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充足的资源。同时,中国的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环境已逐步与全球接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制药行业的发展,促进创新药临床研究。国内的临床研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更多的临床医生接受了科学培训,意识到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并将转化研究设计及生物标志物探索纳入早期临床研究中。


越来越多在中国开展或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和抗肿瘤方案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推广。近些年,中国原研新药也陆续在海外获批上市,2023年,4个中国原创抗肿瘤药物在海外获批: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了替雷利珠单抗(TEVIMBRA),美国FDA批准了阿伐替尼(AYVAKIT)、特瑞普利单抗(LOQTORZ)和呋喹替尼(FRUZAQLA)。虽然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First-in-Class(FIC)药物数量还不算多,但我们的药物研发模式已经从"me-too"向FIC转变。国内药企正积极将新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在创新药出海的模式中,海外授权也是备受国内药企青睐的选择。



如今,中国已成为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并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生物制药市场之一。为了克服挑战并抓住机遇,我们仍需要:


加强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建立转化医学平台,培养更多能够结合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学科学家;

促进创新个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学院、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我们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原研药物进入全球市场,不断为抗肿瘤治疗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


2.jpg

徐瑞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医学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主编。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Nature Medicine、Nature Materials、Cancer Cell、Lancet Oncology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及CSCO年度成就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项目。

3.jpg

王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博士生导师。主攻消化道肿瘤的精准化治疗和免疫治疗增效。兼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委会常委等。获得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人民好医生,国之名医、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等。以最后/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Gut,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相关成果被美国NCCN、ASCO、中国CSCO、CACA指南等多部国内外指南采纳,成果入选中国2022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等省部级奖项4项。



4.png

阮丹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研究部一期病房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青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与肿瘤内科治疗,研究方向为I期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作为多项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项目Key Sub-I。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基金。


文:阮丹云

编辑:赵现廷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周昕熙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QTT



评论
04月10日
邓勇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 乳腺外科
谢谢分享,学习到了
04月08日
韩金声
北大医疗淄博医院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4月08日
孙超敏
嵊州市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能力飞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