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高山之巅,大咖会谈——规范诊疗和学科建设助力中国淋巴瘤患者生存率进一步提高

02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规范血液肿瘤的治疗策略,改善复发、难治型患者的治疗现况,《B细胞淋巴瘤:抗CD20单抗临床应用分析病例集》(以下简称“病例集”)筹备历时266天,在43位编委专家带领下,一共126位专家最终参与了病例整理与讨论,并最终完成七大篇章的撰写和发布,收录61个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病例,涵盖多个类型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难题。

在新书发布会上,《病例集》主编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主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沈志祥教授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宏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与会专家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共同出席。值此新书发布,我们特邀与会专家,回顾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理念变迁,共同探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可能的方向。本文整理采访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解析真实世界数据,洞察中国血液肿瘤发展历程-240201(1)727.png《B细胞淋巴瘤:抗CD20单抗临床应用分析病例集》新书发布会现场

学科建设,破局之道,规范化诊疗引领淋巴瘤治疗的新篇章

随着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成功,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正从单一的化疗和放疗治疗时代逐渐发展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时代。在血液淋巴肿瘤治疗领域,国内自主研发的新药层出不穷,从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新型多靶点抑制剂,到CAR-T技术的发展,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采访中,朱军教授指出,“学科建设”是提升淋巴瘤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症状不典型,使得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常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因此,组织多学科会诊是淋巴瘤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次,建立专科医院和专科病房,培养更多的淋巴瘤专业医师和护理人员亦十分关键。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纳国际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朱军教授强调,这种多学科合作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建设将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朱军教授表示,近年来,我们不断提高我国淋巴瘤的诊疗水平,如何让国内外看到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是我们一直讨论的话题。为了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在该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今年我们医院发布了一部医者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淋巴瘤诊疗水平的进展,亦展现了中国医院在淋巴瘤治疗方面的专注与努力,正是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不断进步的缩影。这一纪录片的正面影响为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激励更多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淋巴瘤患者的健康努力奋斗。 

临床实践,精准诊断,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与挑战

近年来,淋巴瘤诊疗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以及高昂的治疗成本曾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如今的局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治疗效果和存活率的显著提高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能够承担药物费用的患者数量也大幅增加。谈及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吴德沛教授说道,临床上血液肿瘤诊断技术的飞跃对淋巴瘤诊断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从最初依赖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到现在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学分析,精准诊断已经成为现代血液病治疗的标准。

吴德沛教授强调,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如多靶向治疗、双特异性抗体、ADC、CAR-T细胞疗法等,显著改善了血液肿瘤患者的预后。这一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将继续推动血液疾病治疗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除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外,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也为患者带来了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等多种医疗保障机制的实施,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到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医疗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创新治疗,规范管理,真实世界数据展现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变迁

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治疗领域进展飞速,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沈志祥教授介绍,以格菲妥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其次,国内医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使得很多治疗方法不再依赖国外引进,为患者提供更多本土化的治疗方案。最后,转化医学的发展使得临床治疗更加个性化,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然而,在治疗技术进展快速的时代,沈志祥教授也指出,我国在血液肿瘤诊疗方面仍面临诸多不平等现象。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困难,诊疗技术的推广不够平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于二线三线城市、西北地区等地区的推广程度更高。此外,国家财政困难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最新药物治疗。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淋巴瘤的平均诊疗水平,进一步推动规范化诊疗的进展,是血液肿瘤领域面对的一大难题。

因此,本次《病例集》的发布意义重大,此次病例集的整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旨在总结每个中国患者的实际临床诊治经验。马军教授指出,这些疑难病例的整合和真实数据的积累,为血液领域临床实践的创新和规范化诊疗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军教授强调,通过临床实践中逐个挑选和筛选病例,为医生提供了临床思维的指导。此外,真实世界研究与个案结合的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促进了血液肿瘤诊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此次病例集集中在CD20阳性的淋巴瘤,但其对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帮助不容小觑。

解析真实世界数据,洞察中国血液肿瘤发展历程-240201(1)2690.png《B细胞淋巴瘤:抗CD20单抗临床应用分析病例集》编委专家、患者组织代表和企业代表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洞悉中国血液肿瘤发展历程

在过去一年,血液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诊疗技术的快速提高和临床实践的创新。国际上的诊疗技术不断提升,同时国内也加快了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次《病例集》的发布,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个案结合的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促进了血液肿瘤诊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注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同时加强临床实践和治疗理念的创新,以提供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推动血液肿瘤诊治领域的发展。

各地区、领域、人员的合作对于血液病治疗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医院、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诊疗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医院应加强内部协作,提高诊疗水平,政策制定者应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技术引进和研究创新,研究人员应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医疗保障体系应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新的治疗药物和技术。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为血液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推动整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协作将为未来的医疗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改善,使血液病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B细胞淋巴瘤:抗CD20单抗临床应用分析病例集》编委会

主编:马军、朱军、黄晓军、吴德沛
主审阅:沈志祥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凯阳、王欣、牛挺、白鸥 、刘澎、刘艳艳、纪春岩、苏丽萍、李小秋、李文瑜、李志铭、李建勇、李彩霞、杨威、杨海燕、邱录贵、佟红艳、 邹立群、沈建箴、宋玉琴、宋永平、张薇、张曦、张会来、张清媛、金洁、金正明、周辉、周道斌、赵维莅、徐卫、徐兵、陶荣、黄慧强、梁蓉、景红梅、蔡清清


学术秘书:赵东陆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