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超凡联盟】对话宋伟教授:精准医疗时代下的肿瘤类器官发展

04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精准医疗时代为肿瘤患者的敏感性药物选择提出了更大挑战。【肿瘤资讯】特邀东省立医院宋伟教授针对“肿瘤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这一话题接受采访,详情如下。

本期特邀专家—宋伟  教授

宋伟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微创综合治疗科主任

山东大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微创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肿瘤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消融分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冷冻协会常委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大数据胃肠道肿瘤中心单位负责人
山东省肿瘤微创质量控制中心单位负责人
山东省肺微小结节特色诊疗专科单位负责人

肿瘤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从2D到3D培养的科学进步

宋伟教授:恶性肿瘤是常见且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尽管多种新兴治疗手段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且具有安全性的治疗选择,但目前的医学条件仍然无法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类似于过去的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肿瘤药物敏感实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由于使用的是2D细胞培养,其符合率仅约为10%。另外一个是基于临床统计学的临床指南,有效率为在30%~50%。近年来,随着3D培养技术的发展,肿瘤类器官技术在预测抗癌药物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肿瘤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提示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80%以上。3D培养能更好地模仿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提供更个体化、精准的治疗选择,是重要的科学进步。

肿瘤资讯_02.jpg

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宋伟教授:体外细胞药物敏感试验技术经历了从过去的2D培养到细胞短期培养,再到目前离体培养特别是类器官培养的发展历程。过去的2D培养方法和细胞短期培养有效率比较低,无法真正应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近年来,离体培养和类器官技术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离体培养技术包括细胞球和3D培养,通过模拟体内生长环境,提高了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准确性。类器官技术的应用更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个体化的选择,其阳性符合率超过80%,而类器官的特异性达到93%,对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类器官技术在国内应用较晚,但其发展前景令人期待,有望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总的来说,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准确、更个体化的选择,对临床、科研及新药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资讯_01.jpg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检测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宋伟教授:肿瘤类器官作为一种3D立体培养技术,虽然在模拟体内环境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体外培养无法完全模拟体内的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血管和神经支配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目前仅能作为临床药物选择的参考,而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情况。此外,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同时培养基的局限性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肿瘤资讯_04.jpg

尽管如此,肿瘤类器官技术仍具有巨大的前景。通过建立类器官库,能够模拟患者个体差异,加速新药研发周期,减少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周期,从而节约资源、时间和成本。此外,类器官技术克服了二代基因测序以及免疫靶点检测的非个体化的缺点,即NGS解决药物对病人的活体靶点精确,没有解决个体对药物反应性问题,两者结合可能是未来方向。

肿瘤资讯_03.jpg

总之,未来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建立相关标准和制度,共同努力推动肿瘤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促进医学科研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成海燕,祝秀丹.实体肿瘤体外药敏技术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01):40-43.
2. 王树滨,高静,朱宇等.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2,14(03):234-239.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r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