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DC in NSCLC | ADC 巅峰论道盛大召开,研讨NSCLC领域ADC前沿进展

2023年12月1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关注,其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线治疗中的临床探索取得了多项关键进展。为了进一步交流ADC在NSCLC中的临床突破和最新的肺癌领域研究进展,2023年12月5日,“ADC巅峰论道”活动于线上盛大召开,本次活动围绕ESMO ASIA大会中的肺癌ADC新进展。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担任访谈活动的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吴凤英教授与江苏省肿瘤医院于韶荣教授作学术分享和参与话题讨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下为本次访谈活动的精华内容整理。

开场致辞

活动伊始,王佳蕾教授作开场致辞。王佳蕾教授指出本次“ADC巅峰论道”活动将围绕肿瘤治疗中的热点话题——ADC,近两年来ADC在肺癌领域发展迅速,靶向HER2、HER3、TROP2等靶点的ADC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免疫治疗耐药后的二线治疗、靶向治疗后的二线治疗以及一线治疗中的联合应用都进行了深入探索,期待本次活动中的精彩讨论。

1.jpg

2023 EMSO ASIA肺癌ADC研究解读

吴凤英教授首先介绍了ADC药物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ADC可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以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肿瘤细胞[1],在肺癌领域,HER2-ADC率先获批,TROP2-ADC的临床研究也已达到PFS终点,其他多靶点的III期临床研究探索也在进行中。

针对HER2靶点,T-DXd基于在DESTINY-Lung02研究中的数据获FDA加速批准肺癌适应症,研究中5.4mg/kg组的中位PFS达到9.9个月,中位OS达到19.5个月,本次ESMO ASIA大会中则更新了亚洲人群数据,亚洲人群中位PFS达到10.8个月,中位OS 19.5个月,支持T-DXd作为既往经治HER2突变晚期NSCLC亚洲患者的治疗[2,3]

针对TROP2靶点,吴凤英教授介绍了Dato-DXd的关键属性及在临床研究中的表现。TROPION-Lung01研究中,针对既往经治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Dato-DXd对比多西他赛取得了双终点之一的PFS的阳性结果(中位PFS:4.4个月 vs. 3.7个月,HR 0.75;P=0.004),且≥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的发生率更低[4,5]。此外在针对靶向、化疗治疗失败人群的TROPION-Lung05研究中,Dato-DXd也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及可控的安全性[6],本次ESMO ASIA大会中也更新了亚洲人群数据,结果与全球人群一致[7]
 
对于ADC的未来发展,吴凤英教授则指出探索疗效预测标志物、以AD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机制等方向都值得探索。ADC的活性理论上取决于靶抗原在肿瘤细胞表面的有效存在,而生物标志物对治疗的指导尚不明确[8]。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可以尝试ADC联合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目前TROP2-ADC已经开展了联合免疫的临床探索,例如TROPION-Lung07研究[9]。此外,通过多种作用机制的毒素、多种载荷等方式对有效载荷的多样化改造,及通过双特异性抗体等方式对抗体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改进ADC,也同样是值得期待的探索方向。

2.jpg

智囊睿见

该环节中,在王佳蕾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吴凤英教授与江苏省肿瘤医院于韶荣教授围绕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后线治疗选择、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后线治疗选择及靶向治疗耐药人群的治疗选择进行了讨论。

关于HER2突变晚期NSCLC治疗领域:

储天晴教授:既往对于HER2阳性患者的后线治疗以化疗为主,可选方案较少,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状况较差,可能无法耐受化疗,可选方案更少。因此对于该类患者,未来HER2 ADC(如T-DXd)或将成为临床首选。

于韶荣教授:虽然在指南中推荐罕见突变患者按驱动基因阴性接受免疫治疗,但是临床经验提示该类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尚存疑。对于HER2阳性患者,含铂化疗±贝伐珠单抗目前后线治疗常规选择,但靶向治疗T-DXd或吡咯替尼都值得考虑,T-DXd可为患者带来较长PFS获益,在药物可及前提下也可作为优选。
 
吴凤英教授:
药物可及的前提下,对于HER2阳性患者,后线治疗可首选T-DXd,城市普惠险可以提供一定支持。TKI类药物口服药物虽然用药更为便捷,但在临床研究中的疗效无法令人满意。 

关于驱动基因阴性的非鳞NSCLC治疗领域:

储天晴教授:针对该类患者,后线方案常规采用多西他赛治疗,但是疗效尚不令人满意,TROP2 ADC在PFS方面获得了阳性结果,但OS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未来对于后线治疗的选择,多西他赛可能仍是基石,可考虑多西他赛+其他药物的联合方案,或针对患者个体特征定制治疗方案。
 
于韶荣教授:临床方案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在驱动基因阴性的非鳞NSCLC患者中,标准一线免疫治疗后,免疫治疗再挑战的临床探索未能取得阳性结果。目前基于双抗的相关研究临床探索正在进行中,期待其结果公布。未来ADC将有望成为新的突破点,为患者带来更好预后。

吴凤英教授: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失败后,会优先考虑更换化疗方案后尝试免疫再挑战,此外也可考虑推荐患者入组临床研究尝试其他治疗方案,如免疫联合局部治疗,或更换其他免疫治疗方案等。

关于AGA人群靶向治疗耐药后的治疗选择:

储天晴教授:对于AGA人群,TROP2 ADC的结果令人鼓舞,有望成为很好的治疗手段。HER3-ADC等其他靶点的ADC也同样值得期待。ADC将成为AGA人群靶向治疗耐药后的重要选择。不同代数EGFR-TKI耐药、是否有脑转移、药物可及性等因素都将成为影响用药的因素。
 
于韶荣教授:随着三代TKI的一线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的应用,二次活检后基因检测的重要性似乎在降低,但实际上二次活检不可或缺,必须准确识别耐药机制才能进一步明确后线治疗策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AGA人群尽量细分。ADC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优异疗效,可为患者带来延长OS,其作用机制近似精准化疗,未来有望为靶点耐药带来新的希望。而免疫治疗通常只能延长患者PFS,无法带来OS获益。

吴凤英教授:如果患者可通过二次基因检测确定耐药机制,在有可用靶向药物的前提下优选靶向药物。其次考虑双抗和ADC,第四顺位才考虑免疫治疗,因为现有数据显示,对于AGA人群,免疫治疗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专家们结合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指出,对于经治的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T-DXd在可及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临床选择,对于这类存在驱动基因的患者,免疫治疗可能难以起到理想疗效,化疗方案目前依然是后线治疗中的首选,但ADC在临床研究探索中观察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其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
 
而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非鳞NSCLC患者,Dato-DXd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疗效,未来可考虑进行更多联合方案的探索以提高疗效,同时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
 
对于靶向治疗耐药的驱动基因改变(AGA)人群,TROPION-Lung01研究的数据取得亮眼表现,多种ADC都在此领域进行了值得期待的探索,未来的临床用药选择需兼顾疗效、安全性与可及性进行选择。

3.jpg

总结

访谈临近尾声,王佳蕾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王佳蕾教授指出,ADC已逐渐成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化疗后的新的系统治疗手段,近来在各类患者的后线治疗中也展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本次活动围绕ADC在罕见靶点人群、免疫治疗耐药人群、靶向耐药人群这三个方面的探索,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专家们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临床实践经验,本次“ADC巅峰论道”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4.jpg

点击观看 会议全程

参考文献

[1] Dumontet C,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23;22(8):641-661.
[2] Pasi A Janne., 2023 WCLC abstract MA13.10
[3] Yasushi Goto , et al. 2023 ESMO ASIA 510MO.
[4] Aaron Lisberg,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LBA12
[5] Myung-Ju Ahn, et al. 2023 ESMO ASIA 509MO
[6] Luis Paz-Ares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1314MO
[7] Yasushi Goto , et al. 2023 ESMO ASIA 552P
[8] Passaro A,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May 24:JCO2300013.
[9] Parisi C, Mahjoubi L, Gazzah A, Barlesi F. Cancer Treat Rev. 2023;118:102572.


审批号:DSCN-20231212-00002

责任编辑:Nydia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