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县域医共体慢病医防管理中心的构建和实践

2023年10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慢性病管理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未来医疗共同体建设的“着力点”。2021年10月,国家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也明确提出要求依托县医院构建慢病管理中心,开展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管理工作,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那么,在中国县域医共体的框架内,如何进行慢性病专病医防管理中心建设,以满足基层百姓慢性病管理需要呢?


当前,慢性病已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近年来,我国将慢性病防治纳入了国家战略[1]。目前,县域医院是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的主要承担机构,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国家慢性病服务设计与投入有限,加上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多种原因,慢性病管理还存在“碎片化”、“不连续”等问题[2]。在医共体模式下,构建慢性病管理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3]

县域医共体慢性病医防中心的构建

为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地市级县域医共体应该纵向联动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横向协调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等机构,搭建“部门推动、总院负责、分院实施、公共卫生主动融入”的医防融合格局。结合相应工作机制,成立慢性病专病医防中心。各中心在市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统筹本市学科资源来开展工作,形成“未病早治疗、小病不出错、大病能转诊、慢病有管理”的防治体系。

县域医共体慢性病医防中心的具体实践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医共体需要制定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医共体慢性病管理实践方案》、《慢性病专病医防中心工作任务书》、《慢性病专病医防中心考核细则》等配套文件,着力优化集健康教育、风险评估、慢性病筛查、有序分诊、规范诊疗、随访干预为一体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明确各项目标,定期召开会议,强化绩效评估,全面推进建设高质量的医防融合;其次,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县域常见病、多发病的慢性病专病医防中心。各中心按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要求,落实技术培训、早筛早诊、基层指导、健康教育、双向转诊、规范治疗、考核评估和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形成专科与全科一体化的连续性专病医防服务模式;最后,为了更好的发挥医共体医防协同优势,医共体可以在各分院探索“1+1+1+1”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即1名牵头专家+1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护士)+1名村健康专员的签约模式,促进医共体下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各专科医生除每周固定时间在分院坐诊、带教外,还带领家庭医生团队走村入户进行疾病筛查和随访。护理人员采用“互联网+护理”预约开展线上咨询、上门体检、代配送药等形式为辖区内不方便出门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以专家临床带教和品牌效应为重点,全科与专科联动,促进医防融合,提升签约团队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多项措施共同发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总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和健康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有限,基层卫生院的服务多是功能式、分段式,难以提供连续性一体化的全程管理,影响群众的就医满意度。慢性病医防融合有利于提升健康服务质量,但慢性病敢于与管理需要良好的健康环境的建设,民众才是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如何发挥居民的主动性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签约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项政策措施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伟平.慢性病防治管理新趋势的思考[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1):1-4.
2.      王静,蔡虻,苗艳青,等. 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及支撑体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6):446-451.
3.      张馨予,王耀刚. 从医疗联合体到健康联合体:“健康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5):353-356.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un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l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