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项轶教授:以患者为中心,助力提升临床疗效,直面挑战,全面促进自身成长

2023年09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是一类复杂的疾病,且其常常表现出异质性,同一类型的肿瘤患者对治疗反应各异,往往需要个体化治疗。通常,肿瘤需采取综合治疗,治疗周期较长,医生、患者及家属均面临重大压力与挑战。临床中,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如何以患者为中心出发,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疗效?【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项轶教授为我们一一解答,并倾情分享自身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各种挑战的经验。

项轶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胸腔介入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委员
中国肺癌防治同盟预防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肿瘤呼吸内镜、脑转移等专委会,委员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肺癌专刊编委,多部学术期刊审稿人

多方着手提高患者依从性,助力临床疗效提升

项轶教授:临床诊疗中,提高患者依从性非常重要,只有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临床疗效才可得到提升。提升患者依从性临床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需要做好医患沟通,只有顺畅的沟通才可达到医患双方的理解。医患沟通时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一般来说,相对安静的环境更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第二,明确患者的需求,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多方面情况,例如治疗需求、情感需求、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疏导。

第三,与患者共同制定医疗决策。理论上来说,所有患者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由医生主导、患者及家属全程参与并做最后抉择。但每个患者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不同,因此,临床中常常需要医生多次进行知识科普和政策解读以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决策。

第四,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科普宣传的内容不仅可包括疾病知识,还可包括患者日常生活所需的注意事项。通过科普宣传,患者对疾病知识和诊疗过程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可对临床诊疗和患者的决策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患者需求出发,积极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落地实践

项轶教授:“以患者为中心”是临床诊疗中最基本的原则和最重要的要求,唯有遵守,才可为患者带来真正的真实受益。临床实践中,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落地实践可从几方面出发:

第一,对不同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沟通侧重点以及进行不同的科普教育;

第二,尊重每一位患者,运用同理心进行换位思考,充分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和困难,在诊疗过程中照顾和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提供情感支持;

第三,优化就医环境,通过就医环境中科普宣传画等实现人文关怀;

第四,规范法制法规,保护患者权益不受侵犯,提高患者就医效率等。   

挑战不断,积极迎战

项轶教授:医生职业具有特殊性,从学习开始到进入医生行业、到最终走向退休,可能一直会遇到挑战。

工作方面,在我刚做住院医生的时候,肺癌整体疗效较差,我希望加入肺癌诊疗领域以为临床患者提供帮助,然而当时肺癌诊疗技术不高、进展缓慢,肺癌领域的内科医生非常少,这对我专业技能的提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通过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会议、参与临床研究,一点点积累知识、积攒经验。后来,肺癌领域发展迅速,每年每个月都有新的进展,需要不断的学习跟进前沿进展,了解临床实践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科研方面,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缺少时间做具体的试验研究。通常我会与学生分工合作,我指导学生研究方向,学生阅读科研进展,再通过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对前沿进展的了解。

团队建设方面,力求每一位团队成员能够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进步,特别是青年医生,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走出科室,走出医院,走向国际。我常常督促青年医生参加大型综合学术会议,参与发言或讨论,学习新进展,然后寻找自身不足,进而加以改进。在人才的推动下团队建设才能够蒸蒸日上。

生活方面,作为一名医生,有时候临床和科研工作较忙,陪伴家人的时间较少。在此方面,我的家人给与了非常大的支持与理解。为此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对家人生活中的需求给予关注和沟通。医生与家人们的互相信任和支持,帮助我们应对生活和临床方面的各种挑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