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7月8日,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BOA)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于哈尔滨盛大召开。此次大会上,来自全国的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精华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分享并讨论了国际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助力我国临床肿瘤领域的深入发展。
7月8日下午的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2专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后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等十数位临床专家一同回顾并解读了近一年来不同瘤种中的前沿进展。【肿瘤资讯】特将上半专场中头颈肿瘤、食管癌、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的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与读者分享。
头颈肿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首先梳理了头颈肿瘤部分。2022年头颈肿瘤文章发表查询数据为3711篇,合并数据集3277篇,用于数据分析3088篇,较2021年增长26%。
整体而言,2022年鼻咽癌治疗领域进展主要集中在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最佳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同时在个体化精准放疗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发表了多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甲状腺癌及其他瘤种领域的重要研究主要在超声和影像诊断技术改进、优化治疗模式或治疗时间,以及新型药物治疗的探索。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头颈肿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获益,今年较去年的研究重点也由晚期逐步过渡到局晚期甚至早期患者。
蔡修宇教授重点提及了以下相关研究:
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III期、非劣效临床研究,评估了对于接受调强放疗(IMRT)的低风险II/T3N0期鼻咽癌患者是否可以安全地不用同步化疗。该研究为局晚期鼻咽癌中相对低危的患者降低化疗强度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
探索高危患者的最佳化疗方案方面,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单纯同步放化疗(n=5238)或吉西他滨和顺铂诱导同步放化疗(n=5242),以评估GP诱导化疗的治疗价值。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提示,GP诱导同步放化疗可使中晚期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提高9.1%,死亡相对风险降低49%,同时不增加远期毒性风险。另有一项III期临床研究则针对高危的IVA-B(AJCC第七版)鼻咽癌对比了TPC三药方案(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诱导化疗与PF两药方案(顺铂+氟尿嘧啶)诱导化疗的疗效。
针对放疗靶区的研究中,一项III期研究比较了鼻咽癌颈淋巴结阴性侧选择上颈预防照射(UNI)对比全颈预防照射(WNI)的疗效和安全性;而在早期TC方面,一项研究比较了微波消融术(MWA)和手术切除(SR)治疗孤立性T1N0M0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疾病进展及并发症情况。
此外,还有多项研究对头颈肿瘤的诊治起到了积极影响,例如探索靶向治疗的LIBRETTO-321研究,探索早期HNSCC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探索靶向治疗对放射性脑损伤的疗效研究等。
食管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祥瑞教授对食管癌部分进行了总结。2022年中国食管癌领域重点期刊的文章发表较前有一定提升,高分期刊层出不穷。
外科方面,新辅助放化疗、新辅助化疗等可以延长患者的无症状生存期,两者治疗效果如何尚无定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教授团队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对于cT3~4aN0~1M0 ESCC患者,与nCT相比,nCRT并没有显著改善总生存期。目前,nCT方案同样获得了CSCO食管癌指南I级推荐(鳞癌,1A类证据)。另一个重要研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团队,这项研究对比了机器人辅助微创食管切除术(RAMIE)与常规微创食管切除术(MIE),结果显示,RAMIE的手术比MIE时间更短,淋巴结清扫也更彻底,两组并发症相似。
放疗方面,针对不可切除晚期食管鳞癌,如何提高疾病控制率,精准控制放疗剂量,浙江省肿瘤医院陈明教授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60Gy组的生存重点与50Gy组相似,但重症肺炎发生率高于50Gy组。研究提示对不可手术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CCRT)的推荐剂量为50Gy。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永顺教授团队针对寡转移食管鳞癌患者一线应用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对初治的寡转移晚期食管鳞癌患者(SOESCC),与单纯化疗相比,CCRT具有更高的生存率,而且基于影响患者生存的临床参数所创建的决策树可用于识别从早期个体化治疗中获益最多的SOESCC患者。对患者的预后问题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楠、王鑫教授团队探讨了局晚期食管鳞癌ctDNA在放化疗中动态变化及预后意义。这项研究提示ctDNA可作为ESCC早期疾病进展和RT/CRT后预后分层的可靠生物标志物,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内科方面,更多侧重于晚期食管癌的治疗研究,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鲁智豪教授团队牵头的ORIENT-15研究,评估了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显示,ITT人群中信迪利单抗组OS达16.7个月, PFS达7.2个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教授团队领导的JUPITER-06研究,则是评估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同样取得OS阳性结果。目前,上述两项研究相关治疗方案已获得CSCO食管癌指南一线治疗的I级推荐。
二线治疗研究中,沈琳教授团队牵头的RATIONAL 302研究探索了替雷利珠单抗的临床治疗效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团队的研究探索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的治疗效果。上述研究中取得的积极数据为CSCO指南推荐增加了切实的依据。
在转化治疗领域,主要涉及基因转化组学相关研究,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刘芝华教授和山西医科大学崔永平教授团队对528例中国食管鳞癌体细胞基因组结构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学院林东昕、吴晨教授团队,温州医科大学苏建忠教授团队对食管鳞癌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进行了探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灏教授团队对唾液外泌体小RNA进行了研究,相关基因组特征可作为食管癌检测和预后的标志物。
肺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对肺癌进展进行了总结。肺癌方面,根据相关标准共评选出主要进展4项,值得关注进展6项。
GEMSTONE-301研究:首个国产PD-1单抗(舒格利单抗)用于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的III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维持治疗,显著延长PFS。这项全球第二项放化疗后巩固治疗III期研究填补了序贯放化疗后巩固治疗数据空白,增加了III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巩固治疗的PD-1新选择。
一项国内大型前瞻性、非干预性、观察性I-III期肺癌术后ctDNA-MRD研究:MRD定义潜在治愈患者。此项研究第一次明确纵向ctDNA检测阴性预测价值,即持续阴性超过18个月的患者可以认为潜在的治愈患者;同时也探索了MRD状态对于辅助治疗的预测价值;明确了外周血ctDNA-MRD检测对脑转移复发患者具有局限性,未来需要探索其他检测方法,如脑脊液ctDNA-MRD。
ASTRUM-005研究:首次证实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获得生存改善。这项研究也创造了ES-SCLC一线治疗OS新纪录,且亚裔人群获益更显著。
ORIENT-31研究:全球首个证实免疫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对比标准化疗,在EGFR-TKI耐药非鳞状NSCLC患者中取得显著PFS获益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I期研究。这项研究开辟了EGFR-TKI耐药治疗的新格局。
值得关注的进展主要包括:CAPSTONE-1研究,目前已公布结果的、样本量最大的中国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数据,再次证实了PD-L1单抗对于ES-SCLC一线治疗的价值;WU-KONG1(国际多中心)&WU-KONG2(国内多中心)I期研究,评估了舒沃替尼治疗EGFR exon20ins突变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肺癌领域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得中、美两国“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原研创新药;一项一次性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其能够提高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肺癌检出率,显著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GEMSTONE-302研究,数据显示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均显著延长初治IV期NSCLC患者PFS,这是国内首个同时覆盖初治IV肺非小细胞鳞癌和非鳞癌的III临床试验;AENEAS研究显示,国产原研第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mPFS突破19.3个月,这项研究也是入组患者为迄今最多的三代TKI一线临床研究;EVEN研究更新数据显示,与化疗相比,厄洛替尼辅助治疗与中国III期EGFR突变人群OS获益明显相关。
乳腺癌
乳腺癌部分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进行分享。经过专家组评估,乳腺癌领域共有5979篇文章入选。
在系统治疗领域研究中,河南省肿瘤医院闫敏教授团队开展了马来酸吡咯替尼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脑转移的单臂、前瞻性、开放性II期临床研究(PERMEATE),结果提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可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且对CNS和CNS外病灶均有效,尤其是对于既往未接受CNS局部放疗的患者,PFS为10.8个月,ORR为74.6%。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吴炅教授、宋尔卫教授及CSCO BC、CBCS专家团共同发布了《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简称共识),共识的提出,对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断及分层治疗模式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对CSCO2023年乳腺癌指南更新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一篇发表的《乳腺癌脑转移诊疗CSCO专家共识》聚焦在脑转移领域,对临床患者进行了更精准的分层,使局部、系统治疗更好地结合。
另一项PHEDRA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团队探索了新辅助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基于这项研究,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方案也被纳入2023CSCO指南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推荐中。类似地,医科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团队在2022ESMO上报告了PHILA研究,探索了相同的三药方案用于晚期未经系统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
GAP研究是一项探索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顺铂对比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用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III期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胡夕春教授团队公布,结果显示AP方案可显著提高mPFS和mOS。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王中华、杨文涛教授团队深耕于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分层及免疫治疗领域,其团队发表的FUTURE-C-Plus研究显示,法米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白蛋白紫杉醇用于免疫调节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ORR达到81.3%,为目前晚期TNBC一线治疗最高ORR。
外科及影像学领域方面,一些研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启发。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毅、齐晓伟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提出,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乳房微创手术可能是乳房传统手术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靖、方仪、王仲照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分析了乳腺癌乳房切除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小毛、杨昭志教授团队探索了高危淋巴结阳性患者全锁骨上vs内侧锁骨上淋巴结照射的相关问题。
转化领域方面,复旦肿瘤医院邵志敏、江一舟教授团队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综合代谢组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士成教授团队发表了一致VAV2可逆转CD16+成纤维细胞所形成的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微环境研究。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部分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进行了要点分享。与肺癌、乳腺癌等大瘤种相比,黑色素瘤领域中国研究整体偏少,共纳入1445篇研究进行分析,发文量以及黑色素瘤研究热度持续增加,但高质量研究尚未形成规模。
突破性进展主要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率先提出了黏膜给色素瘤的国际分期新标准,黏膜亚型辅助治疗以及晚期一线治疗形成特色,肢端黑色素瘤的几项进展也为今后分期奠定坚实基础。
局限性在于2022年是恶性黑色素瘤转化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小年,肢端黑色素瘤基础理论突破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肢端以及黏膜基础研究任重道远。未来需继续加大全国范围内恶性黑色素瘤诊治的推广工作,在多个地区形成较高水平的诊疗中心,围绕特殊瘤种,开展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为主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图片来源:会议现场照片)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