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入选2023年欧洲内科学肿瘤学会(ESMO)世界胃肠肿瘤大会(WCGIC)的中国摘要共52篇。
其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主导的GEMSTONE-304研究(O-4)入选口头发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张珂诚副教授、陈凛教授和张奔龙医生主导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模型研究(PD-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主导的TranStar102/TST001-1002研究队列C研究(PD-7),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新宇教授、罗治文博士等主导的DNA-pol基因特征分数预测多种癌症免疫治疗反应Ⅱ期研究(PD-14)、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盛伟琪教授、许蜜蝶副研究员等主导的Nex-CMS分子分型方法研究(PD-24)均入选壁报讨论。
目前,WCGIC摘要内容已出,【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以上中国学者研究详情,以飨读者!
01:晚期食管鳞癌一线PD-L1单抗联合化疗的3期试验
摘要号:O-4
题目:3期研究GEMSTONE-304: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vs.单纯化疗治疗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1
GEMSTONE-304: A Phase 3 study of sugem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ocally advanced,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作者:中国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李进教授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肿瘤医学部主任
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
CSCO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药促会肿瘤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理事长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ancer Science副主编
背景:尽管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联合化疗近期已被批准用于一线(1L)ESCC,但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抗体仍有可能为该类患者提供新的潜在联合治疗选择。抗PD-L1单克隆抗体舒格利单抗(Suge)联合氟尿嘧啶和顺铂(FP)方案在一项1b期试验的晚期ESCC患者(pts)队列中显示了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者公布了Suge vs.安慰剂(Pbo)联合FP作为晚期ESCC患者1L治疗方案的随机、双盲3期研究结果。
方法:研究者将入组患者随机(2:1)分至Suge + FP组或Pbo + FP组,并按PD-L1表达状态、ECOG PS和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层。患者接受静脉注射Suge或Pbo 1200 mg,Q3W,最长24个月(m),联合FP方案(氟尿嘧啶:800 mg/m2 /天;d1-4;顺铂:80 mg/m2,d1)Q3W,最多六个周期。
主要终点是根据RECIST v1.1由盲态独立中央审查委员会(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意向治疗(ITT)组的总生存期(OS)。主要的次要终点包括由研究者评估的PFS、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最终PFS和中期OS的数据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7日。
结果:54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接受Suge + FP组(n=358)和Pbo + FP组(n=182)。中位年龄为63.0岁,87.4%患者为男性,78.9%患者为ECOG PS 1。在15.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相较于Pbo + FP组,Suge + FP组患者的PFS延长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中位PFS在Suge + FP组 vs. Pbo + FP组分别为6.2个月vs.5.4个月(HR 0.67;95% CI 0.54-0.82;P=0.0002)。Suge + FP组患者的OS也更长,中位OS在Suge + FP组 vs. Pbo + FP组分别为15.3个月 vs. 11.5个月(HR 0.70 ;95% CI,0.55-0.90;P =0.0076)。在所有预设的亚组中,包括在PD-L1不同表达水平,Suge + FP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显著获益。除此之外,Suge + FP组患者亦表现出较高的BICR评估的ORR及更持久的缓解;BICR评估的ORR在Suge + FP组 vs. Pbo + FP组分别为60.1% vs. 45.2%;中位DOR在Suge + FP组 vs. Pbo + FP组分别为6.0个月 vs. 4.5个月。
Suge + FP组和Pbo + FP组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分别为51.3% vs. 48.4%;严重TRAEs分别为21.5% vs 13.2%;因突发AEs而中断治疗的患者分别占13.3% vs 10.4%;导致死亡的TRAEs分别为1.7% vs. 0.5%。在安全性方面,两个治疗组的结果相当。
结论:与Pbo+FP组相比,Suge+FP组患者表现出具有统计学及临床意义的PFS、OS的显著改善,以及ORR的改善。该方案的安全性是可控的,且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这些结果支持将Suge+FP作为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ESCC的1L治疗。
02: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子分型模型在预测预后方面的作用
摘要号:PD-3
题目:基于蛋白质组学和非负矩阵分解(NMF)模型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评估和分子分型2
Prognosis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typing of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based on proteomics an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odel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珂诚副教授、陈凛教授、张奔龙医生
解放军医学院、南开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首任主任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兼上消化道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第六届)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第三届)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首届主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装备分会副会长
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副总编
国际外科学杂志第三届副总编
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10余核心期刊编委
解放军总医院
联保青年拔尖人才
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Gastroenterology Report青年编委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青年编委
Cancer Innovation/Medicine Advances/中华创伤杂志青年编委,
《中华胃肠外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等卓越期刊审稿人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Gastric Cancer Precision Medicine Associate Editor,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三等奖, 12th 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Congress President Award (Best Oral)
背景:基于蛋白质组学分子分型构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8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疗中心接受手术治疗G-NEN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通过蛋白质质谱仪进行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NMF)*被用于无监督的分子分型。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患者的预后,选择P<0.05的蛋白作为预后相关蛋白。根据差异表达和生存分析结果,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进一步筛选重要特征。按照6:4的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根据重要特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采用随机森林(RF)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建立G-NEN的预后预测模型。
*注:在经典形式中,NMF 是一种无监督方法,即在计算 NMF 时不使用训练数据的类标签3
结果:经过严格纳、排标准,共纳入134名G-NENs患者石蜡包埋切片,包括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G1 5人(3.7%),NET G2 2人(1.5%),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患者91人(67.9%)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endocrine Carcinoma, MANEC)患者36人(26.9%);蛋白质谱仪在每个样品中都检测出了超过2000种蛋白质,重复的或高丰度的蛋白质被从表达谱中删除,然后将每个蛋白质与患者预后相关联,最终确定了729个与预后相关的蛋白质。
根据NMF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类(命名为H-OS型和L-OS型),轮廓系数为0.98;研究者发现H-OS分型的患者比L-OS分型的患者有更好的总生存期(P < 0.001);两个亚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期、神经或者血管侵犯、Ki-67指数、CgA、Syn表达等没有明显差异;生存分析显示,分子分型是G-NEN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P = 0.001);根据差异表达和生存分析的结果,研究者筛选了6个重要的蛋白质:ENTPD1,tnxb,EML1, DMD,SORBS2,S100B;使用6种蛋白构建随机森林分类器并进行预测,将样本按照6:4随机分为训练集(80人)和测试集(64人),并进行10倍交叉验证,经验证该模型准确度为93%。使用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对测试集的分型进行预测,样本被分为两型。KM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及验证集均能有效的预测神经内分泌患者预后。
结论:G-NEN患者的蛋白质组分子分型与预后有关;基于六种特征蛋白的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对临床医务人员更方便、快捷地评估G-NEN的个体化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晚期胃食管癌一线CLDN18.2单抗联合化疗的1/2期研究
摘要号:PD-7
题目:TranStar102/TST001-1002研究队列C基于claudin 18.2表达水平的最新疗效数据:Osemitamab(TST001)联合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CAPOX)作为晚期胃/胃食管交界处(G/GEJ)癌的一线治疗4
Osemitamab plus cape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CAPOX) as the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G/GEJ cancer-updated efficacy data per claudin 18.2 expression level from study TranStar102/TST001-1002-cohort C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
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历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学者
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理事会轮值理事长
背景:Claudin18.2抗体联合化疗在CLDN18.2高表达肿瘤患者的疗效已被基于Zolbetuximab的方案所证实。Osemitamab是一种位居前列的差异化抗体,Fc经过糖基化修饰而得以优化,CLDN18.2亲和力更好,且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更强,在CLDN18.2低中度表达的胃癌细胞中亦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前研究表明,在相同剂量下,Osemitamab比IMAB362类似物有更强的肿瘤退缩作用。
方法:这是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剂量递增及扩展的1/2期研究(C队列),旨在探究Osemitamab加CAPOX作为晚期G/GEJ癌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NCT04495296)。在剂量扩展阶段,仅需使用LDT检测法集中评估claudin 18.2阳性状态(10%的肿瘤细胞膜染色1+)。
结果:截至2023年1月31日,64例患者接受了Osemitamab联合CAPOX治疗,15例患者接受了Osemitamab,剂量为1至8mg/kg Q3W递增,49例患者接受了6mg/kg的剂量扩展。
随访的中位数为165天。患者的基线特征为典型的一线G/GEJ癌症,腹膜疾病的比例很高(40.6%)。52例患者与TST001有关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65.4%,呕吐48.1%)和低蛋白血症(69.2%)。其中,3例发生在剂量递增期,49例在剂量扩大期;大多数是1级或2级不良事件,只有1例患者出现3级恶心和呕吐。在45例有可测量病变的患者中,有42例在截止日期时至少有一次治疗后的肿瘤评估。28例达到部分缓解,其中23例得到确证,13例达到疾病稳定(SD),总缓解率(ORR)为66.7%,疾病控制率(DCR)为97.6%,各CLDN18.2水平的患者ORR没有明显差异。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反应持续时间(DOR)数据尚不成熟,但基于CLDN18.2分层的ORR、PFS、DOR数据预计在后期得以更新。
结论:Osemitamab加CAPOX作为G/GEJ癌症患者的一线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无论CLDN18.2的表达水平是否超过10%(集中LDT检测为1+),均观察到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
04: DNA-pol基因特征分数预测多种癌症免疫治疗反应的Ⅱ期研究
摘要号:PD-14
题目:
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相关DNA聚合酶基因联合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及CD8+T细胞发挥作用,提高多种癌症免疫治疗反应率5
TERT-associated DNA polymerases genes link CAF and CD8+ T cells to improve immunotherapy response rate across multiple cancers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新宇教授团队 罗治文博士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肝癌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委员,秘书长
中国医促会肝脏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其中“863”课题2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2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参编论著6部,其中2部任副主编,参译译著1部;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
背景:DNA断裂后,癌细胞会表现出高度的基础激活,包括积累DNA聚合酶家族(DNA-pol)作为修复蛋白,从而增加DNA突变和新抗原。基于此,研究者作出假设:DNA-pol家族与免疫治疗反应有关。因此,该研究旨在探索DNA-pol作为免疫治疗反应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及其内在机制。
方法:研究者针对15种癌症(6366个样本)的DNA-pol基因调控失调进行泛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研究者培养了16例癌症患者(3例食管癌、5例肺癌、5例肾透明细胞癌和3例肝癌)的正常成纤维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和CD8+T细胞,然后用PD-L1抑制或TERT过表达处理,进行RNA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最后,研究者收集了996例接受免疫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病例,以验证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性。当前,一项Ⅱ期前瞻性临床试验正尝试评估这些生物标志物。
结果:研究者定义了一项癌症中水平上调、独特的DNA-pol基因特征分数(DNA-pol-up),这一指标与较差的预后具有相关性(HR=1.2)。
同时,研究者发现,DNA-pol-up相关转录程序失调将导致免疫及炎性生物过程的富集,与上游信号调节分子TERT的激活具有相关性(激活z-score=3.6);将招募CD8+T细胞且下调CAF,与免疫活性肿瘤具有相关性。
此外,在经PD-L1抑制处理的CAF中,DNA-pol基因特征分数较高;在经TERT过表达处理的CD8+T细胞中,DNA-pol基因特征分数升高;在MSI-H癌症中,DNA-pol基因特征分数亦较高;DNA-pol基因特征分数与新抗原表位肽(Rho=0.18)、肿瘤突变负荷(TMB;Rho=0.54)、癌症干性评分(Rho=0.78)、肿瘤纯度(Rho=0.29)成正相关。激活该生物过程的各种癌症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特征,如PIK3CA、KRAS和TP53突变。
最终,DNA-pol基因特征分数可作为预测PD-1阻断反应良好的独立指标(OR=2.52),且优于既往提出的指标,包括细胞溶解活性(OR=2.70)、TMB(OR=0.9)、MSI(OR=0.91)。在涵盖12种癌症的临床试验数据集中,该特征分数可将对于PD-1阻断有反应与无反应的患者进行分层(P=0.005,maxAUC=0.762)。
Ⅱ期临床试验已入组34例肝癌患者,3年随访结果证实,DNA-pol基因特征分数在预测ORR(AUC=0.699,95%CI 0.527-0.871)、分层死亡率(HR=2.3)方面亦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各类型癌症中DNA-pol基因的不同转录模式,首次强调了DNA-pol家族基因在预测免疫治疗反应方面的作用,而TERT相关疫苗或可作为改善免疫治疗反应的新型候选疫苗。
05:适用于中国人群的Nex-CMS分子分型方法助力结直肠癌精准诊疗
摘要号:PD-24
题目:基于多中心和大样本量数据的中国Ⅱ-Ⅲ期结直肠癌的新分子亚型6
A novel molecular subtype for Chinese stage Ⅱ-Ⅲ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multi-center and large sample size data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盛伟琪教授团队 许蜜蝶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病理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胃肠肿瘤协作组(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肝脏疾病协作组(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国家卫健委MDT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病理科医生分会委员会秘书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等
背景:在中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CRC是高度异质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的分子机制包括染色体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DNA甲基化等。不同分子机制导致的临床CRC在治疗反应和患者生存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CRC的精准分子分型对后续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此外,如何筛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对II/III期CRC患者进行精准的分子特征和亚型分析,鉴定真正的“高危”患者使之通过辅助化疗获益,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CRC共识分子亚型 (Consensus molecular subtype, CMS)是目前最有力的CRC分子分型体系。
但CMS有其不足之处,包括:CMS对应的基因panel目前尚无可在临床FFPE样本中开展应用的实用检测分析方案;多达13%的患者无法进行分型;CMS主要基于欧美人群数据形成,没有纳入中国CRC患者;CMS分型与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并不匹配。
方法:为建立适合中国CRC患者的CMS分子分型,研究者开发了Nex-CMS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多重PCR方法构建测序文库,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肠癌组织中782个基因的RNA表达谱。研究者利用从复旦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集的1052例II-III期CRC样本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
结果:CMS体系可很好的将CRC样本分成4型5分类:CMS1炎性型、CMS2肠上皮细胞型、CMS2短暂增殖型、CMS3杯状型和CMS4干状型。各种亚型具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征:1)CMS1更常见于右半结肠,而CMS2短暂增殖型常见于左半结肠;2)CMS2 肠上皮细胞型和CMS4干状型分化程度更低;3)CMS2短暂增殖型和CMS3更易复发;4)黏液腺癌多为CMS3型;5)dMMR的CRC多为CMS1和CMS3型;6)CMS1和CMS4分别表现为最好和最差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进一步通过分析与复发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基因,研究者建立了由11个基因组成的II-III期CRC复发转移风险评分模型,模型检测结果显示高复发转移风险评分患者的无疾病生存率上显著比低复发风险评分患者的低,术后更易复发转移。
结论:综上所述,研究者基于多重PCR技术建立了CMS分子分型检测分析方案,并在中国Ⅱ-Ⅲ期CRC患者中建立了Nex-CMS分子分型和11基因复发转移风险评分模型,相关成果有望转化应用于中国II-III期CRC患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1. Jin L et al. GEMSTONE-304: A Phase 3 study of sugem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ocally advanced,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2023WCGIC.Abstr.O-4.
2. https://doi.org/10.1016/j.annonc.2023.04.030
3. Leuschner J, Schmidt M, Fernsel P, Lachmund D, Boskamp T, Maass P. Supervise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ethods for MALDI imaging applications. Bioinformatics. 2019 Jun 1;35(11):1940-1947. doi: 10.1093/bioinformatics/bty909. PMID: 30395171; PMCID: PMC6546133.
4,https://doi.org/10.1016/j.annonc.2023.04.034
5.https://doi.org/10.1016/j.annonc.2023.04.041
6. https://doi.org/10.1016/j.annonc.2023.04.051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trid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