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治疗发展迅速,不仅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深刻影响着肺癌的诊疗实践,肺癌已经逐步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型PD-1抑制剂,经过Fc段和Fab段等结构改造,带来了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的双重提高,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佳治疗选择。
本期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嘉寅教授带来1例多发转移的左肺低分化腺癌病例分享: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2周期后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坚持4周期治疗后再次进行评估,达到部分缓解(PR),后坚持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今,患者持续获益,且安全性良好。【肿瘤资讯】特别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玉栋教授进行病例点评,深入探讨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时机与坚持治疗的临床意义。
病例介绍
病例分享: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在读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 青年委员
河北省抗癌协会肺癌青委会 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会放疗专委会 委员
河北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 委员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肿瘤支持治疗青委会 常委
河北省癌痛规范化全程管理联盟 帮扶专家团 成员
河北省医师协会心身医学科医师分会 委员
石家庄市肿瘤防治联合会 委员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70 岁,农民
主诉: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1周后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片提示左肺下叶占位
既往史:2011年确诊“银屑病 ”,2016年确诊“糖尿病”,无“高血压”病史。1980 年左侧肋骨轻微骨折, 2011年因“冠心病”行心脏支架置入术,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40年
就诊经历:
2022-02-09因“咳嗽咳痰2月,发现左肺下叶占位1周”来我院就诊。头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下叶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伴远端阻塞性炎症,考虑肺癌,包绕左肺下叶血管及胸主动脉;纵隔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左肺斜裂多发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性大;肝内稍低密度灶,考虑转移;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考虑胸膜受侵。体格检查示:ECOG PS 评分1分。胸廓对称,左下肺呼吸动度减低,语颤减弱,叩浊音、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局限性啰音。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2Kg。
2022-2-18行CT引导下左肺下叶占位穿刺涂片,送检病理及基因检测。涂片病理(2022-2-18)示:找到癌细胞。穿刺病理(2022-2-21)示:肺组织中可见异型细胞,考虑为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为低分化腺癌,PD-L1(DAKO 22C3)(TPS 80%阳性),PD-L1(VENTANA SP263)(TPS 80%阳性)。
2022-3-4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KRAS2号外显子p.G12C错义突变,丰度13.97%。RET13号外显子p.A764S错义突变,丰度12.86%。
诊断结果:
肺低分化腺癌 IVB期(cT3N2M1c)伴多发转移(肺、淋巴结、胸膜、肝)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估:
2022-03-14起给予替雷利珠单抗(200mg)+培美曲塞(500mg/m2)+卡铂(AUC=5)方案进行治疗。2周期后第一次疗效评估:SD
考虑时间较短,维持原方案继续治疗至4周期,2022-6-28进行第二次疗效评估达到PR,且肝脏病灶完全消失
2022-07-20接受6周期免疫联合治疗后,于2022-8-15进行疗效评估,维持 PR
2022-8-25起改用替雷利珠单抗 200mg Q3w单药维持治疗,期间出现面部皮疹(2 级),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症状好转
目前患者仍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中,至今用药17周期,疗效评估持续PR,且身体状况良好
影像资料:
2022-02-09 基线状态,头胸部增强CT:肺癌,多发转移
2022-04-24 治疗2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SD
2022-06-28 治疗4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2022-08-15 治疗6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2023-04-10 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第15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病例小结
患者诊断为肺低分化腺癌 IVB期(cT3N2M1c),伴多发转移。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2周期后,初次疗效评估仅保持稳定。考虑免疫治疗时间较短,故坚持原方案治疗,4周期后疗效评估达到PR,且此时肝脏病灶已完全消失。在6周期治疗后复查,疗效评估仍保持PR。后改用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期间出现面部皮疹,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至今患者仍在继续坚持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共计17周期,疗效评估持续PR且安全性良好,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5个月+。
病程回顾
专家点评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
河北医科大学诊断学基础教研室副主任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化疗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内科学组副组长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常委、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均居首位。虽然近年来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肺癌的早期检出率大大提高,但临床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肺癌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失去了手术干预机会。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成为此类患者的主要选择。本病例中,患者诊断为IVB期伴多发转移,年龄偏大且既往身体状况不佳。在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后,前2周期疗效评估仅为SD,但坚持治疗至4周期后,也获得了PR。至今患者仍继续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疗效评估持续PR。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出现面部皮疹,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整体而言,患者长期治疗疗效显著,PFS超15个月,且安全性良好。
把握疗效评估时机,争取更多获益机会
免疫治疗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然而何时进行疗效评估,如何准确判断免疫治疗是否起效,是免疫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PD-1/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PD-L1结合通路,达到激活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目的,是肺癌领域较为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然而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时间并不相同,不同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延迟反应[1-3]往往会使其一线治疗的中位至缓解时间(TTR)数据区间明显更宽。
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大会上公布的RATIONALE 304研究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4],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应答者的中位TTR为7.9周,其中约50%的应答者在首次疗效评估(第6周)时获得缓解,约30%的应答者在第二次疗效评估(第12周)时获得缓解,近20%的应答者在第三次及之后的评估中(第18-33周)才出现首次缓解。既往真实世界数据同样显示[5],在达到PR/CR的不同患者中可观察到的TTR差异较大,可能达到3-6个月。在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医生进行了多次疗效评估。在治疗第2周期时,疗效评估为SD,待治疗达4周期,疗效评估达到PR。可见,虽然免疫治疗一般选择在治疗2周期时进行首次疗效评估,但对于初始未达到缓解的患者,临床应至少坚持4周期的免疫治疗后再判断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避免过早更改治疗方案,让患者失去获益机会。
坚持免疫长期治疗,挖掘最佳临床缓解
免疫治疗的应用持续时间也是临床探索热点。对此,RATIONALE 304研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证据支持。肿瘤缓解特征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4],对于初始治疗获得缓解的患者,巩固治疗至缓解后5周期将会达到最大缓解。其中,75%的患者在获得首次缓解后,通过巩固治疗会使肿瘤进一步退缩至最大肿瘤缓解;50%的患者肿瘤进一步退缩比例≥15%;20.8%的患者肿瘤进一步退缩比例≥30%,首次缓解到最大肿瘤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6个月,且肿瘤缓解程度更深的患者可以获得相对更长的PFS[4]。这也提示对于已达到PR/CR的患者,免疫巩固治疗能够进一步缩小肿瘤,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本例患者在免疫联合化疗治疗4周期达到PR后,继续坚持免疫巩固治疗,并在接下来的长期单药维持治疗中获得持续PR,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至今仍在坚持治疗,相信能够不断突破,取得更长PFS、更佳临床获益。
全程安全可耐受,长期免疫治疗未来可期
安全性亦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在替雷利珠单抗相关临床研究(RATIONALE 307/304/303研究)中[6-8]均报道了良好的安全性结果。本例患者在免疫维持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面部皮疹(2 级),给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后症状好转。整体而言,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替雷利珠单抗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较轻,便于临床管理。基于此三项研究的优秀结果,替雷利珠单抗在《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指南》等多项权威指南中获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二线治疗的全面I级推荐[9,10]。期待替雷利珠单抗能够更多地应用于临床,为更广大的患者带来更佳生存获益,同时期待长期免疫治疗模式的应用能够为临床带来更多惊喜。
1.O’Donnell ,et al.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6.3 (2019): 151-167.
2.Chen, Daniel S,et al. immunity 39.1 (2013): 1-10.
3.Hiam-Galvez,et al. Nature reviews cancer 21.6 (2021): 345-359.
4.Lu S. , et al. CSCO 2022.
5.Osorio, Juan C.,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36 (2019): 3546.
6.Wang J. JAMA Oncol. 2021 Apr 1.
7.Lu, S. , et al. JTO,2021.
8.Zhou CC, et al. AACR 2021, CT039.
9.2022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10.2022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P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