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2023年6月16日-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学分会、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肺结节与肺癌MDT委员会主办,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江苏省肿瘤化疗中心承办的第七届肺癌紫金论坛暨第六届江苏省肺癌综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在南京金陵饭店召开。【肿瘤资讯】特此整理6月17日的主会场的精彩内容,与各位同道共论肺癌前沿进展,共沐学术大咖的学术风采。
隆重开幕:携手共促肺癌治疗的前沿进展传递
会议开幕式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主持。大会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书记冯继锋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发表开场致辞并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表示感谢。本次大会仍将贯彻传递最新肺癌前沿进展的精神,将前沿信息传递给临床医师,共同促进我国肺癌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惠及广大患者。
第一篇章:国内大咖,侃侃而谈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的主持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分享了2023年肺癌亮点研究和未来期待。吴一龙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全线治疗的基础,也正在‘重塑’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CheckMate 816开启了可切除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时代,其治疗周期数最少、毒性最可耐受、成本效益最佳、pCR可指导辅助治疗等特点使得其成为II-III期NSCLC围术期的基本治疗模式。至于AEGEAN、NEOTORCH、KEYNOTE-671等新模式是否可行,还需要进一步与CheckMate 816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SHR-1701-205是一项开拓性研究,首次探索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和手术对不可手术切除的III期NSCLC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有望改变III期NSCLC的治疗模式。吴一龙教授总结,EGFR-TKIs耐药患者人群的异质性极强,而免疫治疗的应用应以抗血管生成药物为基础,但这一点目前受到了ADC药物的挑战,未来仍需根据Biomarker选择治疗模式。
靶向治疗进展方面,ADAURA研究取得了88%的5年生存率,夯实靶向辅助治疗的模式。在此基础上,MINERVA研究打开了肺癌个性化精准辅助治疗大门,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RB-1基因,RB-1基因突变患者进行化疗的疗效优于靶向治疗。由此可见,精准治疗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关于脑转移治疗,EVEREST研究填补了EGFR突变伴CNS转移NSCLC的治疗空白,AZD3759的mPFS为15.2个月,接近第三代药物的结果,比较遗憾的是研究对照组不是第三代药物,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舒沃替尼也传来捷报,其治疗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 ORR高达60.8%,远超过去的同类药物表现,可能是最好的20ins药物。最后吴教授总结,ADAURA已成为EGFR突变可切除肺癌的基本治疗模式,在此基础上的治疗增加或减少,需要与ADAURA进行比较,Better (best) in Class是精准治疗竞争的唯一要素。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何侠教授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朱波教授介绍了2023年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新进展。朱波教授表示,LDCT筛查使肺癌特异性死亡率降低 20%,但存在假阳性率高和过度诊疗的缺点,常导致不必要的侵入性活检和手术,理想的检测方式既要达到检测目标也要考虑cost-effective,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长期随访。在研的肺癌生物标志物主要包含肿瘤抗原、基因特征、T细胞应答反应、免疫抑制微环境等,精准免疫治疗的未来仍大有可为。
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华东教授的主持下,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分享了小细胞肺癌的现状与未来。此前CAPSTONE-1研究提供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证据,ASTRUM-005研究更是让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生存达到新高度。如何进一步提高ES-SCLC癌患者生存获益? 程颖教授介绍,未来免疫一线治疗的新方向包括新型化疗药物+免疫维持治疗、免疫联合胸部放疗的一线治疗策略探索、PD-1/PD-L1抑制剂+化疗+抗血管药物四药联合等。
程颖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是SCLC进展最快的领域,也给SCLC带来更多的可能和希望。PD-1抑制剂让ES-SCLC的生存获得提升,研究者正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治疗策略。关于新型免疫检查点药物以及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SCLC的探索,还需要观察初步疗效。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和ADC药物是小细胞肺癌重要的探索方向,标志物的探索是提高现有治疗疗效的关键,是实现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的必由之路。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就肺癌免疫治疗新靶点研究进展阐述见解。他指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目前已经达到了‘天花板’,需要探索新的靶点、新型药物来打破现状。CITYSCAPER的研究结果着实令人鼓舞,但后续SKYSCRAPER2结果失败,只能期待SKYSCRAPER1中期分析结果。NEOpredict-Lung研究结果也不尽人意,O药联合relatimab对比O药单药对疗效提升较小,研究样本量也较小,由此,启动BGB-LC-201伞式研究探索下一步治疗模式。双抗方面,AK112在去年ASCO展示的Ib期研究数据超越了KEYNOTE-042,由此开展的与K药头对头研究正在进行,预计今年能够完成全部入组。此外,AK112+AK104的双抗+双抗组合研究也正在进行,爬坡试验结束后将根据鳞癌/非鳞癌分为两个队列进行,期待其3期临床研究结果。周彩存教授总结,未来仍需要更好的研究制剂与更好的研究方案,才能打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平台期。
第二篇章:国际进展,抢先观看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介绍了晚期肺癌靶向耐药后临床热点问题与免疫治疗专家共识。晚期NSCLC靶向耐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成为临床热点问题,寡进展或仅CNS进展患者推荐继续原 TKI 治疗联合局部部治疗,而广泛进展患者面临“无靶可用”和“有靶无药”的困境。《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 (2022版)》发布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因此决定进行更新2023版本,新版共识结合新的证据和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反馈和体会,根据专家组投票的一致性决定推荐级别。
2023版《共识》新增共识5:不推荐ICIs用于治疗ALK-TKI耐药后NSCLC;共识6推荐级别由强→一致推荐: 推荐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用于晚期KRAS突变NSCLC患者;共识7推荐级别由弱→强:对于BRAF非V600突变患者,推荐一线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对于BRAF V600突变患者,推荐在靶向治疗不可及或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时考虑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新增共识8:对于HER-2突变患者推荐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 (推荐级别:弱);新增共识9:对于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或不可及时推荐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推荐级别:弱)。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晓春教授的主持下,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介绍了2023年ASCO晚期NSCLC免疫治疗新进展。免疫治疗全面重塑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治疗格局,但目前还面对众多挑战,包括如何提升疗效、优化方案、特殊人群治疗、Biomarker探索等。TROP2-ADC在今年ASCO受到广泛关注,其联合免疫能否超越目前的化免联合方案还需要了解后续疗效与对CNS的控制效果。关于EGFR突变人群免疫治疗,EGFR-TKI耐药后化疗联合免疫较单纯化疗获益有限,需找到获益人群,EGFR-TKI耐药后化疗联合免疫+贝伐珠单抗较单纯化疗获益显著。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化疗已获NMPA批准用于EGFR TKIs治疗失败的EGFR突变NSCLC,四药联合 vs.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目前尚缺乏三期临床数据。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建安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介绍了NSCLC围手术期治疗进展。宋勇教授对靶向围手术期治疗的治疗进行详细介绍并抛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理想的治疗模式、如何精准治疗、复发后治疗及其他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治疗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介绍了EGFR-TKI耐药后免疫治疗模式探索。三代EGFR-TKI已成为EGFR突变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但耐药后缺乏针对不同耐药模式的标准治疗。免疫单药治疗在EGFR突变耐药人群中的疗效有限,而结合CheckMate 722和KEYNOTE 789研究结果,免疫联合化疗治疗EGFR-TKI耐药后NSCLC疗效有限,未能达到显著性获益。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作用。
陆舜教授介绍,ORIENT-31研究是全球首个为EGFR-TKI耐药的非鳞状NSCLC患者带来显著获益的前瞻性III期研究,1/3患者基线时伴有脑转移,和真实世界状况相符。信迪利单抗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EGFR-TKI治疗失败NSCLC的PD-1抑制剂,对比化疗,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组显示OS获益趋势,调整交叉治疗影响后,生存获益明显。随着适应症的获批,方案将惠及我国众多肺癌临床患者。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史美祺教授和冯继锋教授总结道,每年肺癌紫金论坛均如期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后的第一个周六召开,会议旨在邀请全国范围内的肺癌领域内的知名大咖聚焦肺癌治疗最新进展,围绕肺癌免疫、靶向治疗前沿进展,及肺癌临床实践规范化实施等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惠及我国广大医师。论坛致力于分享肺癌诊疗方面的“真知灼见”,让我国广大肺癌医师和研究者获得理论和技能上的精进,并热切期望更多临床医师投入到自主创新研究之中,通过设计和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产出具有原创性意义的研究成果, 提高我国肺癌整体诊疗水平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呈现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