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7日,2023 CSCO尿路上皮癌高峰论坛以集结线下盛会与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盛会聚集了国内泌尿系肿瘤领域的顶尖学术权威和杰出学者,形成了盛大的学术精英阵容。与会者们聚焦于探讨泌尿系肿瘤领域最新的诊疗进展和临床实践的热门议题,旨在推动专家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为我国尿路上皮癌诊疗领域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蓬勃发展。
主会场:主席致辞
在主会场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在大会主席致辞环节中表示,近些年,尿路上皮癌诊疗迎来了快速的发展,非常高兴能与国内众多泌尿系肿瘤领域专家学者相聚线下与云端,就泌尿系肿瘤诊疗进展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享,为中国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何志嵩教授
郭军教授
主会场:第一环节
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齐隽教授
何志嵩教授
齐隽教授
膀胱癌是一种源于膀胱上皮细胞的常见癌症,其中大约25%的膀胱癌患者属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目前,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盆腔淋巴结清扫(PLND)是常用的标准治疗手段。不过,由于RC创伤大,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对保膀胱手术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肿瘤分型和分层治疗越来越细化,且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在严格选择的MIBC患者中,保留膀胱方案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姚旭东教授首先给我们带来了主题为“MIBC保膀胱治疗进展:如何个体化选择”的专题分享。姚旭东教授表示,保膀胱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意愿和身体情况、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制定。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影响着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的分子分型在患者预后和治疗选择中也愈发重要。因此,临床医生可以结合循证证据,并依据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疗方案。
姚旭东教授
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 预后差,治疗主要以含铂化疗方案为主,中位总生存时间约为14个月。近年来免疫治疗快速发展,成为了一线化疗进展之后的新选择,但仍存在ORR较低,mPFS较短等问题。既往接受过化疗和免疫治疗的UC患者,后续治疗采用紫杉类或长春碱等方案为主,但ORR仅~10%,mOS仅7~8个月,亟需新的药物治疗手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表观免疫方案在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经验”的专题分享。刘卓炜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许多有前景的尿路上皮癌靶点被发现,相应的靶向药物开始被尝试应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中,开启了尿路上皮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时代。研究显示,尿路上皮癌细胞通过下调组蛋白H4转录因子(HINFP)诱导产生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最终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表观遗传调控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可通过清除HINFP-KO(HINFP-敲除)诱导产生的衰老肿瘤细胞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为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刘卓炜教授还表示,目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针对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开展一项评估西达本胺联合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开放、单臂、II 期临床研究,并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有望使更多尿路上皮癌患者获益。
刘卓炜教授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增高趋势。数据显示,约25%的膀胱癌初诊即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RC)是治疗MIBC有效的手段,但其中约有20%~25%的患者行RC手术时已伴有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原发肿瘤侵犯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密切相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LN (+) MIBC患者最佳治疗选择”的专题分享。郭剑明教授表示,膀胱癌LN转移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分级有很大关系,低级别和较早期的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比较低,随着膀胱癌级别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也在递增。因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是MIBC行RC手术的必要步骤,对进行肿瘤准确分期、判断患者预后、决定辅助放化疗、避免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郭剑明教授还表示,对于转移性膀胱癌,近年来免疫治疗,特别是PD-1和PD-L1通路抑制剂和化疗的联合应用,为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郭剑明教授
主会场:第二环节
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
姚欣教授、盛锡楠教授
到目前为止,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选择依然是化疗,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是优选,推荐等级最高。对于不耐受顺铂化疗的患者选择卡铂,如果仍然不耐受就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近三四十年,尿路上皮癌化疗的疗效并无明显的变化,只是毒副作用在减少。后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入到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以及铂不耐受的一线治疗。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应用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它的客观缓解率一般在20-30%,PFS4-6个月。而“魔法子弹”——ADC药物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取得了远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好的临床获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晚期尿路上皮癌ADC药物的定位及选择”的专题分享。虞巍教授表示,ADC类药物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数据在不断累积中,在铂类化疗和或免疫治疗进展后的患者,以及顺铂化疗不适宜患者中使用均不断积累临床数据,其在不同疾病阶段的价值已逐步获得指南的认可。基于ADC药物的作用机制,其靶抗原的表达情况对于ADC药物的有效性具有影响。不同靶抗原的表达高低、特征不同。同时,ADC载药(payload)对ADC的有效性、安全性均具有影响。ADC类药物的不良事件管理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剂量调整。
虞巍教授
膀胱癌为全球第十大最常见的癌症,在男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我国近年来膀胱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治疗方面,中国膀胱癌患者5年OS率虽有所上升,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较差。膀胱癌的分期是判断膀胱肿瘤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is、Ta、T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以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约占膀胱癌的1/4,患病率高且预后较差,约1/5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后续会进展为MIBC,在预后方面MIBC五年OS仅为46%~63%且有50%的MIBC患者会发生远处转移。所以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改善尿路上皮癌(UC)预后的选择,治疗的目标包括控制局部病变、使肿瘤降期、消除微转移灶,利于手术、阻止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并预防死亡和改善总生存获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史艳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进展”的专题分享。史艳侠教授表示,目前针对尿路上皮癌,标准的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模式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面临高复发风险的膀胱癌患者,治疗需求仍未满足,还需探索更多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目前的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术后高危MIUC患者DFS、NUTRFS和DMFS获益,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生活质量未出现恶化。
史艳侠教授
尿路上皮癌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一种多源性的恶性肿瘤,包括膀胱癌、肾盂癌、输尿管癌、以及尿道癌等等,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近年来,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有不少进展和研究结果,同时也有新的适应症的获批和相关推动,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也有所提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浩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近五年影响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关键临床研究荟萃”的专题分享。曾浩教授表示,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尿路上皮癌中取得了非常重要地进展。尿路上皮癌是免疫原性较高的肿瘤,是一种“热”肿瘤。但是,单药治疗尿路上皮癌的效果并不好,客观缓解率在20%左右,而联合治疗可以使得肿瘤的客观缓解率在60%以上,且副作用比较低,安全性较高,因此,联合治疗相较于单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目前,联合治疗的进一步数据正在探索中。
曾浩教授
主会场:第三环节
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寿建忠教授
寿建忠教授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尿路上皮癌也逐渐进入精准诊疗时代。“nectin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它在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物理连接,对于实现细胞间通讯、迁移和其他重要细胞过程至关重要。Nectin-4在一系列的癌种中过表达,尤其是尿路上皮癌。有研究显示,nectin-4的表达是多个瘤种的不良预后因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NECTIN4为靶点的PETCT在UC诊疗中的应用”的专题分享。虞巍教授表示,目前,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标准是铂类化疗,但是,相当多患者不适合化疗。PD-L1阳性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可以选择免疫治疗,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持久反应,此外,免疫治疗在内脏转移患者中的有效率也很低。因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表达,nectin-4已成为晚期尿路上皮癌一个极具前景的治疗靶点,对于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虞巍教授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是一种起源于包括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内的所有泌尿道移行上皮的肿瘤,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在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中最为常见。一直以来晚期尿路上皮癌药物研发相对缓慢,含铂化疗方案依旧是临床上晚期尿路上皮癌标准治疗选择。近年来,随着多款新型治疗药物获批,传统组织病理学诊断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分子病理检测的临床应用正在推动晚期尿路上皮癌精准治疗的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郑闪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分子基因时代的尿路上皮癌病理诊断进展”的专题分享。郑闪教授表示,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ADC药物以及FGFR抑制剂带给晚期UC患者更多治疗选择,也引发关于如何优化晚期UC治疗方案的思考。目前,国际指南已明确提出应尽早对晚期UC患者进行分子和基因组检查,有助于临床决策和方案制定。虽然,晚期UC全基因组分析相关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不同亚型分子分型特点,但是,仍需更多研究证据确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最终实现精准识别药物靶点、细分晚期UC患者群、优化临床治疗决策的目标。
郑闪教授
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排名第2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技术已从二维向三维转变,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及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等新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相比于传统普通放疗,精确放疗既提高了放疗的精确性,也降低了传统放疗的不良反应率,围手术期放疗也逐步用于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立儒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尿路上皮癌围手术期放射治疗进展”的专题分享。何立儒教授表示,目前,放疗在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局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术后辅助放疗可以改善局部控制,同时新辅化疗联合辅助放疗,或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结局。而局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新辅助放疗,既往新辅助放疗显示了一定的降期作用,但OS获益不明。相比之下,新辅助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ORR高达70%,安全性良好。
何立儒教授
外科分会场
外科分会场第一环节在何志嵩教授、曲华伟教授、胡海龙教授的主持下进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晋海教授带来了主题为“NMIBC的器械辅助治疗:热疗/光动力/内置器等”的专题分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益君教授带来了主题为“保留前列腺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年轻患者的合理选择”的专题分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响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手术治疗对于寡转移膀胱癌的意义”的专题分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一平教授带来了主题为“BCG失败后NMIBC保膀胱治疗进展“的专题分享。
范晋海教授
沈益君教授
李响教授
朱一平教授
外科分会场第二环节在叶孙益教授、亢渐教授和李志斌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吉炜教授带来了主题为“UTUC围手术期治疗: 辅助还是新辅助“的专题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瓦斯里江.瓦哈甫教授带来了主题为”UTUC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输尿管未端处理方式“的专题分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叶雄俊教授带来了主题为”顺铂非耐受MIBC新辅助治疗进展“的专题分享,北京协和医院范欣荣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膀胱癌影像学检查进展是否可替代诊断性电切“的专题分享。
黄吉炜教授
瓦斯里江.瓦哈甫教授
叶雄俊教授
范欣荣教授
内科分会场
内科分会场第一环节在吴瑾教授、高顺禹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免疫、化疗、ADC”的专题分享,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子玲教授带来了主题为“ADC类药物概述及其在膀胱癌中的应用进展”的专题分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史艳侠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尿路上皮癌的靶向治疗及相关研究进展”的专题分享。
崔传亮教授
刘子玲教授
史艳侠教授
内科分会场第二环节在蒋葵教授、谢晓冬教授和李忠武教授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朋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尿路上皮癌新辅助治疗进展及临床前景”的专题分享,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尿路上皮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探索”的专题分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带来了主题为“ADC药物治疗策略与临床实践”的专题分享。
盛锡楠教授
张朋教授
陈誉教授
内科分会场第三环节在刘跃平教授、董海鹰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秦尚彬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放疗在保膀胱治疗中的使用和相关进展”的专题分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盛教授带来了主题为“ADC类药物毒性及相关不良反应处理”的专题分享。
秦尚彬教授
张盛教授
大会总结
大会主席何志嵩教授在大会总结中表达了对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感谢,感谢各位讲课专家带来的精彩学术分享,让我们收获许多前沿进展知识。
何志嵩教授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