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拯救生命的另一半】倍享生机——4周期坚持治疗突破SD,替雷利珠单抗为患者带来超16个月PFS

2023年05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作为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化疗等常用的系统治疗方案存在不同的缓解模式,有时临床医生会在早期观察到疾病保持稳定(SD),患者并未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此时应继续免疫治疗,还是更换方案?


本期由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汉林教授带来1例局晚期NSCLC病例分享: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前3周期疗效评估为SD,但在坚持治疗至4周期后再次评估,达到PR,目前患者持续治疗并获益中。此外,该病例治疗中出现免疫性肺炎,对于不良反应的管理同样具有参考意义。【肿瘤资讯】特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陈俊文教授进行病例点评,以深入探讨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时机与不良反应管理的重要意义。

病例介绍

病例分享:

黄汉林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委会第一届肺癌联盟委员
襄阳市呼吸内镜学会委员 擅长肺癌规范诊断与治疗
先后在统计源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医学专著2部

基本信息:

患者:女,79岁

主诉:咳嗽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粘痰,无鼻塞、流涕、咽痛,无发热、盗汗、咯血、胸痛、气喘等,曾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

既往史:1990年行胆囊切除术;2006年因腰椎椎管狭窄行腰椎支架置入;2017-7行髋关节置换术;曾有输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无特殊

就诊经历:

2021-12-7 因“咳嗽2月余”首次就诊,门诊行胸部CT示右肺下叶背段占位性病变,合并右下肺不张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性肿大,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左肺下叶结节灶;老年性肺气肿,合并肺大疱形成;两肺上叶少许支气管扩张。

2021-12-8 门诊以“肺占位性质待查”收入我科。完善体格检查。

2021-12-9行增强CT示右肺下叶近肺门处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伸入纵隔,包绕右侧主支气管、右肺下叶支气管及右肺中叶支气管近端,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并纵隔淋巴结转移、侵及部分食管可能。

2021-12-14行肺穿刺活检病理:结合IHC:p63(+),TTF-1(-),NapsinA(-),Ki67阳性率约80%,符合(右肺下叶)鳞状细胞癌。

全身骨显像示腰椎第4、5椎体形态失常,左侧股骨中上段骨代谢活跃。

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示未见肿瘤转移征象

组织基因检测:野生型。

PD-L1 (IHC 22C3 Daco):TPS<1%

ECOG PS评分:0分

诊断结果: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下肺中央型鳞癌cT4N3M0 IIIC期)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估:

2021-12-27、2022-1-17、2022-2-7行替雷利珠单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治疗3周期

分别于前3周期 2022-1-16、2022-2-6、2022-2-28进行疗效评估,均为SD

2022-3-1继续坚持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于2022-3-21进行疗效评估,4周期治疗后,达到PR

后期继续替雷利珠单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治疗2周期后,自2022-5-8起开始行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

2022-5-15 患者出现免疫性肺炎G2级,经给予抗感染、激素抗炎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改为甲泼尼龙片治疗

2022-7-16重启替雷利珠单抗单药免疫维持治疗,疗效评估持续PR,且重启后安全性良好

截止目前共接受20周期免疫治疗,病情保持稳定

影像资料:

2021-12-9 基线状态胸部增强CT:右下肺肿块59*63mm

1.png

2022-1-16 治疗1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SD

2.png

2022-2-6 治疗2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SD

3.png

2022-2-28 治疗3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SD

4.png

2022-3-21 治疗4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5.png

2022-07-15  治疗7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6.png

2022-08-28  治疗9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7.png

2023-4-1 治疗18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PR

8.png

病例小结

患者诊断为右下肺中央型鳞癌cT4N3M0 IIIC期,因不具备手术指征,选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进行治疗,第1、2、3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均为SD,坚持至4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PR。后采取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20周期。期间出现免疫性肺炎,经给予抗感染、激素抗炎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后续重启免疫治疗。患者至今免疫治疗20周期,疗效评估持续PR且安全性良好,PFS 16个月+。

排版(5).jpg

病程回顾

专家点评

陈俊文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慢阻肺联盟委员
湖北省襄阳市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
2020年获评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先后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主持省、市级题多项,获得襄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参编及翻译医学专著多部。

部分肺癌患者往往初诊时已失去手术干预机会,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病例中,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前3周期疗效评估均为SD,在坚持治疗至第4周期后达到PR。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免疫性肺炎,经对症治疗后恢复。后续选择重启免疫治疗,并长期行免疫单药维持治疗,疗效评估持续PR且再未出现不良反应,获得超1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获益。

免疫治疗应答有延迟的可能,不应过早更改治疗方案

本病例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了多次疗效评估,特别是在治疗早期,每一周期治疗完成后都进行了疗效评估,结果前三次疗效评估结果皆为SD,此时如未进行妥善医患沟通,可能导致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其实,免疫治疗作用机制在于重新激活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这一过程对于不同基础状态的患者所需时间也不同,特别是对于本病例患者,患者自身高龄,且曾接受过腰椎支架置入与髋关节置换术,入院诊断患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都可能影响到免疫治疗的起效。

既往研究提示,对于不同基础状态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至缓解时间(TTR)的波动范围较大,在真实世界中可能达到3-6个月[1-4]。因此,在治疗早期急于进行疗效评估可能难以观察到理想的结果,还可能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影响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所幸本病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坚持接受治疗至4周期疗效评估PR,后续也进行了长期免疫单药维持治疗,至今20个周期,病情保持稳定,获得长期PFS获益。

这也在真实世界中验证了RATIONALE 304研究肿瘤缓解特征探索性分析结果,持续免疫治疗能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5]。该研究分析首次探索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至缓解时间分布,为充分了解免疫治疗的反应特征、最大化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提供了全新思路。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有近50%的应答者在第二次评价后(≥4周期治疗后)出现首次缓解,提示若首次肿瘤评价未达到肿瘤缓解,不必急于停药,继续治疗仍很有可能达到缓解;75%达到CR/PR的患者通过持续治疗,肿瘤会持续退缩,首次缓解到最大肿瘤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6个月(约5个周期),肿瘤缓解深度更深的应答者,其PFS有延长的趋势,提示已达到CR/PR的患者,持续治疗肿瘤可进一步缩小,实现更长PFS获益。

免疫治疗长期安全可耐受,重启仍将带来获益

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经短期停药且对症治疗后缓解。在患者完全恢复后重新启动免疫治疗,依然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且维持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良好。

对于晚期NSCLC免疫治疗,多项先行大型临床研究已有观察,均显示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并未出现更多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报告,即随着长周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患者并未额外增加更多的irAE[6-9]

本病例使用的替雷利珠单抗在其临床研究RATIONALE 304和RATIONALE 307中[10,11],同样报告了令人放心的安全性数据。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长期治疗安全性、耐受性良好,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3级治疗期间不良反应(TEAE)的发生率与单纯化疗相似。临床实践中,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应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开始前,应完善相关检查对患者基线状态进行完整评估。治疗开始后,如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也应及时鉴别是否为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根据《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2023版)》,患者出现程度较轻的irAE(G1~2)后,当症状和/或实验室指标恢复到一级毒性反应或更低水平,可以恢复治疗。本病例中患者虽出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但程度较轻,经给予抗感染、激素抗炎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后顺利恢复治疗,并长久获益,PFS超过16个月,如因irAE更换治疗方案,后线化疗方案可能难以达到如此疗效。因此,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治疗方案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并且在irAE处理缓解后,重新启动免疫治疗仍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本病例中,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治疗,病情保持稳定,即便早期出现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但在对症治疗后缓解,后续重启治疗未受到影响。再次提示临床中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治疗中定时监测的重要性。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免疫治疗长期维持将为患者带来更佳的生存获益。期待持久的免疫治疗模式在未来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Paz-Ares, Luis, et a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21 (2018): 2040-2051.

[2] Gandhi, Leena,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2 (2018): 2078-2092.

[3] Soria, Jean-Charles, et a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 (2018): 113-125.

[4] Osorio, Juan C.,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36 (2019): 3546.

[5] Lu, S. , et al.  CSCO 2022

[6] J.E.Gary et.al. 2020 WCLC

[7] 2022 ESMO 973MO

[8] Robinson AG et al. 2021 ELCC

[9] 2022 ESMO 974MO

[10] Wang J. JAMA Oncol. 2021 Apr 1.

[11] Lu, S. , et al.  JTO,202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Pol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评论
2023年07月02日
谭兴超
岳池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2023年06月29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
2023年05月23日
谭兴超
岳池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