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至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将在德国法兰克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之一,EHA吸引了全球血液领域专业人士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创新理念,中国也已成为世界血液学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今年EHA关于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共有26篇摘要入选,其中中国专家共有11篇Poster Presentations和3篇e-Posters Presentations入选EHA年会。期待中国专家们在此次国际盛会上继续展示出中国血液学研究的崭新成果!【肿瘤资讯】特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惰性B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MCL)
摘要号:P1089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无化疗方案治疗新诊断MCL患者——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II期研究
通讯作者:金正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背景:基于泽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性(R/R)MCL患者中良好的应答率和卓越的安全性,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ZR)治疗初治MCL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初治MCL患者接受5个周期ZR作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老年(>70岁)患者将接受泽布替尼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年轻 (≤70岁) 且基础状况良好的患者则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主要终点为第3个周期、第5个周期和ASCT结束时的客观缓解率(ORR)和CR率。次要终点为2年总生存(OS)率、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以及安全性评估。
主要结果:三个疗程后的ORR和CR率均为93.8%。14例(77.8%)患者完成了计划的5个疗程,其中4例患者接受了ASCT。在这14例患者中,7例患者(50%)实现了微小残留疾病(MRD)阴性。中位随访23.3个月,2年PFS和OS率均为100%。在ZR诱导期间,仅有1例(5.6%)发生2级输注相关反应。
主要结论:该研究表明,采用ZR无化疗方案治疗新诊断MCL患者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并且安全性可控;这一治疗方案为新诊断的MCL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摘要号:P1080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对比奥妥珠单抗治疗R/R滤泡性淋巴瘤(FL):ROSEWOOD研究更新结果
第一作者:Judith Trotman
摘要号:P1084
题目:泽布替尼治疗R/R边缘区淋巴瘤(MZL)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MAGNOLIA(BGB-3111-214)研究的最终分析
第一作者:Stephen Opat
摘要号:P1093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治疗R/R MZL的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分析
第一作者:Catherine Thieblemont
摘要号:P1113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MZL的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分析的最终分析
第一作者:Catherine Thieblemont
摘要号:P1679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ASPEN 3期试验长期随访结果
第一作者:Alessandra Tedeschi
摘要号:PB2276
题目:MAHOGANY——泽布替尼联合抗CD20抗体对比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R/R FL或MZL患者的3期试验
第一作者:Antonio Salar Silvestre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摘要号:P607
题目:整合多组学揭示对泽布替尼耐药的CLL患者的克隆演变特征
第一作者:朱华渊 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背景: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耐药机制已在CLL患者中得到广泛探索。然而,第二代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的耐药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
研究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地确定了8例对泽布替尼耐药的CLL患者。在序列样本中使用深度靶向基因二代测序(NGS)和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评估检测BTK和PLCG2突变。对3例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了匹配外周血和淋巴结的scRNA-seq检测。
主要结果:中位治疗时间为30.5个月,其中2例患者在治疗13个月后出现Richter转化。NGS检测发现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BTK-Cys481突变,1例检测到PLCG2突变。泽布替尼耐药期间的主要驱动克隆为TP53、EGR2、NOTCH1和SF3B1。
主要结论:BTK Cys481是导致泽布替尼耐药的两个主要BTK突变。
摘要号:PB1922
题目:泽布替尼单药治疗CLL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首次报告
通讯作者:糜坚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背景: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比第一代BTKi伊布替尼具有更好的BTK特异性和更少的脱靶抑制作用。ALPINE研究表明,泽布替尼相比伊布替尼提高了R/R CLL患者的ORR和PFS,同时降低了心脏毒性,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泽布替尼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目前仍未完全明确。
研究方法:研究选取了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接受至少3个月泽布替尼单药治疗的CLL患者。数据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
主要结果:该研究共分析了72例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CLL患者的情况。其中,52例(72.2%)为初治患者,20例(27.8%)为R/R患者。整个队列、初治和R/R患者的ORR分别为93.1%、96.2%和85.0%。65岁以上的患者的PFS较差。不良事件是治疗中断的最常见原因。停药与较低的PFS和OS相关。
主要结论:泽布替尼单药治疗中国CLL患者的疗效与临床试验相当,毒性与既往报道的数据相似。不良事件是停药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和管理可延长泽布替尼治疗暴露时间并确保疗效。
摘要号:P609
题目:泽布替尼长期治疗对CLL患者T细胞的影响:一项与BGB-3111-304和305试验平行进行的研究
第一作者:Maria Andersson
摘要号:P631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在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特征:大型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库的post hoc分析
第一作者:Jennifer R. Brown
摘要号:P632
题目:阿可替尼和泽布替尼在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试验中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比较: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第一作者:Steven Hwang
摘要号:P633
题目:泽布替尼在不耐受伊布替尼和/或阿可替尼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最新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第一作者:Mazyar Shadman
摘要号:P639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治疗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SEQUOIA研究的延长随访
第一作者:Talha Munir
摘要号:P640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治疗R/R CLL/SLL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第一作者:Barbara Eichhorst
摘要号:P642
题目:泽布替尼对比阿可替尼治疗R/R CLL/S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分析
第一作者:Alan Skarbnik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摘要号:P1136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R/R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I期研究的首次中期分析
第一作者:张会来 天津市肿瘤医院
研究背景:R/R DLBCL患者的治疗手段和疗效有限,特别是对于不适合大剂量化疗/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临床前数据表明,泽布替尼与来那度胺具有协同作用。
研究方法:研究评估了来那度胺联合泽布替尼治疗不适合大剂量化疗/干细胞移植的R/R DLBC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分为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两部分。主要终点是来那度胺的安全性、II期推荐剂量(RP2D)和ORR。
主要结果:共有46例患者接受治疗并纳入中期分析,其中30例接受了RP2D。ORR为46%,RP2D时为57%。60%的患者出现了≥3级TEAE,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治疗过程中有两例TEAE导致死亡,与治疗无关。
主要结论:泽布替尼160 mg联合来那度胺25 mg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计划在未来的分析中对更大样本量患者人群进行进一步评估。
摘要号:P1143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阿糖胞苷治疗R/R原发神经中枢淋巴瘤(PCNSL)
通讯作者:陈波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研究背景:PCNSL是一种少见而侵袭性强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对于R/R PCNSL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PCNSL具有一定的活性。
研究方法:此项单中心、单臂、2期试验采用了Simon二阶段设计。治疗方案包括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泽布替尼最多6个周期治疗。主要终点是ORR,次要终点包括PFS、OS、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
主要结果:该研究纳入34例患者,ORR和CR率分别为64.7%和47.1%。中位PFS、中位OS和DOR分别为4.5个月、18个月和9个月。血液学TEAE最为常见。常见的非血液系统TEAE为肺炎、皮肤感染和血胆红素升高。
主要结论:泽布替尼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R/R PCNSL疗效佳且安全性可接受。
摘要号:P1163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ZR2)治疗R/R DLBCL
通讯作者:王玲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背景: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高效低毒无化疗方案,以满足那些不适合接受传统方案的R/R DLBCL患者的需求。
研究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前瞻性临床试验的中期报告。患者接受ZR2治疗共6个周期。主要终点是诱导治疗的ORR,次要终点包括CR率、PFS、OS和安全性。
主要结果:28例患者接受治疗后ORR为79.2%,其中CR率和PR率分别为37.5%和41.7%。来那度胺25mg剂量组的疗效(ORR 86.7%,13/15)优于10mg剂量组(ORR 66.7%,6/9)。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皮疹、感染、胃肠道事件和疲劳。
主要结论: ZR2是R/R DLBC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并且耐受性良好。
摘要号:P1185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RCHOP治疗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前瞻性单中心II期研究
第一作者:张炎 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背景: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泽布替尼在几种B细胞淋巴瘤中均显示出活性。
研究方法:该试验是一项纳入初治IVLBCL患者的前瞻性、单臂、2期试验。患者接受8个周期的泽布替尼联合RCHOP治疗。主要终点为2年PFS率,次要终点为安全性。
主要结果:该研究纳入23例中高/高危组(IPI 3-5)的IVB期患者。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评估中,总缓解率为100%,其中14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的症状和MRI都有显著改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主要发生在第一周期。中位随访时间为439天,没有患者复发。
主要结论: 泽布替尼联合R-CHOP作为IVLBCL的一线方案,即使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该方案耐受性良好,值得未来在更大规模人群中进行研究。
摘要号:P1186
题目:回顾性研究:泽布替尼联合R-CHOP或R-CHOP方案治疗伴结外受累non-GCB DLBCL患者
第一作者:李彩霞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背景:伴结外受累non-GCB亚型DLBCL患者对R-CHOP治疗反应率低。研究者回顾了同期接受ZR-CHOP方案(NCT 04835870)和标准治疗的此类患者的疗效。
研究方法:分析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主要终点是基于Lugano 2014标准的PFS,次要终点包括ORR、CR、DOR、安全性和耐受性。
主要结果:该研究比较了23例接受ZR-CHOP和47例接受R-CHOP的伴结外受累R/R non-GCB DLBCL疗效,发现ZR-CHOP治疗组的ORR(91.3% vs 68.1%,p = 0.04)和PFS(82.5%vs 53.2%,P = 0.02)优于R-CHOP治疗组。口服泽布替尼并未显著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主要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结外受累的non-GCB DLBCL患者,ZR-CHOP可能是一种安全且更好的方案。与标准一线治疗相比,特定亚组的患者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摘要号:P1197
题目: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R/R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II期试验
通讯作者:陈峰 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背景:PCNS-DLBCL患者预后不良,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虽然缓解率高超过一半的患者进展或复发。泽布替尼在R/R PCNS-DLBCL中的疗效尚未确定。
研究方法:此项单臂II期试验招募了12例R/R PCNS-DLBCL患者,接受160 mg BID泽布替尼治疗,单独口服或联合系统化疗。主要终点是ORR,次要终点包括CRR、DCR、PFS、DOR和AE。
主要结果:ORR、CRR和DCR分别为83.3%、33.3%和100%。7例(58.3%)患者的PFS超过9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常见不良事件为皮疹和血细胞减少,未发现感染、出血、高血压、房颤/房扑。与泽布替尼单独用药或与其他全身治疗联合使用相比,泽布替尼与利妥昔单抗和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具有更高的ORR和CRR。
主要结论:泽布替尼可能是R/R PCNS-DLBCL的治疗首选,无论是单独用药还是与系统化疗联合使用。
摘要号:PB2315
题目:PCNSL:ZR或ZRM方案(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和甲氨蝶呤)的回顾性研究
通讯作者:吴剑秋 江苏省肿瘤医院
研究背景:BTK抑制剂是复发难治性PCNSL推荐的二线治疗选择。此项研究描述了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HD-MTX(ZR/ZRM)治疗PCNSL患者的经验。
研究方法:ZR和ZRM方案以泽布替尼为基础,剂量为160mg BID。诱导治疗后获得CR/CRu/PR患者可能接受ASCT或放疗巩固治疗,并根据需要使用泽布替尼作为维持治疗,直到疾病进展。
主要结果:本研究收集了26例PCNSL患者,其中76.9%在一线治疗中接受了含泽布替尼的治疗方案。治疗后12个月PFS率为45%,ORR为76.9%。20例接受ZR/ZRM一线治疗的患者ORR高达90%。16例患者因不能耐受HD-MTX而使用ZR治疗方案的血液毒性轻微。
主要结论: 本研究表明ZR或ZRM对PCNSL患者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能耐受大剂量放化疗的患者,ZR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摘要号:PB2337
题目:泽布替尼联合泊马度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第一作者:林赠华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背景:中枢性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案对许多患者无效。泽布替尼和泊马度胺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两种新型药物。
研究方法:对于8例原发性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以泽布替尼联合泊马度胺方案为治疗方案,进行了至少2个疗程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主要结果:在8例患者中,7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1例失访;7例在4个疗程后仍有效,2例在5个疗程后出现中枢复发。其中1例死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和肺部感染。不良事件在治疗后得到控制和改善。
主要结论: 泽布替尼和泊马度胺联合治疗可对原发性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产生一定的疗效,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和缓解时间。然而,由于病例有限,仍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研究来证实这一结论。
排版编辑:gua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