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林根教授:亟待探索!脑膜转移治疗现状与未来方向

2023年04月03日
来源:肿瘤资讯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其中,虽然脑膜转移发生率较低,但其预后更差,危害严重。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易于误诊。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手段,常常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及表现选用靶向、免疫或者化疗,以及局部对症治疗手段,然而疗效不尽人意,临床需求亟待满足。【肿瘤资讯】有幸邀请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深度剖析脑转移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以及未来探索方向。

专家介绍

林根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CSCO患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委主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与脑转移不同,脑膜转移具有独特的临床症状与表现

林根教授:虽然肺癌脑膜转移的总体发生率偏低,但随着治疗药物的研发,肺癌患者总体生存不断延长,脑膜转移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逐渐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器官转移之一。

脑转移包括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因此,脑膜转移与脑转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在临床表现方面,二者不同。脑实质转移主要发生在脑实质,以占位效应损伤神经功能为主,而脑膜转移主要以皮质功能损害为主,无占位效应。通常,脑膜转移临床症状较隐匿,主要为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头晕头痛或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异常等,此外,还会出现一些神经方面的症状,例如视神经、动眼神经等。这些临床表现与脑转移有较大的区别。其次,在预后方面,相较于脑转移,脑膜转移的预后更差。在治疗方法上,二者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脑膜转移常常与脑转移合并存在,但其亦可单独存在,其转移机制,或许与脑转移不同。因此,万不可将脑转移与脑膜转移相混合。对于脑膜转移,需要大家重视的还有:

第一,脑膜转移往往易发生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生存时间越来越长,脑膜转移的发生率随之越来越高;其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脑膜转移倾向性可能更高。据统计,大多数脑膜转移患者存在驱动基因阳性。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且发生了脑膜转移的患者,我们在其脑脊液里检测到了阳性驱动基因。提示,如果既往采用PCR或较小的Panel检测确认外周驱动基因阴性,一旦发生脑膜转移,需再次检测确认是否有驱动基因阳性,其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第二,对于脑膜转移的局部处理和对症处理非常重要。针对脑膜转移的鞘内化疗,可减轻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延长患者生存。脑膜转移患者可能存在脑积水,导致慢性的颅内压增高。因此,定期的积液引流很有必要,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脑膜转移治疗方案,需对症进行个性化考量

林根教授:目前,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靶向治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由于脑膜转移大多数发生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因此靶向治疗是关键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脑膜转移,化疗和免疫治疗亦被证明具有较好的疗效,加上鞘内化疗和引流脑脊液等方案,构成了脑膜转移全身治疗和局部处理相结合的治疗网络。

临床上,脑转移常常采用放疗,而对于较广泛的脑膜转移,是否采用放疗尚存争议。个人认为,如合并脑转移,放疗是可行的。据相关文献报道,放疗可延长该类患者生存。但对于广泛的脑膜转移,或以脑膜转移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放疗获益非常有限。当然,如果有局部的神经侵犯,可采用放疗解决局部症状。因此,放疗的应用需个性化考虑。

脑膜转移未来探索,可多方面着手

林根教授:近年来,随着脑膜转移发生率不断攀升,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脑膜转移的诊疗体系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在诊断方面

既往,脑膜转移的基本诊断方式包括症状考察、脑脊液分析以及采用脑磁共振等。脑脊液中发现癌细胞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实际上,即便存在脑膜转移,第一次检测脑脊液,其阳性检出率仅为30%左右,连续多次检测,阳性检出率可提高到70%左右。因此,临床需不断提高脑膜转移诊断成功率。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提高临床医生的灵敏度,当患者出现相应症状时,临床医生需考量到有脑膜转移的可能性;第二、临床诊断中,针对脑膜转移的脑磁共振,一般常规推荐采用脑磁共振平扫加上3D容积增强扫描,要求3mm层面的扫描;第三、探索诊断相关Biomaker,并不断提高其在诊断方面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在治疗方面

目前,针对脑膜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以及鞘内给药和引流脑脊液等对症治疗方案,对于以上方案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易出现耐药问题,然而,对于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清晰。例如,奥希替尼耐药患者,大部分耐药机制仍未阐明。对此尚需进一步挖掘,从而制定脑膜转移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目前,已知脑膜转移中脑脊液的免疫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何在此基础上优化以PD-1/PD-L1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方案,是未来的探索方向之一。在Checkmate-9LA研究中,免疫治疗方案在脑转移亚组中显现亮眼数据。这种双免联合化疗方案亦可在脑膜转移中进行一些探索。

化疗(鞘内给药):近年来,鞘内给药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培美曲塞鞘内注射。但由于脑膜转移患者数目相对较少,难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培美曲塞鞘内注射的疗程制定、不良反应管理以及最佳疗效评价等,尚缺乏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开展相应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是重中之重。

三、在疗效评估方面

对于肿瘤的疗效评估,常常基于可测量病灶,然而,脑膜转移绝大多数是不可测量的病灶。如何评价脑膜转移的疗效?目前,对于脑膜转移的疗效评价体系包括症状、体征、脑磁共振的影像学以及脑脊液癌细胞考察等。但此疗效评价系统,应用于临床时,是否实施简便?是否能够真正反应患者获益情况?尚未完全确定。因此,能够反应总生存的较为完善的疗效评估体系亟待建立与推广。   

四、今后研究方向

分层管理:对于一些没有症状的脑膜转移患者,或许简单的靶向治疗,无需过多的侵袭性操作,即可获得很好的生存;但有些患者则需采用鞘内给药方案,或者Ommaya囊置入治疗。因此,对于不同脑膜转移患者应进行分层管理。

转化研究:在转化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十分重要。然而,脑膜转移相应的动物模型的建立相对困难。转化医学建立更优的动物模型、对脑膜转移机制更深入的探索,均可极大推动临床诊疗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综上所述,当前,脑膜转移在临床诊疗各个方面仍存在巨大不足与挑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未来,期待所有临床医生及转化研究专家共同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