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肿瘤名人堂】廖美琳:45岁学英语50岁学看CT,87岁出门诊,中国肿瘤诊疗事业的一棵大树

2023年03月30日
来源:医师报肿瘤频道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师报肿瘤频道,作者王丽娜;公号ID:Cancer-channel;公号简介:一个能涨姿势的权威肿瘤频道,肿瘤医生自己的公众号。

1.png

在3月24日成都召开的第八届医学家年会上,廖美琳教授荣获 “致敬医界丰碑”之“十大医学泰斗”荣誉。年会上,她的学生——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动情地分享廖美琳教授故事。

颁奖词
廖美琳  国内肺癌治疗“领潮者”

廖美琳  国内肺癌治疗“领潮者”

她将一生最主要精力投入到肺癌诊治中。45岁学英语50岁学看CT,87岁仍坚持看门诊,她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肺癌专业的专家,是肺癌治疗的“领潮者”。

她在我国最早推动循证医学,让主流临床研究模式从回顾性研究转为国际上认可的随机对照研究模式。她是带领上海市胸科医院参加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先驱,如今医院已成为很多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引领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就提出肺癌需要综合治疗,并抽调内、外科的力量组建肿瘤科。

从医64年,她一直坚持细细看诊,并对自己的学生说:“做医生先做人,善待患者。”每位患者在她的诊疗下除了获得疾病诊治,也得到了精神慰藉。

她就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廖美琳。

医学大家故事分享

2.png

“廖美琳教授就像一棵大树,而我们就像小鸟一样,在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

学生陆舜至今还记得2007年,他的老师廖美琳教授行医50周年的那天,上海市胸科医院大会议室里传出来的歌声,歌曲的名字是《好大一棵树》。现场,73岁高龄的廖美琳手里拿着一本见证岁月力量的影集,里面记录着她从儿时到出国学习、再到胸科医院,从医50年不懈追求的点点滴滴。很多国内外肿瘤治疗大家都送来祝福,并讲述和廖教授相识、共同探寻肿瘤诊治之路的过程。庆祝活动热烈、温暖而简朴。

国内肺癌治疗“领潮者”

作为一名和我国肿瘤治疗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医生,廖美琳是最早一批从事肺癌专业的专家,她45岁才开始从头学习英语,50多岁开始学习如何看胸部CT。

1957年,廖美琳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就来到刚刚成立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工作。刚进入工作岗位,她就得到了WHO资助,成为我国第一批出国深造的学者,到加拿大马克马斯特(Macmaster)大学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她大学学的是俄语,此时才开始了英语学习。

“她学什么都很快、很刻苦,总是会用碎片时间,拿着自制的卡片背单词,工作之余学英语,也很敢说、敢操练,所以她的英语提升非常快。”她身边的学生揭开廖美琳英语学习又快又好的秘诀。到加拿大时,她基本能熟练地用英语跟国外学者进行交流。到现在为止,廖美琳也是她们这一代人中,为数不多能用英语交流的国内肺癌学者。

上海市胸科医院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我国肺癌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胸科医院将肺癌诊疗作为方向。

在这里,廖美琳开始跟随我国最早开展肺癌诊治研究的先驱之一——徐昌文编写了第一部肺癌领域专著《肺癌》,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微•小结节肺癌》,中国很多医生的临床诊疗工作正是在这些国内最早的肿瘤学著作指导下开展的。

3.png

廖美琳在加拿大进修回国后,逐渐认识到循证医学的重要性,而当初中国专家科研基本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知识告诉她,只有做随机对照研究才有出路。因此,她成为我国较早推动循证医学研究的一批专家。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在80年代末,在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已开始注重引入临床流行病学试验设计。也是廖美琳最早带领肿瘤科加入国际肺癌多中心临床研究,成为我国较早参与国际临床研究的中心,让我国的患者在国际先进的药物和疗法中获益。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最近几年,胸科医院肿瘤科已从国际临床研究的参与方变为引领方,尤其是更多地参与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临床研究中,让更多质优价廉的国产药物造福患者,甚至登上国际舞台。

用综合治疗理念指导肿瘤科建设

近些年,越来越多医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肿瘤治疗不应只是内科或外科单打独斗,而应该是多学科综合治疗(MDT)。

廖美琳是我国较早提出肺癌综合治疗,并将这一理念付诸行动的专家,所以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在2005年建科之初,就将内科和外科医生抽调到一起组合成新的肿瘤科。

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也源于内科治疗技术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初,化疗治肺癌效果还不确定,内科治疗在肺癌治疗中还没有话语权。直到90年代中叶,含铂二元化疗方案成为国际肺癌内科标准治疗。

廖美琳意识到,有些患者直接手术,其肿瘤不能完整切除,此时,先化疗缩小肿瘤,就有可能实现完全切除。这样,胸科医院就开始了一系列内科与外科结合的围手术期研究。

在研究的碰撞和磨合中,廖美琳感觉到综合治疗很重要,所以她提出:肺癌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单一学科很难解决,需要综合治疗。这是廖教授对中国肺癌研究的重要贡献。

4.png

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技术的进步,如今她的学生陆舜又提出,肺癌是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的精准治疗,这是中国肺癌诊疗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的缩影。

“善待患者”掷地有声,成为科室“传家宝”

廖美琳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做医生先做人,善待患者。”她去外地开会,常会有她在15年甚至20年前治疗过的患者来看她,诉说对她当年精心治疗的谢意,其中就包括一位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患者。她当时已经无路可走,慕名找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在廖美琳高剂量化疗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救治下,得到了长期存活。

5.png

廖美琳直到2022年87岁高龄时还在出门诊,上午门诊要看到下午的医生到了才算完成,从不提早结束。因为她知道,来看她门诊的一般都是走投无路的疑难患者。

这些患者通常提着一大摞CT片来,廖美琳总是将一摞片子按时间顺序一张一张排好,细细看完后再耐心地解答患者的问题,还要告知注意事项、治疗方案。

在这样耐心、细心的交流中,有很多长期生存的患者都像她的老朋友一样,廖美琳常说:“看到这些患者长期存活,甚至达到治愈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很多人不知道廖美琳后来游刃有余地阅CT片的本领是她50多岁时学会的,不懂就问加上刻苦努力,让她后来对胸部CT片阅片知识,特别是对小结节的判断能力,已不亚于任何一个影像学专家。

“廖教授善待患者的理念和做法也深深影响着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年轻医生。”陆舜表示,我们也这样善待患者。现在新药发展很快,很多患者用了新的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免疫治疗后,能达到长期存活,肿瘤科也为这样的肺癌患者建立了一套人性化的随访体系,让他们治疗没有后顾之忧。

一文改九稿,鞭策指导益终生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上海市胸科医院启动了“师傅带徒弟”模式的“四个一工程”。“我很幸运由廖教授带,她对我要求严格,每周都会有一两个晚上在九十点给我打电话问:你在干嘛?”陆舜回忆道,这样的鞭策也让他非常刻苦,不敢看电视、偷懒,业余时间只花在查文献上。两年的“师徒”生涯让陆舜不论在学术还是为人方面都快速成长。

廖美琳还鼓励陆舜报考研究生,成为硕导、博导,廖美琳说“这样科室一代一代才能兴旺发达。”在她的鼓励下,陆舜在33岁那年又重新回到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39岁开始读博士研究生,到今天成为博导。就这样科室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直到现在陆舜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篇发表在《中华肿瘤学杂志》上的文章,廖教授帮他改了9稿,几乎改得面目全非。这让陆舜深受感动,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者需要更严谨。“我很幸运,老师一直在引领、鞭策和指导着我。”陆舜说。

6.png

廖美琳用终身学习的韧性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学生后辈树立了榜样,也赢得了我国肿瘤界专家的敬重。廖美琳、孙燕、吴孟超、管仲震……老一辈肿瘤治疗专家们就像我国抗肿瘤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棵棵大树,带领中国肿瘤诊疗找到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为小树们遮风挡雨。

如今中国肿瘤治疗中青年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继承老一辈的精神和力量,继续努力为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式,在国际舞台勇于发声,也为“健康中国”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动人凯歌。

版 面 链 接

7(1).png

8(1).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r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trid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医师报肿瘤频道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