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3 CASH|王建祥教授: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为学科发展领航引路

2023年01月13日
来源: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赓续前行,共启未来!2023年1月6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盛大启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学会、Blood Science、高博医疗集团承办,以“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擘画血液学发展新蓝图”为主题,携手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话血液领域前沿成果、共谋血液学科建设和蓬勃发展。
值此之际,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分享大会举办初衷及历程,介绍大会特色内容及亮点,并展望我国血液学科发展趋势。

王建祥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J Hematol & Oncol (IF7.4) 副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主编(2012-2016)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2012-201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突贡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CD19、CD33 CAR-T主要研发者
白血病治疗领军人,预后分层、强化诱导、全程管理,显著改善了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牵头制定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部诊治指南
NIH博士后杰出研究奖,第十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比较“年轻”,但自举办以来,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也深受我国血液临床从业者好评。作为历届大会主席及发起人之一,能否请您谈谈大会举办的初衷?

王建祥教授:在大家的认知里,血液学术交流平台更侧重于展示学科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及其可能对学科诊疗规范、诊疗习惯等带来的影响,但是很少触及预测学科发展趋势、人们对学科发展的期待等话题,业内人士也缺乏交流,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和促进学科健康发展,有必要举办中国的“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其目的在于展示我国血液学科整体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进而适应形势发展,指引未来研究方向,促进学科向前发展。
除学术交流内容外,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也有学科政策交流等“特色内容”,帮助我们规范诊疗、规范研究、规范伦理等,这些内容将为我国血液学科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这也是大会受到业界关注和欢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希望相关从业者能够持续关注大会动向。

白血病领域靶向药物、CAR-T治疗等近年来发展迅速,您作为本届大会“白血病专题论坛”和“细胞与基因治疗论坛”的主席,能否简要分享一下新型治疗药物或手段对白血病治疗领域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建祥教授:就学科发展现状而言,白血病领域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型药物和疗法,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占据重要地位,已有证据显示其在血液肿瘤尤其是白血病中非常有效。目前比较有潜力的针对淋系白血病的靶点主要包括CD19、CD22、CD7、CD5等,针对髓系白血病的靶点有CLL1等。部分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或难治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血液人一直致力于提升CAR-T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尝试开发新型CAR-T技术,研究新型靶点,比如双靶点CAR-T、CAR-T修饰、TCR-T等。将这些基础研究结果尽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是我们的目标,本次大会也会有所涉及。
就学科发展趋势而言,如何将新型免疫治疗技术、靶向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手段相融合将是血液学科未来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在本次大会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将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治疗手段分别进行阐释,探究如何将这些治疗手段融会贯通以及各治疗手段在整个治疗“链条”中如何发挥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您对我国血液学科发展有怎样的寄语?

王建祥教授:回首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历程,三届大会均为线上举办。线上交流虽然比较方便,但遗憾的是,相关从业者无法面对面交流,沟通效果也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疫情政策的调整,我相信国内疫情大流行趋势将有所改善,将来我们非常有机会举行线下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期待全国同道齐聚一堂,为我国血液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大会召开的时间节点也具有特殊意义。年初举行大会能够为学科发展制定一个大体、明确的方向;另外,大会召开之后不久即是春节,春节过后便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工作节点的开始,大会的举办将起到动员和号召的作用,激励业界信心,激发业者斗志,积极促进我国血液学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