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茵”你而来——【第十二期】ALK阴性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抗骨转移纪实——因卡膦酸二钠治疗病例

2023年01月0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PC-ALCL),多见于50岁以上成年男性,作为一种发病率低的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损部位主要在皮肤,且以局限性多见,少数可发生全身皮肤或皮肤以外病变。对于不能自愈的孤立性病变一般采用肿块切除和放疗;累及全身皮肤或以外者,可酌情采用化疗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
骨转移是PC-ALCL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通常会引起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手术等。这些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生存期缩短。双膦酸盐是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基础药物,因卡膦酸二钠是全新的一代双膦酸盐,创新性地引入了具有抗炎活性的秋水仙碱母核,可作为抗骨转移治疗的安全之选。

病例介绍

季冬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一期临床主诊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治疗组、头颈部肿瘤多学科治疗组主要成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发表多篇有关淋巴瘤诊疗及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SCI文章,参编有关临床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及有关淋巴瘤治疗专著3部

病史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男性,52岁。

主诉

2019.2因左背部皮肤出现新的结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

2017.8背部出现肿块,于当地医院活检,未能明确诊断,行放射治疗。2018.7原病灶旁出现肿块,手术切除。病理提示: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Ki67 70%)。(第2次复发)2018.11开始口服西达本胺1.5个月,因经济原因停药。

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 符合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CD30+,CD20-,Ki67 80%。
    FISH检测:无TP63相关易位,IRF4/DUSP22有易位。

入院诊断: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

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放化疗

  • 2019.2考虑为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行放疗。(第3次复发)
    2019.4完成背部皮肤肿瘤放疗36 Gy。

  • 2019.10放射野外缘出现多个皮肤结节,行CHOP方案全身化疗。(第4次复发)
    2019.11~2020.3 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

  • 2021.3右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穿刺提示:恶性淋巴瘤。(第5次复发)
    2021.3开始参加JAK抑制剂临床研究,2个疗程后复查为SD,退出临床研究。
    2021.5开始Gemox方案化疗×4个疗程,右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
    2021.8~9右腹股沟淋巴结放疗。

  • 2022.1复查CT提示:新见右侧下段肋骨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影,淋巴瘤浸润待排。MRI提示:新见肝内数枚结节,转移可能。右侧肋骨及椎体多发骨转移。(第6次复发)(图1)

1.png图 2022.1 第6次复发,肝、骨多处浸润

   第二阶段:化疗+抗骨转移治疗

  • 2022.1~2022.6 改行ESHAP方案化疗×6个疗程,同时因卡膦酸10mg q4w治疗。在完成2、4、6个疗程后复查MRI:
    2个疗程后,肝内结节较前缩小,胸腰椎及两侧肋骨多发骨浸润部分较前缩小。
    4个疗程后,肝内结节较前减少,胸腰椎及两侧肋骨多发骨浸润,强化较前减轻。
    6个疗程后,肝内散在小结节,较前缩小、减少,胸腰椎及两侧肋骨多发骨浸润较前减少。(图2~4)

2.png
图2 ESHAP方案+抗骨转移后,肝顶叶病灶及肋骨、胸椎病灶变

3.png

图3 ESHAP方案+抗骨转移后,肠系膜上动脉层面肝病灶及骨病灶变化

4.png
图4 ESHAP方案+抗骨转移后,腰椎病灶变化情况

  • 患者因6个疗程后发生严重电解质紊乱,无法耐受继续化疗,改为口服西达本胺 30 mg biw+因卡膦酸 10mg q4w治疗。
    2022.9.22复查MRI:肝内散在小结节较前相仿,胸腰椎及两侧肋骨多发骨质信号异常,范围较前相仿。

5.png
图 患者化疗+抗骨转移治疗后,肝顶叶MRI改变

6.png
图 患者化疗+抗骨转移治疗后,肠系膜上动脉层面肝病MRI改变

治疗总结:

  • 患者复发6次,治疗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历经手术、放化疗、JAK抑制剂治疗等,2022年1月出现肝脏和多发性骨转移;

  • 2022. 1.23起行因卡膦酸二钠10mg,q4w保骨治疗。至今已近1年,骨浸润得到很好的控制。

  • 因卡膦酸二钠应用期间,患者无寒战、发热,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出现下颌骨坏死。

  • 患者CD30+,后续治疗可以考虑CD30-ADC 维布妥昔单抗治疗或者考虑参与CD30 CART临床研究。

治疗经验思考

  • 淋巴瘤骨转移患者,如存在骨质破坏都应使用双膦酸盐,疗效显著;

  • 因卡膦酸二钠长周期规范使用可减轻骨疼痛,促进骨骼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初始治疗时常规选择双膦酸盐类药物,需每月应用一次,通常持续2年;

  • 因卡膦酸二钠肾毒性小,发热率和颌骨坏死的发生风险更低,更适合长期使用。


大咖点评

刘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

刘澎教授

刚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季冬梅教授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病例,我谈几点意见。
1、ALCL发病率低,目前多应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HOP样的化疗方案作为ALCL的一线化疗方案。
2、对于复发的ALCL,一般选择与原治疗无交叉耐药的二线方案治疗或姑息治疗,如:地尼白介素、吉西他滨、阿仑单抗治疗或采用GDP方案等。而对于复发难治或首次治疗缓解率低的患者,可行高剂量化疗,如:DHAP、ESHAP、ICE、miniBEAM和MINE等方案。如果经HDT及ASCT治疗后仍不能获得缓解,则给予支持治疗或姑息放疗。季冬梅教授在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基础上,化疗从CHOP方案、ESHAP方案逐步调整到口服西达本胺。
3、患者MRI显示存在骨浸润,应考虑选择双膦酸盐治疗,患者目前选择了因卡膦酸二钠治疗。影像学检查显示胸腰椎及两侧肋骨多发骨浸润部分较前缩小,很好地达到了抑制骨转移的作用。因卡膦酸二钠为第三代双膦酸盐,其基础结构与其他三代双膦酸盐基本类似,侧链引入具有抗炎功能的基团秋水仙碱母核,该结构具有强抗骨吸收活性,弱肾靶向性,改善肿瘤炎症微环境的特点,这也是其在临床上使用具有更低的急性期发热反应,更低的肾毒性及更低的颌骨坏死发生风险的机制基础。本病例患者抗骨转移期间未出现无寒战、发热,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出现下颌骨坏死。
总之,这个病例,从发病到复发,治疗方案历经手术、放化疗,到抗骨转移因卡膦酸二钠治疗,体现出肿瘤的综合治疗理念,使患者获得长期的生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车芸华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