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百年传承,协肿二十而冠,为庆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乳腺肿瘤专科成立二十周年,武汉协和乳腺肿瘤论坛于2022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11日在江城武汉线上加线下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于最新乳腺癌诊疗前沿热点,邀请国内乳腺癌领域顶级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并就乳腺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缔造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会议参会代表为全国各地的乳腺相关领域专家及学者,盛况空前,线上观看人次达到了6万。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本次会议共划分为三个专场,分别是主会场、2022中国年轻乳腺癌(YBCC)巡讲(武汉站)和菁英专场会议,三场会议均围绕当前乳腺癌诊疗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思辨。
主会场
会议伊始,在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静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晶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吴炅教授和江泽飞教授指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乳腺肿瘤专科在两湖地区的乳腺癌诊治领域已具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在此,祝贺乳腺肿瘤专科在既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预祝未来创造更多辉煌。程晶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将围绕乳腺癌诊疗的新趋势、新特点进行交流,这对于我们乳腺肿瘤专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希望大家通过本次会议进行更多交流,碰撞出更多火花。
乳腺癌重建进展和中国重建现状
主持:湖北省肿瘤医院吴新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
吴炅教授指出我国乳房重建的选择可以个体化,但是不能作为忽视临床研究的借口。未来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将聚焦于重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时序,将大有可为。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关注乳房重建和乳腺癌总和治疗的关系,应用患者报告结局作为研究终点指标,切实回应临床热点问题,提出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
在分享结束之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林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潘翠萍教授、荆州市中心医院陈登峰教授围绕乳腺癌重建议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专家论点亮点频频,引人思考。
直击临床痛点的早期三阴乳腺癌精准治疗
主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海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韬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
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预后最差,近期复发风险高。治疗手段主要是化疗,原发耐药/无效化疗不少,一旦转移,预后最差。新辅助的病理完全缓解(pCR)是目前最公认的判断预后指标,但远不够完美。循环肿瘤细胞DNA(ctDNA)监测可精准识别系统肿瘤负荷以及微小残留病灶(MRD),有望成为预后精准判断和加强治疗的依据。
在分享结束之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志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明洁教授、黄冈市中心医院易茂林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张胜初教授围绕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议题交换了意见,予人启迪。
乳腺癌免疫治疗进展与思考
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
讲者: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
孙涛教授指出TNBC的预后不尽如人意。随着免疫治疗的引入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免疫治疗在TNBC的治疗中已渐入佳境。当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例如:免疫治疗联合的最佳策略、优势人群选择和标志物筛选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在分享结束之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杨华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宋玉华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廖玲霞教授、十堰市人民医院蔡晓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琳卡教授围绕乳腺癌免疫治疗议题发表了看法,予人思考。
乳腺癌原发灶、前哨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的单细胞转录谱研究
主持: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姚峰教授
讲者: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
廖宁教授介绍了所在团队的研究,她指出这是第一个应用单细胞测序,对于乳腺癌原发灶及引流区域(前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正常淋巴结)相关肿瘤微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乳腺癌原发灶、前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正常淋巴结中类型免疫细胞的数量,转录状态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前哨淋巴结CD4和CD8T细胞数量最高,且转炉状态呈现二象性,一部分与原发灶相似,一部分与正常淋巴结相似。乳腺癌癌细胞从原发灶,到前哨淋巴结,至转移淋巴结这一区域转移过程中,前哨淋巴结可能是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首次交锋的位置。
在分享结束之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周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金贻婷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创教授、十堰市人民医院汪令成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程洪涛教授围绕乳腺癌基础研究议题交换了意见,予人借鉴。
2022晚期乳腺癌年终盘点
主持: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中玉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李曼教授
随着2022年重磅研究结果的公布,使得2022年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路径发生了变化。在一线治疗中,随着CLEOPATRA研究结果的公布,曲帕双靶联合紫杉成为了标准治疗。在一线治疗疾病出现了进展,对于没有脑转移的患者,根据DESTINU-03研究T-DXd,而在疾病再次出现进展之后,根据EMILIA研究选择T-DM1或小分子TKI联合卡培他滨。对于二线治疗存在脑转移的患者,根据HER2-CLIMB研究,优先选择图卡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再次出现进展之后,选择T-DXd。
在分享结束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晶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红艳教授、公安人民医院陕振秀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熊杰教授围绕2022年晚期乳腺癌进展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予人思考。
HR+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内分泌强化治疗新思考
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兴睿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
讲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宋传贵教授
宋传贵教授从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和评估,辅助化疗豁免的检测,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长度和强度,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升阶&强化以及术后放疗豁免的适用人群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其中,对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不再把pCR和缩瘤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而是将患者对于内分泌治疗的反应作为观察的关键。这些思考对于乳腺癌临床诊疗都极具指导价值。
在分享结束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汪成教授、广州市妇儿中心李杰教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茁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赵建国教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金哲龙教授围绕HR+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治疗进展议题进行了学术思维的碰撞,予人思考。
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
主持:河南省肿瘤医院刘真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
讲者: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
HR+/HER2+晚期乳腺癌最常见的治疗策略是抗HER2治疗联合化疗,缓解后可选择抗HER2治疗+内分泌治疗维持。对于肿瘤负荷小(转移数目≤2个)、无病间期(DFI)>24个月的HR+/HER2+乳腺癌患者,一线选择抗HER2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同样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单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有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但无OS获益的证据,因此更推荐双靶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的方案。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CDK4/6抑制剂联合氟维司群和曲妥珠单抗可带来显著生存获益,而且,耐受性良好。
在分享结束之后,湖南省肿瘤医院谢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蕾教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小岩教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汪蕊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李道俊教授围绕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议题进行了学术思维的碰撞,予人思考。
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热点及争议-生存之道,路在何方?
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春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
讲者:云南省肿瘤医院聂建云教授
聂建云教授指出过去,曲妥珠单抗的研发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成为乳腺癌治疗历史的里程碑式事件。现在,双靶、化疗、TKI、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治疗手段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各中优劣是大家争议的话题,不过,系列临床研究亦给出了些许答案,新辅助治疗优选含铂方案,并且,治疗周期建议大于6个周期。新辅助治疗早期疗效评估的时机大概为2~4周。新辅助治疗发生疾病稳定(SD)和进展(PD)建议手术和术后更改辅助方案。
在分享结束之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孝渠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克兢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娟娟教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赵平教授、湖北省中山医院戚鹏教授围绕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的议题进行了学术思辨,予人思考。
BeyondBRCA,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与HER2-BC诊疗新格局
主持:十堰市太和医院王耕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南林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龚畅教授
同源重组修复(HRR)通路基因突变是同源重组缺陷(HRD)状态发生的原因之一。HRR/HRD较BRCA能够筛选更多获益人群,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临床检测与应用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HRD检测在乳腺癌诊疗流程中具有潜在的价值。当然,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HRR/HRD检测适用人群、检测时间和样本类型都各有不同,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对其熟悉、掌握,以便为患者进行相应指导。
在分享结束之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鑫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亮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钟伟教授、黄石市中心医院周俊伟教授、鄂州市中心医院刘俊教授围绕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与HER2乳腺癌诊疗的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予人借鉴。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排兵布阵
主持:武汉市中心医院江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
讲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琼教授
王琼教授指出,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CLEOPATRA和PUFFIN研究证实曲帕双靶显著延长HER2阳性一线患者的PFS和总生存(OS),PHILA研究挑战了曲帕双靶的一线治疗地位。二线治疗的EMILIA研究、PHOEBE研究和DESTINY-Breast 03研究都取得了相应的阳性结果,甚至改写了国内外指南。三线治疗的DESTINY-Breast 01研究证实了经多线治疗的患者,DS-8201给患者带来的疗效和生存获益,小分子TKI药物,例如图卡替尼和吡咯替尼在脑转移人群中获益明显。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免疫特征相对较弱,免疫治疗尚在探索阶段。
在分享结束之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烦繁教授、十堰市太和医院王明华教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李丽萍教授、孝感市中心医院李俊教授、随州市中心医院聂龙教授围绕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排兵布阵的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将会议氛围推向高潮。
大会总结
在主会场结束之际,大会主席程晶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前沿。各专家从多学科的角度,围绕乳腺癌的诊疗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予人诸多启迪。未来,希望能够与大家进行更多此类交流,以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022 YBCC巡讲(武汉站)
大会开幕式上,在姚静教授主持下,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和程晶教授进行了高瞻远瞩的大会致辞,两位专家指出我国乳腺癌患者呈现低龄化的特点,而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年轻乳腺癌(YBCC)患者的诊疗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希望专家们的观点和共识,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YBCC临床诊疗,惠及广大患者。
BRCA突变年轻BC
主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京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史艳侠教授
讲者:南昌市第三医院陈文艳教授
年轻乳腺癌(BC)患者更易存在乳腺癌易感基因的胚系致病突变。BRCA基因胚系突变是否会影响同侧或对侧乳房的乳腺癌发生率是早期BC患者选择保乳或全切手术的中药因素。对于患侧保乳或未进行预防性对侧切除的BRCA1/2突变患者,MRI联合B超是合适的随访监测手段。铂类可以作为BRCA1/2突变晚期BC患者的优选化疗药物,BRCA1/2突变患者辅助治疗阶段的最佳化疗方案尚无定论。对于没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亦需要警惕合并卵巢癌的可能,而对于有卵巢癌家族史的BRCA1/2突变BC患者可能更要积极处理卵巢的问题。
在分享结束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小鹏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邱鹏飞教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陈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周静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胡泓教授围绕BRCA突变与年轻乳腺癌的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予人思考。
中国YBCC诊疗专家共识内分泌治疗部分解读
主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守满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
讲者:福建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
在对相关诊疗现状进行了分享之后,叶教授对于中国YBCC诊疗专家共识内分泌治疗部分专家共识的投票情况进行了公布。对于化疗后停经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年轻中危患者应使用卵巢功能抑制(OFS)(64%),而化疗后停经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年轻高危患者应使用OFS(81%)。GnRHa 3月剂型和1月剂型均可与ER调节剂(SERM)类药物联用(81%)。对于未绝境的乳腺癌患者GnRHa可以与AI同时启用(53%)。OFS期间不需要监测雌激素(45%)。单独服用SERM的患者不建议监测雌二醇水平(89%)。在临床工作中相同可及条件下不建议优选托瑞米芬(52%);非甾体类AI与甾体类AI均可作为OFS联合AI时的选择(58%)。
在分享结束之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陶思丰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金立亭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钟源教授、襄阳市中心医院陈德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宋海平教授围绕中国年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予人思考。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化疗
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谨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力教授
讲者: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李恒宇教授
年轻乳腺癌患者仅考虑年龄因素进行更强的化疗决策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风险。多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是否选择辅助化疗仍需慎重。年轻乳腺癌主要担心的化疗副作用包括脱发、心脏毒性等。年轻乳腺癌中高危患者,应选择需要很好平衡治愈率和心脏毒性的方案。“去蒽环”化疗方案相对含蒽环方案的优势是更少的心脏副作用,铂类在TNBC治疗中替代蒽环的方案仍然不被多数专家认可。中高位年轻乳腺癌患者中,蒽环序贯紫杉类仍是最多选择方案,脂质体多柔比星心脏毒性和脱发比例更低,可考虑替代传统蒽环。
在分享结束之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鹏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海帆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王纯教授、咸宁市中心医院刘杨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谭宇彦教授围绕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化疗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予人思考。
年轻乳腺癌生育
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
讲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薛妍教授
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仍有强烈的生育愿望,建议年轻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尽早选择合适的生育力保护方案。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可尽量避免使用含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方案包括生育力保存技术和化疗期间应用GnRHa保护卵巢功能。推荐乳腺癌患者采用添加来曲唑的控制性卵巢刺激方案,建议年轻乳腺癌患者尽可能在复发高峰年限过后再考虑妊娠。化疗期间可应用GnRHa(亮丙瑞林或戈舍瑞林)进行卵巢保护,3月和1月剂型的亮丙瑞林,均有相似的卵巢保护效果。
在分享结束之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芳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孙晓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院李治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海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立军教授围绕年轻乳腺癌患者生育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予人借鉴。
BRCA突变双侧乳腺癌MDT病例分享
主持:襄阳市中心医院王越华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强教授
讲者:襄阳市中心医院关格格教授
关格格教授分享了一例40岁BRCA突变双侧乳腺癌患者病例,该例患者右侧为乳腺浸润性癌pT1N1M0 ⅡA期(三阴性),左侧为乳腺浸润性癌pT1N1M0 Ⅰ期(Luminal B型)(HER2阳性)。术后后续在外院接受辅助治疗,现行内分泌治疗。关教授随后邀请专家对于BRCA1/2突变年轻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哪些情况下会考虑对侧乳房预防性切除,BRCA1/2突变的luminal型乳腺癌PARP抑制剂的强化建议,铂类药物辅助强化治疗的意义以及双侧乳腺癌合并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实施的建议进行讨论。
在分享结束之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红革教授围绕该病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既有前沿进展,亦有个人经验,可谓精妙绝伦,予临床实践诸多裨益。
大会总结
在2022中国YBCC巡讲会议(武汉站)的最后,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程晶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她指出我国YBCC诊疗还存在诸多的困惑,因此,我们推出了中国YBCC专家共识,并且,进行了广泛的巡讲,希望能够推动我国YBCC诊疗均质化发展。
菁英专场
开幕式上,在大会主席姚静教授的主持下,同为大会主席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红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她对于乳腺肿瘤专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且,表示在未来二十年在新生代的领导下,乳腺专科定能迎来更好发展。
乳腺癌临床试验终点那些事
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亚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
讲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何英剑教授
何教授对于常用临床研究终点的优缺点以及设计考量进行了回顾,同时,对于多重终点以及替代终点的“误区”予以了聚焦,并给予了改进意见。此外,他还对于辅助乳腺癌临床研究终点STEEP标准的考量和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他对于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研究终点选择给予了自己的看法。
在分享结束之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捷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鑫淼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懿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文飞教授围绕乳腺癌临床研究的设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予人深思。
CDK4/6抑制剂引领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变革
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红革教授、福建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
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占红教授
陈占红教授指出CDK4/6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取得显著的PFS获益,使其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Ribocilib在3个大型Ⅲ期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OS获益,而Abemaciclib联合氟维司群也取得了显著的OS获益。绝经前乳腺癌因其占比高、恶性程度差、预后差、生活质量不佳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重点关注,Ribociclib在此类人群中,可以同时带来OS和生活质量的显著获益。
在分享结束之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林伟教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张鹏程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雷艳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磐石教授围绕CDK4/6抑制剂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发表了真知灼见,予人深思。
随后则迎来了本次会议最为新颖之处,就是辩论和专家站队环节。首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郑红梅教授的主持下,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罗静教授及四川省肿瘤医院王浩教授围绕T1N0辅助治疗后是否需要妥妥双靶进行学术辩论。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宋向阳教授的主持下,江西省肿瘤医院唐牧教授、南昌市第三医院徐亮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范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逯翀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王龙强教授参与了专家站队环节,最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芳萌教授进行了该话题的阐述和解说。
紧随其后的是在华中科技大学统计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赵艳霞教授的主持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岭植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晁腾飞教授,围绕HR阳性晚期乳腺癌CDK4/6抑制剂进展后优选靶向联合内分泌/化疗,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辩论,引得与会专家连连好评。
最后,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菲教授的主持下,随州市中心医院张煜教授、十堰市太和医院王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婷教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余幼林教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万超教授参与了专家站队环节,最后,山东省肿瘤医院李慧慧教授进行了该话题的阐述和解说。
大会总结
在大会最后,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姚静教授对于本次会议予以了高度肯定,她指出各位中青年专家都彰显了自己扎实的临床功底和学术风采,希望大家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能够再接再厉,进而为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做出更多贡献。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