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2 ASH】景红梅教授,刘耀教授:Glofitamab倾力出击MCL及DLBCL,早期诱导高缓解率前景无限

2022年12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会——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将于2022年12月10日~13日以线下(美国新奥尔良)及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Glofitamab是一种新型2:1结构CD20xCD3 T细胞衔接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侵袭性淋巴瘤的早期数据极具临床应用前景。此次ASH大会披露了Glofitamab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最新数据,进一步证实其治疗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潜力。【肿瘤资讯】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并特邀景红梅教授刘耀教授展望相关领域前景,分享独到观点,以供参考。

本文要点

· 奥妥珠单抗(Gpt)预处理后固定周期 Glofitamab 单药治疗R/R MCL(大多数患者前线接受过BTKi)早期诱导高且持久的CR率。CRS事件大多数为低级别且可控。

· 6-8个周期R-CHOP联合Glofitamab一线治疗DLBCL可早期诱导高缓解率,并且患者耐受性良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极低且均为1-2级。

Glofitamab单药治疗R/R MCL患者可诱导高CR率并维持持久缓解

Glofitamab单药阶梯剂量递增 (SUD)给药和奥妥珠单抗预处理(Gpt 1000mg或2000mg)的I/II期 (NCT03075696) 数据显示,Glofitamab单药治疗R/R MCL患者(大多数患者前线接受过 BTKi治疗)反应率高且安全性可控,大部分CRS为低级别(Phillips et al. ASH 2021)。此次ASH会议报告了此项研究更长时间随访和纳入更大人群的数据结果[1]

中位随访8个月,37名疗效可评估的患者(1000mg Gpt,n=16;2000 mg Gpt,n=21)中,64.9%的患者既往接受过BTKi,83.8%的患者获得客观缓解(ORR),73%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图1)。值得一提的是,2000mg Gpt队列的患者疗效更佳(ORR和CR率分别为90.5%和81%)。即使前线接受过BTKi治疗的患者也能获得高反应率(ORR和CR率分别为75%和66.7%)。在两个Gpt队列中,中位达到CR时间为51天。大多数患者在数据截止时CR(20/27;74.1%)仍在持续,估计71.6%的CR患者在9个月时仍处于缓解中,中位DOR为12.6个月(95%可信区间:10.0–NE),中位DoCR为10.0个月(95%CI:4.9–NE)。 

【2022 ASH】景红梅教授,刘耀教授:Glofitamab倾力出击MCL及DLBCL,早期诱导高缓解率前景无限1208(3)1101.png图1. 患者的ORR和CR率

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是CRS(75.7%)和中性粒细胞减少(45.9%)。2000mg Gpt组的CRS率(14/21;66.7%)低于1000mg Gpt(14/16;87.5%)组。经2000mg Gpt的21名患者中,任意级别CRS的发生率为66.7%,均为1-3级,且所有CRS事件均可控(图2)。

【2022 ASH】景红梅教授,刘耀教授:Glofitamab倾力出击MCL及DLBCL,早期诱导高缓解率前景无限1208(3)1284.png图2. 患者CRS发生情况

Glofitamab开展DLBCL领域一线疗法的布局

早先一项Glofitamab在治疗经≥2线治疗的R/R DLBCL的II期临床试验中已经达到主要终点,在接受过多种治疗的高度难治性患者中达到39.4%的CR率,且中位达到CR的时间仅42天,显示出极高的治疗活性[2]。正在进行的NP40126研究(NCT03467373)的初步结果表明,Glofitamab+R‑CHOP作为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Ghosh et al. ASH 2021)。此次ASH会议上进一步展示了此项研究的安全性导入部分和扩展阶段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3]

患者接受Glofitamab联合R-CHOP标准剂量治疗6-8个周期,其中第一个周期仅接受R-CHOP治疗,目的是降低肿瘤负荷以减轻CRS发生风险。第二周期开始Glofitamab以阶梯剂量递增给药, C2D8为2.5mg,C2D15为10mg,C3D8开始以目标剂量30mg继续治疗。

数据截止时,研究纳入56名患者,大部分患者有较高的肿瘤负荷。中位年龄为68岁(范围:21-84),96.5%患者Ann Arbor III/IV期,62.5%患者IPI>3分,75%患者有结外病灶。大部分患者接受了6个疗程R-CHOP并按计划完成了治疗,55例患者完成了治疗结束(EOT)评估。中位随访8.5个月,在53名接受了Glofitamab且完成EOT评估的患者中,完全代谢缓解(CMR)率和ORR分别为75.5%和96.2%(图3)。此外,亚组分析显示,不管是低中危、中高危还是高危患者,整体缓解率均达90%以上。

【2022 ASH】景红梅教授,刘耀教授:Glofitamab倾力出击MCL及DLBCL,早期诱导高缓解率前景无限1208(3)1990.png图3. 患者的ORR和CMR率

安全性方面,57.1%的患者发生和Glofitamab相关的AE,大部分为1-2级(33.9%)。没有发生与Glofitamab相关的5级AE。CRS发生率极低,仅为10.7%,且均为1-2级,主要发生在Glofitamab用药的第一个周期,CRS可防可控(图4)。没有报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事件。这可能使Glofitamab特别适合门诊环境,无需住院。

【2022 ASH】景红梅教授,刘耀教授:Glofitamab倾力出击MCL及DLBCL,早期诱导高缓解率前景无限1208(3)2202.png图4. 患者CRS发生情况

专家观点前瞻


               
景红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AR-T细胞治疗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对于R/R MCL患者,尤其是经过BTKi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未满足需求。大多数治疗方案对此类患者效果欠佳,中位生存期极短。Glofitamab作为新型2:1结构CD20xCD3双抗药物,单药治疗经多线治疗的R/R MCL患者获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2000mg奥妥珠单抗预处理组的患者CR率达到了惊人的81%,表现出Glofitamab极高的治疗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在安全性方面,CRS大多数为低级别,且可控、可管理。我们期待后续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大样本量的PFS及OS长期疗效数据,也希望Glofitamab能够在国内尽快完成相关临床试验并获批上市,造福我国临床更多淋巴瘤患者。

 

               
刘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

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重庆市淋巴瘤精准诊疗国际合作工作站领衔专家
院淋巴瘤联合诊疗专家组首席专家
重庆市十佳科普使者,刘耀教授科普工作站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于淋巴肿瘤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军队创新课题1项,发表论著20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担任中华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系统疾病学组委员、中华老年医学会血液专委会委员、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西部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诊治协作组组长、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药监局重点实验室评审专家

《重庆医学》《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编委,JHO、Leukemia Research 杂志审稿人

R-CHOP是目前初治DLBCL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难以得到治愈,显然临床上需要更有效的新型一线疗法。Glofitamab是一种新型2:1结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可同时与B细胞表面CD20双价和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CD3单价结合发挥抗肿瘤作用。Glofitamab单药治疗接受过≥2线治疗的高度难治的DLBCL患者能够达到39.4%的CR率,且中位缓解时间达18.4个月。此次Glofitamab联合R-CHOP治疗初治DLBCL的初步数据表现出极佳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让人十分期待其更长随访和更成熟的研究数据,未来极有可能改变复发难治以及一线DLBCL的治疗格局。我们期待Glofitamab更多研究成果的问世,也希望能够为DLBCL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参考文献

1. Tycel J. Phillips, et al; 2022 ASH; Oral 74.
2. Hutchings,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9.18 (2021): 1959-1970.
3. Max S. Topp, et al; 2022 ASH; Oral 73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ll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