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2 CSCO 会议深度解读】李小秋教授权威解读《WHO第五版造血淋巴瘤分类》更新!

2022年11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和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第十届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 已于2022年11月12日完美落幕。
本次会议特邀邀诸多国内外血液肿瘤领域一线大咖进行精彩授课、点评、探讨,为相关专业的同仁间交流恶性血液肿瘤临床诊疗进展、探讨热点难点、经验分享等提供平台,共助全国恶血液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小编特精精选“白血病.淋巴瘤专场2”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带来的主题为《2022年WHO淋巴瘤分类更新》的学术汇报并进行整理。值得注意的是,李小秋教授特别参与执笔了第五版WHO指南中“EBV+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部分;此外,国内还有十几位专家都参与了第五版WHO指南的撰写;充分体现了我国学术力量的持续成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的脚步走近第五版WHO指南吧!

7.png

青出于蓝:
《WHO第五版造血淋巴瘤分类》更新、更全、更系统!

李小秋教授介绍,《WHO第五版造血淋巴瘤分类》在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优化和改善,如新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诊断标准等。同时与成熟淋巴瘤的国际共识分类(ICC)分类相比,《WHO第五版造血淋巴瘤分类》更加系统化,也更具包容性。因此,李小秋教授推荐各位血液同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第五版WHO分类为准。

除了上述形式上的改变,与第四版WHO指南相比,第五版WHO指南最大的变化是指南框架的调整,包括:

  • ①对疾病分层目录和结构进行调整,层次更加清晰,并统一相关疾病术语

  • ②疾病的安排顺序更加合理,利于临床医生理解

  • ③增加了新的疾病类别,如新增淋巴组织间质源性肿瘤等。

具体而言,2022年WHO造血淋巴瘤的新分级分类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六大部分:
1)      髓系增殖和肿瘤;
2)      组织细胞/树突细胞肿瘤;
3)      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和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肿瘤和LPD/与免疫缺陷和调节异常相关淋巴瘤;
4)      T细胞和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和肿瘤;
5)      淋巴组织间质源性肿瘤;
6)      遗传肿瘤综合征。
 
随后,李小秋教授框架改变内容更新常见疾病新进展术语调整及未来展望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第五版指南的更新。

框架的改变

B细胞淋巴瘤的框架变化

李小秋教授指出,第五版WHO指南中的大B细胞淋巴瘤(LBCL)共计17种亚型,绝大多数与第四版WHO指南区别不大,但部分术语进行了调整或变化,如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LBCL拓展为原发免疫豁免部位(男性睾丸、眼睛的视网膜玻璃体)的LBCL。

 08.png

8.png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主要有三个变化:

  • ①     伴MYC和BCL2双打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HGBL包含2个变化:(1)不一概而论为HGBL,而是根据形态细分;(2)基于发生机制和生物学特点,将双打击范畴缩减为仅包含MYC和BCL2重排±BCL6重排±TdT表达。但国内很多淋巴瘤患者为MYC和BCL6重排,国内专家同道应进一步共同关注这类患者的生物学起源、临床表现,及其治疗策略的优化。

  • ②第五版指南将形态学很像伯基特淋巴瘤或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表达谱表现为生发中心早期或者生发中心暗区来源,与双打击HGBL十分相似,但用FISH检测不到MYC和BCL2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改名为非特殊类型HGBL(HGBL,NOS)。该类淋巴瘤的肿瘤负荷较大,侵袭性较高,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

  • ③第四版中的伴11q异常的伯基特淋巴瘤在第五版中改名为伴11q异常的HGBL,主要由于其形态学和基因表达谱与伯基特淋巴瘤十分相似,但缺乏伯基特淋巴瘤的特异性基因突变(如ID3、TCF3等)。

“总而言之,形态学很像伯基特淋巴瘤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又不能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B细胞淋巴瘤,都可以称之为HGBL,这是较为简单的诠释。”李小秋教授总结道。

9.png同时李小秋教授指出,第五版WHO指南将免疫缺陷或免疫失调疾病置于B细胞淋巴瘤目录下是不严谨的(免疫失调或缺陷可能由T或者NK细胞表现),希望在下一版加以改正。
 
T细胞淋巴瘤的框架变化
 
李小秋教授介绍,T细胞淋巴瘤与上一版分类整体变化不大,但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概念拓宽,除了典型形态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其他形态不典型但是免疫表型提示滤泡辅助 T 细胞来源的淋巴结的 T 细胞淋巴瘤(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统称为广义/大概念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其中包含原来诊断为非特殊类型的 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一些滤泡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

此外,EBV相关的淋巴瘤,本次新增了淋巴结受累为主的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并将“系统性慢性EBV阳性感染”改为“系统性慢性EBV阳性疾病”。
 10.png

内容的新增

李小秋教授强调,既往WHO造血淋巴瘤分类指南从未涉及瘤样病变只讲肿瘤,第五版指南特别将瘤样病变囊括进去。其中,B系纳入Castleman病和IgG4相关疾病等;T系纳入Kikuchi-Fujimoto病、组织细胞坏死型淋巴结炎、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综合征、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殖等。
 11.png与此同时,第五版指南还新增了一些病种,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新增了遗传学亚型;脾脏新增了一个新的术语——伴有明显核仁的脾脏 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既往称之为“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皮肤边缘区淋巴瘤被单独划分出来;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这一术语被划掉,部分更新为慢淋幼淋进展,部分更新为套细胞淋巴瘤,还有一部分更新为伴有明显核仁的脾脏 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12.png 
T细胞淋巴瘤中除了新增了上文提到的淋巴结受累为主的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还新增了胃肠道惰性NK细胞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其中,胃肠道惰性NK细胞LPD往往表现为消化道孤立性的溃疡,通常没有症状或者伴轻微的症状,误诊率较低,一般不需要过于积极的进行干预,尤其不需要全身性化疗,预后较好。结合相关病例,李小秋教授详细介绍了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疾病特征、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病理、免疫组化、治疗思考等。

13.png

常见疾病的新进展

第五版WHO指南认为滤泡性淋巴瘤的疾病分级或许并不重要,且可重复性不高,对此李小秋教授并不赞同,他认为疾病分级对于滤泡性淋巴瘤而言十分重要,且意义明确,临床医生应该进行精准分级。但他对WHO指南关注于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做出了高度评价,结合相关病例,他强调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不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还能够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以指导个体化治疗。
 
BCL2阴性的滤泡性淋巴瘤也是近年来临床关注的重点,李小秋教授指出真正的没有BCL2基因重排的滤泡细胞淋巴瘤往往是生发中心较晚阶段来源的肿瘤,会出现一些边缘区的指纹特征,如BCL6基因重排等,他详细介绍了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是一种异质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于不同的器官部位,其发病机制、遗传学改变等不尽相同。尽管如此,绝大部分EMZL的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和治疗结局非常相似。除皮肤EMZL因独特的凋亡机制和接近100%的五年生存(OS)率被视为LPD外,其他EMZL不因发病机制的不同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亚型。
 
DLBCL的分子分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基于DLBCL的异质性,仍存在诸多问题

  • ①相关术语并未统一

  • ②分子分型只能将一小部分的DLBCL进行分类

  • ③同一病例,通过分子分型可能分为不止一种亚型:一例患者可能同时伴3-4个,甚至5个亚型。这也为临床研究的开展带来了重重挑战,仍需不断探索。

李小秋教授深入剖析了当前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现状,尽管当前分子分型尚不能完全取代病理分型,但他认为淋巴瘤的分子分型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014.png

14.png

术语的微小调整及对未来的展望

本次WHO指南对诸多淋巴瘤相关术语进行了微小调整,如删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将EBV阳性DLBCL调整为EBV阳性DLBCL,NOS等。
 15.png展望未来,李小秋教授表示,未来淋巴瘤的分类数量可能不太会增加很多,但并不排除因合并而减少的可能性。此外,淋巴瘤的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不仅能够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对临床预测预后、分析危险度、指导个体化治疗,以及对于药企去寻找一些新药或者靶点、开发一些新的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小秋教授强调,对于病理医生或者临床医生而言,淋巴瘤的诊治“重在整合,赢在整合”,一定要整合性地去诊治,把现有技术从临床到形态到蛋白到基因整合在一起,对疾病进行全面且精准的认识,进而更加精准地把握疾病的定位,指导更加标准的、个体化的干预,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个体化诊治 。
 
是否感觉收获良多又意犹未尽?
关注血液肿瘤资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23951667615077_.pic.jpg

请继续关注良医汇【2022 CSCO星旅程漫游指南】,获取2022 CSCO学术周最新报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u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un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2年11月22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李小秋教授强调,对于病理医生或者临床医生而言,淋巴瘤的诊治“重在整合,赢在整合”,一定要整合性地去诊治,把现有技术从临床到形态到蛋白到基因整合在一起,对疾病进行全面且精准的认识,进而更加精准地把握疾病的定位,指导更加标准的、个体化的干预,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个体化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