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精准医学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促进规范化治疗,阔然基因推出【医路有我 阔然开朗】系列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肿瘤领域的内外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肿瘤精准诊疗的学术前沿进展,推动精准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是我国及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第一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有70余万人死于肺癌。及早诊断、综合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因此推动肺癌的精准化诊疗对改善肺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总结和归纳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综合诊疗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的新进展,推动精准医学在肺癌的治疗作用,助力新诊疗方案的推广,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医路有我 阔然开朗】肺癌精准诊疗云峰会于10月29号在良医汇-肿瘤医生平台顺利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担任特邀嘉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海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碧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季枚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刘志刚教授担任大会主持,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武霞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周成伟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杨欣教授分别做主题演讲。会议同时也邀请到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彭勇教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罗居东教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边吉来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于鹏教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张丽琴教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汪舸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范亚峰教授、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厉为良教授、青岛市立医院周宓教授共同就肺癌精准诊断的新手段、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转化研究成果的新进展,展开多视角、多领域的深入交流与探讨!
开场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致辞
傅小龙教授在致辞中说道: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为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信息。传统病理技术提供的信息缺乏客观性,信息的层次和维度较低。阔然基因基于新的技术平台——下一代病理技术,为临床决策和前沿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因此,借着今天的会议,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借助先进的病理诊断技术实现精准诊疗,相信今天的讨论会给大家更多的启示和思路。
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马海涛教授致辞
马海涛教授在致辞中说道:科技进步使肿瘤治疗的模式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学科的融合和MDT的兴起使得肿瘤治疗,特别是肺癌的治疗,走进了精准治疗的时代。本次会议会将从下一代病理技术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肺癌共突变现象及临床应对策略和晚期肺癌多线治疗病理分享等角度进行深入的交流的讨论,希望能够携手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为新时代下肺癌的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的曙光。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季枚教授致辞
季枚教授在致辞中说道:区分人群的精准治疗一直是包括肺癌在内的实体瘤治疗的梦想,精准治疗离不开精准的检测,新一代的NGS和NGP技术不断地引领着肺癌领域的前行,使得肺癌的诊疗越来越趋向于精准化。今天的会议内容很精彩,聚焦于肺癌治疗的方方面面,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下一代病理技术(NGP)及其在肺癌的研究进展
来自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武霞教授首先开始大会报告,带来《下一代病理技术(NGP)及其在肺癌的研究进展》专题报告。武霞教授指出:随着多组学研究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临床价值深入人心,肿瘤精准诊断正在从NGS向以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病理(NGP)技术发展。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能够突破抗体种属限制,在一张组织切片上对7-9个生物标志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定量评估组织中细胞的组成、定位和功能等信息,全景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细胞间的原位空间信息。不仅可以节约珍贵样本,还能发现更多的稀有细胞亚群,助力肿瘤未知领域的探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全局数据进行稳定可靠的扫描、记录和定量分析,助力数据价值的高阶挖掘。目前,该技术是研究热点技术,正处于从科学研究向临床推广的重要阶段,也被越来越多的药厂纳入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中。在肺癌领域,其应用也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在肺癌复发、转移风险预测,新辅助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研究价值。多组学多技术手段共同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有助于探索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耐药等研究,共同推动肿瘤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 。扩大临床认可度,加速临床落地应用,是下一代病理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学术交流讨论环节,会议主持季枚教授表示,NGP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病理技术又往前大大地跨了一步,在一张组织切片上可以标记多个生物标志物,能够分析细胞组成,个数、功能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很多与肿瘤治疗相关的生物学信息。武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了三级淋巴结构对于肿瘤治疗的预后意义,近期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发表了最新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和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T淋巴细胞大部分都浸润在肿瘤周边的三级淋巴结构当中,且这部分T淋巴细胞的浸润量会决定免疫治疗的疗效。由此可见,通过NGP技术深入探究三级淋巴结构对于免疫治疗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彭勇教授指出,通过武霞教授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下一代病理技术(NGP)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精准治疗离不开精准的诊断,现在的诊断已经从过去的大体诊断发展到现在的基于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的精准诊断,靶向、免疫治疗都是在精准诊疗的基础上实现了疗效的突破,让病人得到令人欣慰的进展。下一代病理技术(NGP)结合了分子病理、组织病理和数字病理,通过AI识别实现比人眼识别更高的精准度,给临床提供精准用药指导。
罗居东教授指出,对于新辅助治疗的患者能否从手术中获益或者免于手术的痛苦,仍需要更多的医学证据。检测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肺癌研究的进步,期待通过新的技术从肿瘤微环境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发现更多预测性标志物,给肿瘤患者带来了获益的新希望。
边吉来教授指出,作为肿瘤内科医生,我们始终认为病理是我们的老师,并且特别依赖于病理诊断提供的信息来制定治疗方案,因此我们需要病理诊断的信息越全面越精准越好。肺癌是基于黑色素瘤后在免疫治疗方面进展最为迅速的癌种,但我们在临床发现PD-L1、MSI和TMB并不能准确预测患者免疫获益水平,且不清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患者免疫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下一代病理技术(NGP)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有助于明确各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肿瘤内科的治疗给予更精准的指导。
肺癌共突变现象和临床应对策略
首先由来自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的周成伟教授进行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肺癌共突变现象和临床应对策略》。
周教授提到,基因共突变现象对于肺癌的精准诊疗越来越重要,肺癌的靶向治疗现状还主要聚焦于单基因的变异情况,比如EGFR在东亚肺腺癌人群中突变率约50%,但是事实上还分布着多种亚型,而不同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受驱动基因内部异质性的影响。共突变是指一些基因突变之间有很高的共突变率,主要源于肿瘤进化的选择,EGFR-TKI治疗前后共突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而且携带具有耐药性共突变的细胞更容易生存下来,成为优势克隆。肺癌中经典的共突变主要包括3类,分别是EGFR相关、KRAS相关和ALK相关共突变,其中,EGFR经常与TP53、RB1或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发生共突变,并且往往都和EGFR-TKI药物耐药相关,此外针对KRAS相关和ALK相关共突变,周教授也逐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周教授也提出需要进一步阐明更多共突变的功能意义和临床价值,基于共突变的药物研发需要更多的工作来进行深入探究。
在学术交流讨论环节,会议主持陈碧教授首先表示,随着临床上对于肺癌患者基因检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确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共突变患者,尤其是EGFR p.L858R驱动的。关于这些检出的共突变,目前研究也越来越多,的确会影响部分患者EGFR-TKI药物的疗效,从而会对患者的后续治疗策略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肺癌患者的驱动基因检测,后续可以更加注重使用大Panel的检测。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谢于鹏教授表示,肺癌患者基因共突变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现在临床上肺癌患者确诊之后,NGS检测方法比较普遍,其中EGFR共突变的情况和大家比较类似,以TP53共突变的案例为主,大部分的共突变会影响临床靶向药物的疗效。此外,谢教授也提到,对于共突变的肺癌患者目前国内的指南共识仍然以单一的驱动基因为主来指导治疗,临床上是否可以调整联合治疗的使用时机来提高患者的PFS值得深入探究。
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呼吸内科的张丽琴教授表示,发生基因共突变的肺癌患者临床上经常能够见到,患者初次治疗时往往以单基因驱动为主,但是随着治疗的逐步开展,共突变现象会更加常见。此外张教授强调,肺癌的精准治疗离不开基因检测,NGS技术可以为患者诊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同时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报道,包括NGP、TMB、共突变等。同时,张教授也结合平时的工作简单分享了几例实际的临床案例。
来自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的汪舸教授首先分享了2年前的1例真实临床案例,1例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经过二线治疗后进展,再次取材发现肿瘤变为小细胞肺癌,可能和周教授专题报告中提到的基因共突变有关。随着肺癌患者基因检测的广泛开展,结合患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信息,更多的临床数据可能会更有利于将来肺癌患者的精准诊疗。
肺癌免疫治疗病例分享
首先由来自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的杨欣教授进行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晚期肺癌多线治疗病例分享》。
该患者男性,56岁,2017年5月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肺鳞癌pT3N1M0 IIIA期,术后予辅助化疗,2017年11月复查考虑复发骨转移。基因检测提示热点驱动基因阴性,同时开始姑息放疗。2018年1月病情进展,双肺多发转移,予多西他赛化疗和定期抗骨转移治疗。穿刺样本显示患者PD-L1表达局灶阳性,同时KRAS和TP53共突变,结合研究文章报道,患者分别采用K药联合化疗、K药单药维持或者K药联合安罗替尼等方案,患者肿瘤达到PR。2020年初患者复发后支气管镜病理提示非小细胞肺腺癌,PD-L1高表达,KRAS和TP53共突变,予培美曲塞+卡铂+K药,后调整为白蛋白紫杉醇+K药方案,免疫耐药后继续调整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卡博替尼。
刘志刚教授首先表示,该病例值得关注其中发生的腺癌、鳞癌转变,可能源于初始的混合型,也可能是药物选择压力下的组织类型转变。整体而言,该患者整个诊疗过程非常缜密,思路非常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来自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的范亚峰教授表示,该患者经历的治疗方案非常多样,其中存在组织病理的转变,很可能初始是一例腺鳞癌混合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结合之前的临床经验,卡博替尼的效果可能一般,但是正如杨教授提到的,卡博替尼是一类多靶点的抑制剂,而该患者检出c-MET突变,可能是获益的原因。
来自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呼吸内科的厉为良教授表示,该患者的治疗经历可以给予非常多的思考和提示,IIIA期的肺癌患者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方案来获得长期的生存获益。对于多基因突变的患者,预期的治疗效果比较差,但是该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欣慰。同时,厉教授也分享了之前2例真实的临床案例,共突变患者的治疗存在个体异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来自青岛市立医院放疗科的周宓教授表示,目前临床上合并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呈增多的趋势,联合突变为临床的诊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为患者制定临床决策过程中,基因检测发挥了很大的临床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现在对于其他多种基因变异,包括KRAS G12C和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等也有靶向药物可以选择,这些都为肺癌的精准诊疗建立了基础。
会议总结
大会主持陈碧教授表示,对于肿瘤的治疗逐渐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而精准的检测是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进行大Panel的检测,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选择。也感谢阔然基因公司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谢谢线上参会的各位专家。
最后大会主持刘志刚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现在是分子生物的时代,基因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临床获益。感谢阔然基因公司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一起讨论,期待未来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