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苏聚力·谱新篇:2025年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

07月10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及周边区域肺癌诊疗水平的规范化发展,传递前沿学术进展,分享学科建设经验,2025年7月5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暨第五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规范化诊治学习班”在南京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

本次大会荣幸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及江苏省肿瘤医院宋宁宏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周国仁教授蒋峰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殷海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凯教授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众多国内肺癌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

高瞻远瞩·以终为始求真知

大会在执行主席沈波教授及各位大会主席的热情致辞中拉开帷幕。主席们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本次会议旨在聚焦肺癌诊疗的前沿进展与规范化实践,希望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我国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471.png

随后的第一学术环节“以终为始求真知”由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共同主持。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584.png

周国仁教授和范云教授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陶敏教授的主持下,周彩存教授率先带来了《PD-(L)1单抗后免疫治疗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他指出,PD-(L)1抑制剂已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石,但仍面临部分患者获益有限及耐药等瓶颈。后PD-1时代,为进一步提升疗效,以“IO+ADC”及“IO双抗”为代表的联合治疗成为核心探索方向。IO+ADC通过协同机制增强抗肿瘤活性,而PD-1/TIGIT、PD-1/VEGF等双抗则有望攻克免疫“冷”肿瘤及耐药问题,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871.png

陶敏教授和周彩存教授

接着,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胡洁教授分享了《早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辅助治疗新进展》。胡教授强调,早期NSCLC术后复发率高,辅助治疗至关重要。以ADAURA和ALINA研究为代表,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和二代ALK-TKI(阿来替尼)已分别成为EGFR突变和ALK融合患者辅助治疗的I级推荐,显著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 。然而,最佳治疗时长、是否需联合化疗、I期患者的获益人群以及新辅助靶向治疗的定位等问题仍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微信截图_20250709134522.png

王佳蕾教授和胡洁教授

在随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环节,徐州市中心医院吴小进教授担任主持,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王纯斌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方瑛教授石林教授共同就以上报告内容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与点评。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1237.png

随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带来了《少见靶点治疗进展》的报告。任教授指出,针对NSCLC少见靶点的治疗进展迅速。在ALK/ROS1融合领域,新一代TKI如复瑞替尼、NVL-655、瑞普替尼等显示出优异疗效,尤其在克服耐药突变上取得突破 。HER2突变方面,新型TKI及ADC药物为患者带来新选择。此外,针对MET扩增、NRG1融合及BRAF突变的靶向药物也已在临床研究中崭露头角,少见靶点正逐步成为“有药可靶”的领域。

微信截图_20250709135049.png

褚倩教授和任胜祥教授

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饶创宙教授的主持下,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分享了《KRAS 突变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宋教授提到,KRAS靶向治疗取得重要突破,尤其在G12C突变领域,D-1553等单药有效率约40%,而联合SHP2抑制剂或PD-1抑制剂的一线治疗方案显示出更高疗效,ORR可达70%以上。针对G12D及Pan-RAS的抑制剂也进入临床阶段,为肺癌治疗带来新启示 。未来,联合治疗、克服耐药及探索不同剂型是该领域的主要方向。

微信截图_20250709135257.png

饶创宙教授和宋正波教授

第二轮“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由南京鼓楼医院钱晓萍教授主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孙立柱教授、江苏省老年医院樊卫飞教授以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侍方方教授,围绕少见靶点和KRAS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和临床挑战分享了深刻见解。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1718.png

与时俱进·规范引领拓新篇

第二环节“与时俱进树规范”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主持。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1887.png

韩宝惠教授

在中华肿瘤杂志社代小秋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带来了《2025 ASCO围术期NSCLC免疫治疗新进展》的精彩报告。储教授指出,以CheckMate 816、KEYNOTE-671等研究为代表,围术期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大幅度改善早局晚NSCLC患者的预后,提升患者pCR率和患者生存,目前已成为可手术的IIA、IIB、IIIA和IIIB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当前核心争议在于,达到pCR的患者术后能否豁免辅助免疫治疗。未来探索将聚焦于MRD、影像组学等生物标志物以精准筛选高危人群,并发展ADC、个体化疫苗等新联合模式,优化治疗策略。

微信截图_20250709135551.png

代小秋教授和储天晴教授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凯教授的主持下,南京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分享了《EGFRm NSCLC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王教授指出,三代EGFR-TKI耐药机制多样,二次活检至关重要 。针对C797S突变,四代TKI正在探索中;针对MET扩增,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已在SACHI研究中证实优于化疗;对于组织学转化,则以化疗为主。对于无明确驱动基因的患者,ADC药物及双抗联合化疗等“不区分机制”的策略已成为重要选择。

微信截图_20250709135738.png

陈凯教授和王立峰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朝霞教授主持了随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环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海军教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风雷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杨莉教授和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宋宇教授就围术期治疗和生物标志物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2403.png

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季枚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分享了《肺癌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田教授强调,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正从单一标志物走向多维模型。PD-L1、TMB等传统指标存在局限性,而整合临床特征的LIPI、LORIS模型及可视化决策树模型展现出更优的预测效能。AI深度学习与影像/病理组学的结合,实现了无创预测。未来,融合多组学数据的综合模型,将更精准地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

微信截图_20250709135949.png

季枚教授和田攀文教授

本环节最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由南京鼓楼医院邹征云教授主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陈萍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王清波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潘半舟教授以及苏北人民医院张先稳教授,共同探讨了EGFR-TKI耐药后的临床诊疗策略。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2858.png

知行合一·智慧融合扬风帆

第三环节“知行合一扬风帆”由泰州市人民医院黄俊星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殷海涛教授共同主持,聚焦于创新模式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2879.png

黄俊星教授和殷海涛教授

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的主持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廖旺军教授带来了《人工智能在NSCLC治疗领域的应用和展望》的报告。廖教授指出,人工智能(AI)正通过融合基因组、病理、影像等多模态数据重塑肺癌精准诊疗。研究已从传统组学迈向单细胞与空间维度,并开发出IOBR等算法解析肿瘤微环境。基于PET/CT影像组学和病理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已能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未来,多模态数据融合将是核心趋势,旨在构建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模型。

微信截图_20250709140157.png

韩正祥教授和廖旺军教授

随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环节由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蒋华教授主持,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王德强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文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董颖教授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围绕AI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热烈讨论。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3190.png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薛艳峰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滕菲菲教授分享了《初诊肿瘤患者全覆盖会议MDT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滕教授以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实践为例,分享了从建立制度、线上运行,到实现初诊患者全覆盖的会议制MDT的“四阶段”发展历程。该模式强调行政主导、建章立制、流程优化与绩效考核,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兼顾效率与深度,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山肿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微信截图_20250709140521.png

薛艳峰教授和滕菲菲教授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尹荣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镨元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王晓华教授以《口服化疗新时代的挑战和契机》为题进行了分享。王教授谈到,节拍化疗作为“低剂量、高频率、长周期”的给药模式正迎来新契机。其作用机制独特,不仅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肿瘤干细胞,还能重塑免疫微环境。临床研究证实,口服节拍化疗(如长春瑞滨)安全性良好,尤其适用于老年及体弱患者,其与靶向、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前景广阔。

1752120472577.jpg

尹荣教授、邢镨元教授和王晓华教授

本环节最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由泰兴市人民医院刘阳晨教授主持,徐州市肿瘤医院赵鸿鹰教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顾玉兰教授以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秦晓冰教授对MDT模式与口服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3722.png

上下求索·前沿探索启未来

第四环节“上下求索引未来”由江苏省肿瘤医院蒋峰教授主持,聚焦于最前沿的药物研发与转化研究。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3892.png

蒋峰教授

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学院余光创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方文峰教授带来了《ADC药物在NSCLC研究探索和进展》的报告。方教授指出,ADC药物作为“魔法子弹”,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大突破。针对HER2、TROP2、HER3等靶点的ADC研发方兴未艾,如T-DXd已改变HER2突变NSCLC治疗格局。然而,TROP2-ADC在非选择人群中的III期研究结果提示,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是其未来成功的关键。同时,克服耐药、管理毒副反应以及探索ADC联合治疗新模式,是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微信截图_20250709141510.png

余光创教授和方文峰教授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魏晓为教授的主持下,由江苏省肿瘤医院韶荣教授带来了《从“晚”到“早”帕博利珠单抗长生存获益拓展至可切除NSCLC》的专题报告。于教授强调,OS是评估抗肿瘤药物价值的金标准。帕博利珠单抗已在多项晚期NSCLC研究中证实了长生存获益。KEYNOTE-671研究以OS为主要终点,证实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围手术期方案能为可切除NSCLC患者带来显著OS获益,成功将晚期患者的长生存优势拓展至早期阶段,并已获NMPA批准。

微信截图_20250709141728.png

魏晓为教授和于韶荣教授

随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环节由江苏省中医院钱军教授主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红梅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刘德林教授封冰教对帕博利珠单抗围术期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4381.png

最后,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凌川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分享了《精准诊疗在肺癌中的进展与应用转化研究》。李教授强调,中国肺癌驱动基因图谱具有独特性,为精准诊疗提供了发展方向。其团队牵头了多项创新药物的注册临床研究,成功推动了赛沃替尼、阿美替尼等多款新药上市,覆盖MET、EGFR、ROS1等多个靶点。通过建立“诊断-分子分型-精准治疗”一体化体系,并主导Neotorch、LAURA等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肺癌患者诊疗标准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信截图_20250709142023.png

郭凌川教授和李子明教授

本环节最后的“思维碰撞·大咖点评”环节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主持,洪泽区人民医院沙晓峰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张有为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施玥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4809.png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沈波教授与各位大会主席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他们再次感谢各位讲者与参会嘉宾的倾情付出,并指出本次大会内容丰富,紧扣临床前沿与实践需求,从靶向、免疫到ADC药物,从早、中、晚期到围手术期,从临床研究到MDT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肺癌诊疗领域的最新图景。相信本次大会必将为中国肺癌领域的科研迸发出更多的思路和灵感,让临床医生掌握更规范的诊疗策略,让广大患者体验更具个体化的诊治方案,共同推动中国肺癌事业砥砺前行。

苏聚力·谱新篇:2025江苏省肿瘤治疗新进展菁英会议精彩回顾(1)5042.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