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孙春艳教授: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带领MM走向精准、可控的新时代

2024年05月31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5月24~26日,“第十三届广州国际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广东省广州市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国际和国内血液/肿瘤、干细胞与免疫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并分享了当前在血液肿瘤、干细胞和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孙春艳教授就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应用进行分享。

专家介绍

孙春艳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实验诊断分会副主委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副组长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武汉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论文60余篇
分别于2007、2012及202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可控与治愈的未来

孙春艳教授: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MM患者数量预计将持续增加。因此,MM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MM患者的生存状况显著改善。过去,M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3~4年。现阶段,通过一线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后续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对于复发难治的MM患者,诸如小分子药物、免疫治疗、ADC、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治疗等新方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M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延长至8~10年,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延长。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治疗手段,能够将MM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甚至实现治愈的目标。

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视角

孙春艳教授:液体活检是一种无创、简单且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对MM患者尤为重要。由于MM患者需要反复治疗和检查,液体活检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作为液体活检的一种,利用流式细胞术或PCR等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克隆性浆细胞或其分泌产物。相比传统的骨髓穿刺,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临床实践中,流式细胞术是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这种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浆细胞疾病阶段检测循环浆细胞,包括孤立浆细胞瘤、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冒烟型骨髓瘤和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检测的敏感度因方法不同而异,不同疾病阶段的循环浆细胞检出率和中位数目也有所不同。
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对于预测MM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首先,它可以作为筛查工具,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断浆细胞疾病。其次,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浆细胞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循环浆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精准治疗和分层治疗的前沿利器

孙春艳教授:随着MM的治疗逐渐聚焦于精准治疗和分层治疗,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显示出了显著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通过设定特定的cut-off值,可以将患者分为检测不到、检测值在阈值以下和阈值以上的不同组别。这种分层方法在多种浆细胞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冒烟型骨髓瘤、新诊断MM和复发难治性MM的风险评估中表现出色。
在冒烟型骨髓瘤中,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被广泛用于风险分层。研究表明,将其检测结果与现有的风险评估指标结合,可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分层,提高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结合循环浆细胞的检测结果进行分层或分期,同样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后判断。这种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目前,欧洲骨髓网络(EMN)等专家共识已推荐将循环浆细胞检测作为MM风险分层的重要指标,进一步肯定了其在精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