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2 BOC/BOA大咖解读】王哲海教授:中国研究助力肺癌临床实践,基因检测赋能肺癌精准诊疗

2022年07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7月1日-2日,2022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 Best of ASCO 2022 China会议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会议中各肿瘤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对CSCO 评选的《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和国内肿瘤领域专家在国际大会报告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讨论,并对2022年ASCO年会上汇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交流。为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教授,就肺癌治疗相关进展进行分享。

               
王哲海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医疗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山东省癌症中心副主任;
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

免疫新辅助治疗 中国研究指导临床实践

王哲海教授:今年ASCO大会有一项来自中国新辅助治疗领域的口头报道——neoSCORE 研究,首次报道了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3周期信迪利单抗+含铂双药化疗的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病理学缓解(MPR)率优于2周期。该研究对我们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我们对于可手术NSCLC术前采用免疫化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临床实践,术后MPR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既往的研究都是在术前进行三个或者四个周期的免疫联合化疗,治疗时间延长可能降低患者的耐受性,那是否可以缩短?neoSCORE 研究结果给予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即术前三个周期的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的MPR以及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均优于两个周期。

肺癌精准治疗 基因检测先行

王哲海教授:肿瘤治疗发展到今天更加精准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所以说基因检测是靶向治疗的先决条件,只有基因检测技术不断进步,才能促进临床诊疗的发展。从NCCN、ESMO等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药物可及的驱动基因大概有8、9个,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驱动基因状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此外基因检测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临床方案的修订或更新,例如有研究提示,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出现了T790M基因时,提示我们靶向治疗可能会出现耐药性,我们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动态基因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革新靶向认知,开拓治疗理念 

王哲海教授:以前我们总说“有靶打靶,无靶免疫”,我们也知道这个理念是基于EGFR敏感突变和ALK 融合基因阳性这两个靶点相关的研究数据所提出来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驱动基因被发现,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对于其他一些基因突变患者,靶向和免疫治疗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疗效。例说KRAS突变患者,无论KRAS突变是阳性还是阴性,给与免疫治疗或者靶向联合化疗,都会给患者带来获益。那么对于这类患者,免疫和靶向治疗应该如何选择?其治疗如何排序?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对比性临床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是药物的方便性,靶向药物基本上以口服为主,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靶向药物是有它的合理性。第二要考虑药物的可及性、可负担性,能够普遍性应用的药物才能惠及更多患者。

靶向药物耐药不可避免,耐药机制引导应对策略

王哲海教授:从理论上讲所有的靶向药物最终都会耐药,因为靶向药物基本作用机制是抑制相应信号的传导,而不是直接杀灭癌细胞,所以说耐药从理论上讲是不可避免的。从预防耐药的角度来讲,目前很多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在相对比较成熟的EGFR靶向治疗领域,对于EGFR同时合并了其他突变的患者,单用靶向药物效果略差,而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率,延迟靶向药物的耐药性。从克服耐药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了解耐药机制,例如一代EGFR-TKI失败之后,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可能会发现T790M突变,提示耐药的发生,继而可以采用三代EGFR-TKI克服耐药。此外研究也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药物,对靶向药物耐药的患者同样也会获得比较好的疗效。因而深入研究靶向药物不同的耐药机制,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我们的临床选择也会越来越丰富。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o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