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精彩回顾 | 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原创研究及创新药物/创新技术专场

2022年06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图片1.png

近些年来,肺癌在精准监测基础上的靶向治疗已成为临床规范,获得广泛开展和临床普及。同时,新药研发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刚性需求,也是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我国原研药面临着“原始创新”新阶段的新要求,需要加速新药研发的多个环节,如疾病机制发现、靶点发现、生物标记物发现以及大分子药物抗体优化等。

 

2022年6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和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原创研究及创新药物/创新技术专场」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聚焦“规范、精准、创新、融合”,对前沿报告和临床问题进行多学科探讨,推动临床与转化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本专场有幸邀请到赛生药业毛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分院金晶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本专场分为「原创研究展示与点评」和「原研药物与创新技术展示」两个环节。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毛力教授、李宁教授金晶教授依次进行大会致辞,他们指出在精准治疗的大背景之下,产学研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中国研究者和申办方需要通力合作,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共同攻克创新原研难题,定期对药物创新和研制中的新兴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探讨,有利于原研药实现产业转化,给患者带来深层获益。

图片2.png

原创研究展示与点评

在「原创研究展示与点评」环节中,河北省胸科医院刘欣燕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庄武教授共同担任该环节主持。

图片3.png

慢性应激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芳教授带来题为「慢性应激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影响的前瞻性研究」主题分享,该研究是吴教授自己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她指出慢性应激常发生于晚期NSCLC患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损害,且慢性应激与免疫疗效较差相关。同时,研究发现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增加是慢性应激发生的可能机制,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进行相关验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蒋日成教授对此分享进行点评。

图片4.png

讲者:吴芳教授

图片5.png

蒋日成教授

肺癌MRD的阴性预测价值

广东省人民医院张嘉涛教授带来题为「肺癌MRD的阴性预测价值」的分享,该研究是其所在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他指出MRD与疾病发展持续相关,ctDNA与MRD两者之间不能等同,且MRD阳性与阴性曲线质量参差,阴性曲线质量改善需要进行大样本量的前瞻性试验。该队列研究凸显了MRD阴性的研究价值,对肺癌术后的采血点进行严格定义,分为landmark、longitudinal、surveillance,并提出Longitudinal MRD阴性可能潜在定义了肺癌治愈人群。同时,该研究通过对II期和III期肺癌患者的动态MRD转阳事件进行可视化监测分析,发现绝大数MRD转阳高峰发生在肺癌术后第18个月,因此MRD阴性监测至少要持续到术后2年,但MRD对单纯脑转移复发患者的检测灵敏度低。此外,该研究还提出MRD阳性患者接受辅助治疗比MRD阴性人群接受辅助治疗的获益更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卓明磊教授对此研究进行点评。

图片6.png

讲者:张嘉涛教授

图片7.png

卓明磊教授

多癌种液体活检早检进展

燃石蔡尚立博士带来题为「多癌种液体活检早检进展」分享,指出癌症早检可定义为:癌症早检=癌症早筛+癌症早诊,且癌症早检不是预测癌症发生,且目前癌症筛查具有局限性,因此通过液体活检进行泛癌种早检是未来必然趋势。同时,他分享了中国首个前瞻性、独立盲法验证泛癌种研究,该研究纳入了肠癌、食管癌、肺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的六个癌种,发现可以通过液体活检技术可根据泛癌种的甲基化特征进行区分。此外,PEESCIENT研究通过液体活检对22个癌种早检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包含了中国癌症91%的癌症发病类型,且检测时可达到高PPV,能够区分癌症类型和累及器官。他提出理想的癌症早检技术需要同时满足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组织溯源性、高性价比以及侵入性小、便于操作的特点。北京天坛医院李晓燕教授对该话题进行相关点评。

图片8.png

讲者:蔡尚立博士

图片9.png

李晓燕教授

原研药物与创新技术展示

在「原研药物与创新技术展示」环节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马少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以及山西省肿瘤医院宋霞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图片10.png

抗肿瘤新药研发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带来题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方向」的分享,他指出肿瘤新药研究占新药研究市场的一半,且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是需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解决临床实际需求,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充分抓住机会,参与创新。李教授谈到目前我国创新药物仍以小分子化药为主,细胞、疫苗、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占比较小。创新药物研发按技术可大致分为DNA/RNA、蛋白和细胞三大类。其中,CAR-T疗法自开创以来,已历经五代技术更迭,通过增加共刺激体和加强下游基因的表达或激活逐渐增强治疗效果;而TIL疗法依赖于肿瘤内部的淋巴细胞,通过体外分离扩增并会输到患者体内,扩大免疫应答,增强肿瘤杀伤作用,且目前二代TILs已经在黑色素瘤中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脑/脑膜转移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难题,因此无创性颅内给药和透膜药物是目前的研发热点,我国纳米药物的临床研究已经进入了加速期。此外,李教授还提出科技的进步给临床医生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武器,但如何应用、如何发展,还需多临床医生进行多方结合,进行有效地排兵布阵。

图片11.png

讲者:李宁教授

国内创新药企研发之路及未来趋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带来「国内创新药企研发之路及未来趋势」主题分享,她指出创新药研发是贝达药业的基因,从进入国家谈判目录的盐酸埃克替尼到盐酸恩沙替尼的研发应用过程可以折射出我国创新原研药的发展进步史,其中盐酸恩沙替尼是我国唯一自主创新的ALK-TKI,具有PFS疗效、CNS疗效、安全性、经济型、公平性以及创新性的特点。贝达药业从2003年就开始持续专注新药研发,实现了从1到N 的蜕变,在多个癌种中均有布局,未来3-5年将有5-10个肿瘤小分子和大分子产品将在国内上市,将为国内肿瘤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图片12.png

讲者:段建春教授

RET+晚期NSCLC的全程管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带来题为「RET+晚期NSCLC的全程管理」的分享,他主要从RET融合晚期NSCLC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治疗机遇以及全程管理中的耐药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RET融合晚期NSCLC具有早期患者易复发、晚期患者生存差的特点,且化疗/免疫治疗及多靶点的TKI治疗效果均不如人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普拉替尼作为中国首个上市的RET-TKI改写了临床标准治疗,应使靶向疗效得到最大化获益。但目前针对RET-TKI的耐药机制探索,尚不成熟,仍需更多研究数据进行相关补充。

图片13.png

讲者:许斌教授

小靶点 大视界——再鼎医药在肺癌罕见突变治疗的全面布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仲佳教授带来题为「小靶点,大视界——再鼎医药在肺癌罕见突变治疗的全面布局」的分享,她指出NSCLC肺癌的诊疗模式已从一种疾病到多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发展的趋势,罕见突变靶点治疗已成为关注热点。她对再鼎肺癌管线5项在研的靶向新药进行详细阐述,认为这些药物未来将惠及约75%的新诊断NSCLC中国患者。其中,第一代ROS1/NTRK抑制剂Repotrectinib和KRASG12C优化的靶向小分子Adagrasib研究结果喜人,为ROS1阳性患者和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治疗带来新希望,同时针对EGFR20插入突变的选择性EGFR抑制剂CLN-081和新一代大环结构的MET/SRC/CSF1R多靶点抑制剂Elzovantinib的初步研究数据令人鼓舞,对EGFRex20ins突变和MET阳性NSCLC治疗显示出巨大潜力,而第四代EGFR靶向抑制剂BLU-945&BLU-701临床研究进行中。此外,仲教授还分享了再鼎医药的一项全新治疗方案,利用低强度中等频率电场杀灭肿瘤细胞,已在NSCLC等多种实体瘤中的探索正积极开展。

图片14.png

讲者:王汉萍教授

NTRK基因融合肺癌的检测与治疗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王汉萍教授带来题为「NTRK基因融合肺癌的检测与治疗进展」的分享,她指出NTRK基因融合是NSCLC的致癌驱动因子,其阳性率较低,且与其他驱动因子相互排斥,但NTRK1基因融合可与EGFR突变共存,且是肺腺癌EGFR-TKI治疗耐药的机制之一。而基于RNA的NGS是检测癌症中NTRK基因融合的首选方法,且获得了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其中,拉罗替尼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TRK抑制剂,长期随访数据表明拉罗替尼治疗NSCLC患者具有快速且持续的高客观缓解,能够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存,对NSCLC转移患者也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因此,对NSCLC进行NTRK基因融合的检测,识别治疗获益人群,至关重要。

图片15.png

讲者:王汉萍教授

肿瘤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治现状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杰教授带来题为「肿瘤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治现状」的分享,他提出ILD和肺癌常常相伴出现,在ILD中IPF患者更易患肺癌,而肺癌患者合并的ILD中IPF又是最常见的类型。ILD/IPF合并肺癌或者肺癌合并ILD都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如生存期缩短、死亡风险增加、更易发生急性加重等。同时,刘教授也指出ILD/IPF和肺癌相伴出现不是偶然,追根溯源发现两种疾病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相似的发病机制,所以一些治疗癌症的药物也表现出抗纤维化作用,譬如尼达尼布,其已在肺癌和IPF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疗效,据此推测其有一箭双雕的功能,可治疗ILD/IPF合并肺癌,目前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图片16.png

讲者:刘杰教授

和瑞基因多重技术探索,推动更精准的MRD检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教授带来题为「和瑞基因多重技术探索,推动更精准的MRD检测」的分享,他指出MRD是肿瘤复发的根源,将填补肿瘤全程管理空白,可作为术后复发风险及预后预测指标,且有望作为辅助治疗疗效预测指标。但目前多数研究为基于ctDNA突变的MRD评估,面临着ctDNA丰度低、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检出ctDNA以及克隆性造血突变干扰MRD灵敏度的几大挑战。而和瑞基因作为国内首个基于个性化panel对ctDNA进行动态监测的研究公司,基于现有复杂临床应用场景,对多重技术进行探索,研发出固定panel可满足现阶段各种临床应用场景需求,可实现广度覆盖,提示多发肿瘤病灶,优化MRD路径,且基线大Panel超广覆盖,实现广度和深度的双向提升,基线突变检测更精准,提供MRD更全面检测目标。

图片17.png

讲者:陈克终教授

一种新的空间蛋白组学的转化医学研究方法

思路迪白跃宗博士带来题为「一种新的空间蛋白组学的转化医学研究方法」的分享,他提出肿瘤免疫微环境具有组织结构复杂、细胞成分复杂、细胞功能复杂的组织特征,要求同时呈现多元信息。3DMed TIMEPro多重免疫荧光全景分析的具有可支持临床病例FFPE样本和一检测获得大量数据的技术优势,可实现靶标定量分析、组织细胞空间分析、样本信息相关性分析以及解析疾病的病理特征、发生发展和预后等功能。因此,多重免疫的荧光全景分析可在基础科研、药物研发和临床科研中全面应用,如组织微环境描述、免疫的检查点机制、临床前药物功能验证以及预后和转移风险评估等。

图片18.png

讲者:白跃宗博士

讨论环节

在学术讨论环节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胡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大卫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白桦教授对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方式、罕见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MRD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等几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观点频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汤传昊教授担任本环节主持。

图片19.png图片20.png

主持:汤传昊教授

会议总结

学术讨论结束后,毛力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点评,表示在这场学习盛宴中,与会专家针对创新药和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使与会者获益匪浅;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交流机会,来共同分享创新药和创新技术的研发的理解和最新成果,从而共同推动国内创新技术的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国家、临床、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发力,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图片21.png

毛力教授为会议总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2年06月30日
石常庆
沛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
2022年06月29日
陈海峰
绍兴第二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良多
2022年06月29日
欧阳波
酒钢医院 | 呼吸内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