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王理伟教授:智能影像在胰腺癌诊疗中的应用未来可期

2022年04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数字化肿瘤诊疗的应用场景发展迅猛,以智能影像支持的影像组学技术应用也在悄然改变“癌中之王”胰腺癌的诊疗过程。由于胰腺癌特殊的解剖位置,传统影像学检查在其诊疗中存在诸多局限,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新技术将带来新变革。在2022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国数字化肿瘤诊疗产业高峰论坛”上,【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王理伟教授,就智能影像在胰腺癌诊疗的应用前景进行分享。

               
王理伟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医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
仁济医院MDT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兼胰腺肿瘤学组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疑难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诊治和转化研究;2001至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研究;2012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7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主持制定了我国首个《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首个《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主持包括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在内的 5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10 多项各类基金项目;现为《Journal of  Pancreatology》副主编、《Cancer  Research》《JHO》《肿瘤》《临床肿瘤学》等杂志编委,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引1000余次 。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传统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胰腺癌诊疗中有哪些局限性?

王理伟教授:胰腺癌的解剖位置具有特殊性,通常位于后腹部,位置较深,毗邻器官较多,因而一般的影像学检查对其显像较差。一般,通过超声检查极少能够诊断出来,而CT平扫对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亦不大。在临床上,对怀疑有胰腺癌的高危人群通常建议使用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MRI)检查。由于胰腺癌周围血管和脏器较多,医生需要准确地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才能决定是否能够进行R0切除。但非常遗憾的是,一般的影像学检查往往不能够提供完整的信息。囿于传统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局限性,尽管目前已经诞生了3D影像技术,但总体而言,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仍较为困难。

您在会上做了“智能影像在胰腺癌诊疗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请问智能影像的概念是什么?目前,智能影像为胰腺癌诊疗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理伟教授:智能影像是利用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专家设定的概念,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再通过大量病例进行验证,制定出一整套智能化评估标准,最后应用于临床。智能影像在肿瘤诊疗上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早期诊断,二是肿瘤分期,三是疗效和预后的评估。

目前,智能影像在胰腺癌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①在早期诊断上,既往曾进行过相关的探索性工作,但难度较大。当前对于胰腺癌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增强磁共振检查,而人工智能可以对小病灶进行诊断。②相对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智能影像在判断胰腺癌与周围血管或周围组织之间有无侵犯,以及手术完整可切除性的评估更为科学、准确性更好。③ 在疗效评估上,特别是在肿瘤药物治疗后肿瘤大小的变化上,人工智能会更加客观,同时还可以极大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好处可谓众多。特别是在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时,每个中心的专家在诊断和评估上会存在一些人为差异,此时应用人工智能对影像数据进行评估,客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会更好,而研究结果也就更为科学、合理。

智能影像在胰腺癌诊疗的应用未来会有哪些可能?

王理伟教授:目前肿瘤诊断与治疗已经进入多学科精准治疗的时代,尤其是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极为迅速,但却没有很好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治疗指导。有些患者需要反复活检,对医生和患者而言都存在诸多不便。如果可以利用影像组学技术帮助判断获益人群,分析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则非常有临床意义。目前智能影像还需要进行大样本数据的深度学习,并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以提高其准确率。同时,我们也非常期待人工智能辅助肿瘤影像诊断,包括在精准分期、疗效和预后评估上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评论
2022年04月28日
刘冒闯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学习学习在学习!
2022年04月28日
张继东
单县中心医院 | 心胸外科
学习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