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胡豫教授:新冠患者的凝血状态与治疗选择|第八届中法血液学高峰论坛

2021年10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10月8日,第八届中法血液学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江城——武汉拉开序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法国骨髓移植和细胞治疗协会、巴黎圣安东尼医院承办。论坛聚焦细胞治疗、移植免疫、精准医疗等时代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展开深入讨论。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解读新冠肺炎的出凝血问题及临床抗凝治疗选择。

 

               
胡豫  教授
教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副主委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主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副主编

新冠重症患者抗凝的治疗抉择

胡豫教授:新冠病毒是一类新的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我们目前了解到,它不仅仅损害我们的呼吸系统,对人体的多个脏器系统都有实质的影响,包括对心脏等器官的影响。对于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一部分病人会有明显的出凝血障碍。这种出凝血障碍的特征是体内的高凝状态,最终形成静脉血栓,或者形成微血管血栓,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我们通过超声检查发现,46%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其中一部分是无症状的血栓形成。这些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率的增加。另外,我们也发现一部分患者存在DIC的情况。所以,根据我们的试验经验,如果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患者有静脉血栓形成,或者有DIC的临床证据,则应该进行适当的抗凝治疗。常用的是低分子肝素。至于停止抗凝的情况,应当评估患者的整体状态,特别是出凝血系统的相关指标——如果血小板降得很低,或蛋白水平很低,或患者处于明显的出血状况等,上述情况应停止抗凝治疗。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常规可实施抗凝治疗。

新冠肺炎凝血异常的问题探究

胡豫教授:在新冠肺炎期间,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一部分重症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出现一些出凝血指标的异常。另外一部分病人还会有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下降等不同程度出凝血指标的明显紊乱。我们对出凝血指标紊乱的原因也进行了一些探讨。采用B超对重症患者进行检测,我们发现46%的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包括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少数患者存在脑静脉血栓形成等。另一部分人表现为微血管血栓,即DIC。我们采用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大约15%的重症患者符合DIC的临床表现,可诊断为DIC。对上述两类患者,国内外的结论报道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实践发现新冠重症死亡的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无症状血栓形成,也有一部分微血管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我们进一步采用抗凝治疗,比如肝素的使用,我们发现其能够缓解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患者死亡率。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1年10月20日
Peter
学习提高,服务病人!
2021年10月19日
李海志
常州市中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提高,服务病人!
2021年10月19日
张歌
广东祈福医院 | 肿瘤内科
我们采用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大约15%的重症患者符合DIC的临床表现,可诊断为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