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七期】|2021年10月】健康中国2030—消化肿瘤“追新计划”

2021年09月24日
来源:肿瘤资讯
整理:肿瘤资讯

2021年10月8日,由北京癌症防治协会、北京迈迪科基金会和苏州工业园区康林肿瘤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中国肿瘤MDT联盟主办实施,良医汇平台协办的“健康中国2030——消化道肿瘤诊治能力提升计划之追新计划”第七期内容在线上如期召开。在本期会议上,将通过文献月读点评、复盘及学术讨论,精彩呈现消化系统肿瘤在九月的最新进展。【肿瘤资讯】择其关键撰文,以飨读者。

1、魏嘉 教授(主持).png

魏嘉 教授

本期会议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担任会议主持,特邀浙江省肿瘤医院韦青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邱妙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王湘教授分别带来食管癌、胃癌、肠癌的九月追新。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骆卉妍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榕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宇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会议点评,与大家进行了学术思维的碰撞。

食管癌九月文献速递

111.png

韦青 教授

在会议开场,韦青教授着眼于食管癌九月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在免疫治疗时代的今天,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也迎来了自己的曙光,根据ESCORT研究,卡瑞利珠单抗作为一种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已展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并且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作晚期或转移性ESCC的二线治疗。

免疫疗法和化疗也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但是缺乏在ESCC中的临床证据,而Ⅲ期的ESCORT研究则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ESCC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示了优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的总生存(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PFS),而且安全性可控,该种联合方式具备成为晚期或转移性ESCC新的一线标准治疗的潜力。ESCORT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五点,其一,这是一个完全针对食管鳞癌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二,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不同化疗药物的免疫激活反应;其三,该研究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生产的免疫药物;其四,取得了目前一线治疗较优的总生存时间(15.3个月)和有效率(72.1%);其五,本研究具备高达72.1%的有效率,提示免疫联合化疗有可能取代同步放化疗而成为术前新辅助治疗新策略。

在局部晚期ESCC的治疗上,一共有两个发表于Ann Surg上的重磅的临床研究,一项是食管癌中阴性淋巴结长轴的预后意义,明确了淋巴结大小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机制;另一项是扩大淋巴结切除术可提高食管癌诱导放化疗后的生存率,解析了同步放化疗后,扩大淋巴结清除术的价值。

最后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一共有两项,其一是食管鳞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了8个常见的表达系统和42种细胞类型,描述了肿瘤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描述了免疫抑制性的ESCC肿瘤微环境;其二是一篇综述,对Barrett’s食管到食管癌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解析了从预防到治疗策略的转变。

专家点评

5、骆卉妍 教授(讨论).png

骆卉妍 教授

在点评环节中,骆卉妍教授指出过去数十年食管鳞癌一线治疗乏善可陈,在免疫治疗出现之后,该领域的治疗呈现了巨大的突破。在与免疫治疗联合的化疗方案的选择上,欧美的顺铂+5-FU方案的疗效远远不如紫杉醇+顺铂,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化疗药物本身的有效性;其二是化疗药物本身可以通过增强自噬从而诱导免疫激活效应,免疫自噬评分越高的药物,则免疫激活效应越好。此外,在生物标志物上,不应该以PD-L1的表达作为治疗与否的分界线,因为在临床实践中,不论PD-L1表达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均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在新辅助治疗层面,免疫联合化疗也可能给不能耐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带来帮助,达到“去放疗”的目的,以减轻患者发生食管瘘的风险。

2021年9月胃癌文献汇总

222.png

邱妙珍 教授

随后,邱妙珍教授对9月胃癌文献进行了汇总,指出9月胃癌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R)、免疫治疗和手术模式的探讨。

在FGFR中,主要对TAS-120的Ⅰ期临床研究和FGFR2与低粘附性胃癌(PC-GC)的关系进行了探讨。TAS-120的Ⅰ期临床研究是首个不可逆的FGFR1-4抑制剂Futibatinib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FGFR2融合/重排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可达25.4%,而在FOENIX-CCA2的研究中,同类患者的ORR已高达42%。在FGFR2与低粘附性胃癌(PC-GC)关系的文章揭示了PC-GC患者的分子特征,指出了FGFR2是潜在治疗靶点。

在免疫治疗中,不仅对ATTRACTION-2研究的POST-HOC进行了分析,还对PD-L1的cutoff值进行了解析。ATTRACTION-2研究的POST-HOC是从负性指标入手,寻找不能从免疫治疗获益的指标,且将临床指标拓展至免疫与化疗对比的相关研究之中。PD-L1的cutoff值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PD-L1表达在免疫单药和联合化疗的预测价值。

最后,在手术治疗模式中,还进行了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比研究的阐述,并且还对胃癌肝转移手术模式进行了相关分析,探索了手术切除对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价值。

专家点评

6、林榕波 教授(讲者).png

林榕波 教授

在点评环节中,林榕波教授指出TAS-120对FGFR1-4产生的是不可逆的抑制,因此,对原来无效的胃癌患者,治疗同样有效。未来,还需要对FGFR的人群进行进一步细化,实现精准治疗,可能才是实现疗效最大化的一个方向。

2021年9月结直肠癌进展解读

333.png

王湘 教授

在会议分享最后,王湘教授在结直肠癌的进展解读中,对涉及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维持和后线治疗等领域的4项研究进行重点解读:

围手术期:JCOG0603研究旨在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在肝切除术后FOLFOX辅助化疗对比单纯肝切除术的安全性(Ⅱ/Ⅲ)和有效性(Ⅲ),在随访了59.2个月之后,辅助化疗组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高于单纯手术组,而OS在两组间虽然并无显著差异,但是辅助化疗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获益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肝转移切除的辅助和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大多数都是DFS具备统计学意义,而OS获益并不显著,导致DFS和OS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药物性肝损伤使得复发困难导致DFS被高估以及复发后的治疗不平衡所致。

维持治疗:FOCUS4-N研究将接受了一线治疗16周之后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和动态监测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卡培他滨组的PFS显著延长,但是OS无显著差异,而且卡培他滨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患者生活质量更低;PANAMA研究是在接受了6个周期一线治疗的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使用帕尼单抗+氟尿嘧啶对比氟尿嘧啶作为维持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氟尿嘧啶+帕尼单抗维持治疗,中位PFS显著延长,OS亦有延长趋势,因此,该种联合方式应视为FOLFOX+帕尼单抗诱导治疗后的标准维持治疗。

后线治疗:FOCUS4-C研究主要瞄向RAS/TP53突变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AZD1775作为后线治疗可以使得患者PFS显著延长,但是OS获益不显著。

专家点评

7、韩宇 教授(讲者).png

韩宇 教授

在点评环节中,韩宇教授指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围手术治疗策略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其实在欧洲肿瘤内科学(ESMO)指南中已经指出围手术期的化疗对于所有风险等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均可带来获益,不过在随访过程中,还是推荐以核磁评价为准。


责任编辑:Yoly
排版编辑:杨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