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胸部肿瘤浦江论坛】张绪超教授:液体活检显神威,组织检测真的不需要了吗?

2017年07月28日
来源:肿瘤资讯
目前液体活检技术以其样本容易获取、检测通量较高、可以多时空检测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认可。那么在临床实践中,液体活检真的可以完全替代组织样本检测吗?PCR、NGS等检测技术如此之多,临床实践中又该如何选择呢?在第三届胸部肿瘤浦江论坛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采访到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的张绪超教授为您详解。

肿瘤资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在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或原发灶转移之间,基因突变检测有15-25%的不一致率,而液体活检可以呈现肿瘤在整个身体的情况,从而克服空间异质性,液体活检是否何以取代组织活检?前景如何?

张绪超教授: 液体活检是近几年临床肿瘤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在精准诊断方面,发展尤为迅速。主要原因是基于新的生物材料的应用技术,以及新的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替代生物材料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来看,液体活检能否在肺癌这样的临床肿瘤实践当中取代基于组织的分子诊断?首先要看液体活检技术本身的优缺点。优点在于肿瘤患者血液当中的DNA是全身肿瘤都可能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理论上能够携带肿瘤的所有信息。问题在于肿瘤释放的循环肿瘤DNA在外周血循环当中所占比有多少?因为存在量的多少会影响后续的分子检测。其次就是检测技术方法。检测技术方法越敏感的技术在外周血当中越能够灵敏的去捕捉分子变异信息。从目前的实践来说,无论是NGS技术还是基于数字PCR的高敏感的技术,与肿瘤组织作对比的话,敏感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大约为5%~20%。这种差异可能是来自于技术,也可能来自于肿瘤生物学本身的特性。比如有些特定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的DNA样本量偏低。近期有研究报道,在部分早期非腺癌患者中,在一定的肿瘤负荷条件下,释放血液的DNA量比较低,所以检出率也偏低。这一现象,可能代表了某些特定的肿瘤,由于进入血循环的DNA量非常低,使得在做液体检测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目前液体活检不能代替组织活检检测,只能是对组织检测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如果临床诊疗过程中不能获得组织材料,那么以血液为代表的液体活检可以成为生物材料来源和补充。液体活检对于临床肿瘤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肿瘤资讯:现在液体活检有很多种,包括NGS、ddPCR、CTC,还有ctDNA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究竟如何?

张绪超教授:每一种生物技术方法,在检测特定的分子或者基因编译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目前对EGFR检测来说,主要的方法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模拟信号的qPCR技术,包括ARMS技术和一般的qPCR技术;外一种是基于数字分布式的PCR技术,我们称之为数字PCR技术。比如VED式的数字PCR技术或者是合成在原位板孔上的PCR技术;还有通量比较高、可以根据生物材料和人为提高检测灵敏度的NGS技术。

这三类技术在EGFR的基因检测过程当中各有优劣势,如果是对于临床肿瘤组织,那么肿瘤细胞含量达到一定的占比,比如20%以上,肿瘤细胞达到几百克以上,采用qPCR技术检测EGFR典型突变就可以满足临床需求。当然高敏感度技术能够应用于这样的分子诊断。NGS还可以做更多的基因分析,特别是在耐药时,可以分析耐药分子机制,帮助找到耐药对策。

对于血液材料来说,这三种技术的应用需要考量。比如当我们不能得到肿瘤患者的组织材料,或者循环游离DNA时,所需要的检测技术通常会需要更高的敏感度才能捕捉所需要的分子遗传信息,比如EGFR突变等。数字PCR是一个相对敏感的技术,另外就是NGS。但所有的技术都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定量的起始模板DNA,这是我们在临床应用的一个关键信息。

对于组织来说,一般情况下获得的组织材料都很充分,这就不是问题了。但是对外周血进行检测时,外周血能够获得的ctDNA的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量充分了,后面的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解释临床的这种分子编译谱的变化,特别是在耐药的时候。在诊断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DNA量不足,可能检测不到重要的驱动基因信息;二是能够检测到EGFR、ALK等主要的驱动基因信息,但是更低频的其它的变异是探测不到的。

因此每一种技术都有它的优缺点,在临床实用性上要考虑到几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的敏感度,一个是生物材料的充分性,还有通量大小的需求,临床的需求性,另外在临床解释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考量。所以每一种技术在临床上合理应用,才能够帮助我们临床肿瘤学做出更多的事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宋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