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创新永远在路上,2016中国药物创新及产业化院士论坛顺利召开!

2016年10月17日

合照.jpg

10月15日, 2016生物医药余杭院士行暨2016中国药物创新及产业化院士论坛在中国新药创制领军企业贝达药业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药促会、浙江省科协、杭州市科协、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主办及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余杭区科协承办。希望借由活动契机,让院士专家了解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状况,把脉中国新药创制工作。

会上,多位院士、专家表示,中国创新药研究正在加速前进,以贝达药业为典型的一批中国医药企业正在向国际巨头发起冲击,同时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药物发展的建议》。该份建议提出要完善药品审评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规范现行药品招标制度、完善医保目录管理机制以期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药物发展,堪称中国新药创制“杭州宣言”。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在开幕式中致辞。夏宝龙表示,科学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他对丁列明博士及其带领的贝达药业团队所取得的成就表达了高度的赞许。作为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明星”企业,贝达药业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凯美纳(学名:盐酸埃克替尼),打破该领域外资药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首次获此殊荣。夏宝龙特别强调,中国药物创新和产业化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药物在国际市场上占什么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强大的一个标准。他呼吁在座的包括丁列明在内的科学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共同为实现中国药物创新的梦想而努力。 

学术报告及讨论

主旨报告(主持:杨宝峰院士)

中国药物创新与产业化发展

桑国卫院士

 桑国卫.jpg

桑院士的报告从我国药物创新战略与进展、创新药物产业化发展及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愿景三方面展开。他首先指出我国医药发展亟需创新动力,虽是医药大国但非医药强国,创新能力薄弱,产研联盟缺乏有效机制和运作实体。随后桑院士介绍了我国重大专项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我国目前的创新药物现状和发展,如阿帕替尼、西达苯胺、埃克替尼等,目前共有19个I类创新药成功产业化。桑院士指出现在的新药研究需要非常重视转化医学以实现多赢,实验室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及制药企业必须全力协作以设计更合理的药物来改善治疗效果。此后,桑院士分享了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绩,总体看来,近年我国医药工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2011年以来,创新药物上市后实现了快速放量、跨国合作和海外上市等重大进展,公开临床报备数量持续上升。最后桑院士肯定了国家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发展,2020年医药工业的发展目标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医药工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并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的建议。

临床专题(主持:孙燕院士、丁健院士)

肺癌精准治疗思考

于金明院士

于金明.jpg 

肺癌关键在于精准预防和诊治,基因因素是内因,行为因素是外因,精准医学的核心是个体和预测。2016ASCO上Dr Vose提出不能根据解剖和病理治疗,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分子和基因选择给予治疗or排除治疗。免疫治疗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放疗联合免疫可能实现最终治愈,但免疫治疗目前仍缺乏强有力的理想预测标志物。当今主打的TNM临床分期已经过时,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状况意义已不大;分子病理相关参数重要性需引起高度重视,免疫评分或免疫参数已经用于临床,要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多模态模型。 

肺癌精准治疗现状:

  • 肺癌靶向治疗:Yes!!!

  • 肺癌免疫治疗:Maybe

  • 放化疗与手术:Not yet 

肺癌的精准治疗不能被精准或伪精准,肿瘤的发生发展正逐渐被我们掌控,肺癌精准治疗新原则是:

  • 个体化:分子水平的个体化精准诊治

  • 最少化:解决好既不错杀也不会漏掉

  • 简单化:用最简单技术解决复杂问题 

智能医疗研究进展

李兰娟院士

 李兰娟.jpg

智能医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医疗精准化、可做到质量标准化和治疗可控、促进医疗健康相关产业和经济转型发展。随后,李院士向大家分别介绍了国外的沃森-Watson(智能医疗诊断)、Enlitic(医疗图像分析)、AiCure(提高服药依从性)、Moni(人工智能监测院内感染)、Alme Health Coach(慢病患者的虚拟助理)、国内外正在运用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及国内的黄疸智能诊断系统、基于生物组学大数据的智能诊疗技术、基于传染病大数据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

李院士指出,智能医疗面临的挑战:需基于各种设备的集成、各种医疗健康大数据统合和人工智能面临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整合各种数据来源形成健康大数据、加强广度聚联和深度挖掘,突破智能感知认知、知识引擎与知识服务、机器学习、群智决策技术等理论技术、推进人工智能及健康管理与智能医药监管相关的泛在网、物联网、传感网、移动互联的融合。最后,李教授还与大家一同分享了智能医疗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重点发展领域、智能诊断技术体系研究和产品研发以及发展智能医疗需要的保障措施。

从肿瘤治疗角度谈细胞命运的复杂性和干预的可行性

王红阳院士

 王红阳.jpg

王院士从我国肿瘤防控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始说起,并将中美癌症最新数据进行对比。她认为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肿瘤诊疗任重道远,细胞命运的复杂性决定了靶向治疗的艰巨性、新技术新策略的出现决定了肿瘤精准诊疗的可行性。肿瘤免疫疗法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细胞命运的调控是个多因素、多时空的动态复杂过程;正确分型是肿瘤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多途径、多靶点、多时空的干预方式成为可能,也将靶向生物大分子的抗肿瘤治疗更为精准,疗效更好。

埃克替尼研发和研究进展(2011-2016)

孙燕院士

 孙燕.jpg

孙燕院士主要介绍了埃克替尼上市后肺癌领域的几个主要临床试验——ISAFE、CONVINCE、BRAIN以及食管癌领域在EGFR高表达的病人中二线治疗的研究。从埃克替尼临床开发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埃克替尼的治疗窗比同类药物大。此外孙院士特别提出我们对病人的治疗不能仅满足于PFS的提高,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患者的免疫状态。

基础专题(主持:王威琪院士)

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纳米药物

陈建峰院士

 陈建峰.jpg

纳米科技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用于医学与健康领域的纳米科技更是倍受人们的重视。纳米药物的优势在于增加药物吸收、可控缓释作用、靶向释药、增加穿透性,对于水难溶性药物,通过减小颗粒粒径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实现临床转化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可控和规模化制备高度纳米化、粒径均一稳定的纳米药物制剂。

纳米靶向制剂的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

王广基院士

 王广基.jpg

对于作用靶点位于细胞内的药物,药物从血浆到达靶点需穿透多重屏障,与研究血浆药物浓度相比,研究细胞/亚细胞器内药物浓度的经时过程更具重要意义。建立纳米靶向制剂的细胞药代动力学新方法,完善纳米靶向制剂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纳米靶向药物研发、筛选进入临床前评价的精准性。目前,为完善靶细胞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还亟需建立“亚细胞-细胞-组织-整体”全方位的细胞药代动力学技术体系。

基因工程生长因子类国家一类新药研发与转化应用:主要历程与进一步开发的思索

付小兵院士

付小兵.jpg 

生长因子可能应用的主要领域有: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肿瘤与多种内外科疾病治疗、生物化学试剂的标准品与试剂盒、抗衰老与美容医学等多个领域、多种产品的原材料,特别是新药领域。生长因子的应用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多学科合作、多领域应用的发展过程。 

业内人士指出,自主创新药物的发展是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此次院士专家齐聚杭州把脉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发展、建言中国自主创新药物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在政府、学术界、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文件发布等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发展正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