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6 ESMO】叶定伟:首个RCC辅助治疗阳性结果S-TRAC的研究,对临床实践产生颠覆性作用!

2016年10月12日

整理:Charles 

来源:肿瘤资讯



屏幕快照 2016-10-11 下午6.05.05.png

肿瘤资讯:昨天在ESMO大会中报道了S-TRAC的结果,作为第一个取得阳性结果的RCC辅助研究,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S-TRAC研究的设计思路和结果?

叶定伟教授:S-TRAC研究在ESMO上面报道之后,非常激动人心,这是第一个RCC辅助治疗阳性结果的临床实验。目前各项指南对局限性的肾癌,手术是唯一的推荐。术后,国内专家教授倾向于用细胞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2或者干扰素作为辅助治疗,但是其疗效不确定。既往研究中也没有阳性结果,包括ASSURE和SORCE研究也是RCC辅助治疗的研究,但是都没有显示阳性的结果。S-TRAC研究就是比较舒尼替尼和安慰剂对高危的透明细胞癌进行辅助治疗,疗程一年,采用“4/2”方案50mg qd,该试验结果表明,舒尼替尼在肾细胞癌辅助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无疾病进展生存方面,在中心评估显示出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当然总生存的结果,目前尚未成熟,未显示出两者之间的差别,我们拭目以待其良好的结果。 

肿瘤资讯:S-TRAC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您觉得它对早期RCC的临床实践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叶定伟教授:我认为未来除了外科医生要规范地完成根治性的肾癌切除术外,针对有高危因素,复发风险非常高的这部分患者可使用舒尼替尼作为辅助治疗。未来可能将会把辅助治疗写进指南,因为针对这部分高危的病人可以明显的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使病人生存获益。

肿瘤资讯:过去众多学者期待的ASSURE研究和SORCE研究在肾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中都失败了,而今年的S-TRAC研究却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叶定伟教授:仔细对比这三个研究是有不同点的,首先是入组标准,既往SORCE和ASSURE研究入组患者中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达21%以上,而S-TRAC研究中入组患者主要是透明细胞癌。其次是疾病风险,在S-TRAC研究当中,入组患者都是高危患者,未入组I期II期患者,而ASSURE研究当中中危的或是I期II期的患者占到一定比例。

第二点不同是用药剂量,ASSURE研究中因为患者不良反应而降低了舒尼替尼的剂量,但是S-TRAC研究当中,维持“4/2”方案50mq qd的标准方案,因此在足够剂量下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点不同就是相比ASSURE和SORCE研究, S-TRAC研究排除可能存在微转移的患者,在基线上评估更加细致、严格。而ASSURE研究或SORCE研究中可能入组了已经存在有微转移的患者,从而影响后续的实验的结果。

参考资料: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价舒尼替尼对比安慰剂对具有高复发风险的(参照UISS标准)局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舒尼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研究纳入615例具有高复发风险的肾细胞癌术后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入舒尼替尼组(试验组)或安慰剂组(对照组),服药时间为一年,直至疾病复发、继发第二肿瘤、严重毒性反应或要求退出试验。患者为局限期肾细胞癌(RCC)(≥T3 和/或 N1–2),独立的中央审查委员会认为存在可疑转移灶的患者将被排除。舒尼替尼服药剂量50mg每天,减量范围最低可至37.5mg每天,连服4周休息2周。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时间(DFS),数据由中央审查委员会评估。次要研究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DFS,总生存时间(OS)及患者报告事件。

主要研究终点DFS,由独立的中央审查委员会评判,委员会由放射学专家组成,他们根据CT结果判断一个事件是否发生。事件包括残余肾的复发、局部淋巴结的转移及继发的第二肿瘤。在审查委员会与研究者存在分歧的情况下,需要经过活检或手术标本来确定——如果标本含有癌细胞则被判定为复发。

试验结果:两组基线水平一致,试验组309例、对照组306例。舒尼替尼中位用药周期数为9,相对剂量强度88.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舒尼替尼组DFS 6.8年、对照组5.6年,与对照组相比,舒尼替尼组DFS显著延长,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HR, 0.761; P=0.030)。高危组亚组分析显示舒尼替尼组DFS 6.2年、对照组4.0年,与对照组相比,舒尼替尼组DFS显著延长,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HR, 0.737; P=0.044)。主要研究终点与次要研究终点结果一致。研究者评估DFS,舒尼替尼组6.5年,对照组4.5年(HR, 0.811; P=0.077);高危组亚组分析,舒尼替尼组5.9年,对照组3.9年(HR, 0.763; P=0.056)。OS数据尚不成熟(两组均为达到中位OS数值)。3度及其以上不良反应舒尼替尼组更常见(62.1 vs. 21.1%),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似(21.9% vs. 17.1%)。没有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发生。

69.pic.jpg70.pic.jpg71.pic.jp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