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案集萃丨罕见病例:食管胃交界腺癌致假性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挑战与临床启示

11月10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假性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最常见病因包括食管原发恶性肿瘤,其次是转移性肿瘤及其他良性原因如淀粉样变性、结节病等。假性贲门失弛缓症与贲门失弛缓症在临床表现上存在重叠(约占表现出贲门失弛缓症测压发现患者的2.4%~4%),其均以吞咽困难和反流为突出症状,但假性贲门失弛缓症更常见于老年患者,吞咽困难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年或以内),且体重减轻更为明显,预后较差。


2025年11月7日,American Journal of Case Reports(Am J Case Rep)发表了一篇题为“Navigating Diagnostic Challenges in Pseudoachalasia: A Case Study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denocarcinoma”的病例报告[1]。此研究通过分析一名62岁男性患者诊疗过程,探讨食管胃交界腺癌(EGJAC)导致的假性贲门失弛缓症(PA)的诊断挑战。研究强调,50岁以上有快速进展性吞咽困难且对标准治疗无反应的患者,临床医生应高度怀疑PA,诊断不明时建议早期手术探查,可明确病因、改善预后。该病例提升了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意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患者特征

一名 62 岁有长期吸烟史和胃食管反流病的男性患者,主诉有 2 年吞咽困难史,入院前 2 个月内症状进行性加重,未报告体重减轻、胸痛或咳嗽等伴随症状。

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GD)显示,食管近端三分之一扩张,通过食管胃交界处(EGJ)困难,食管及胃部未见其他异常(图1A、1B)。胸部X光片显示左上肺部存在8-10mm无清晰边界结节(图1C)。高分辨率测压法(HMR)提示 EGJ 流出道梗阻(图1D)。

123.png

图1. 初始影像学检查结果:(A,食管)和(B,胃)。 EGD 显示食管胃交界处(EGJ)通过困难(A,黄色箭头:狭窄区域),食管和胃未见其他异常;(C)胸部X线检查显示左上肺叶存在8-10毫米结节(A红色箭头),边界不清;(D)高分辨率测压(HMR)提示食管胃交界处流出道梗阻(芝加哥第三版)。

胸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左肺上叶小结节,疑似结核病灶,无食管扩张,远端食管肌层轻度增厚,EGJ 异常。超声内镜检查(EUS)未发现恶性线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尝试失败后,放置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多次活检结果正常。经过 3 次气动扩张治疗后,吞咽困难在 1 至 2 周内快速复发,EGJ 支架置换术也因严重疼痛和肺炎而失败,最终通过手术干预发现 EGJ 存在腺癌。

研究结果

患者随后接受了远端食管及部分胃切除术,并置入胃造瘘管以进行营养支持和姑息治疗。 EGJ 活检显示存在2*1.5cm的腺癌肿块侵犯左肝。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主要侵犯周围组织,包括邻近神经元和淋巴管区域。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肿瘤浸润贲门胃黏膜的证据。这些发现提示腺癌可能起源于贲门深层组织而非黏膜表面。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腺癌可能源自胰腺和胆道系统(图2),但影像学检查结果未支持该结论。

1234.png

图2.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呈现CK19和CK7的强弥漫性表达,提示 EGJ 腺癌起源于胰腺和胆道系统。

患者接受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8个周期。

化疗后,持续随访 6 个月。在治疗过程中,POEM 未能缓解症状,气动扩张和支架置换均因症状复发或并发症而失败,最终手术切除远端食管和部分胃部,并放置胃造口管进行营养支持和姑息治疗。

安全性

安全性方面,患者接受化疗期间出现 2 次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除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外,支架置换导致严重疼痛和肺炎,需提前移除;结核治疗未见不良反应。后续评估显示,患者在接受肿瘤专科随访 6 个月期间,病情保持稳定。

本研究通过对一例假性贲门失弛缓症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凸显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挑战与意义。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吞咽困难,然而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EUS)及多次活检结果均为阴性,这与其他通常可通过内镜或EUS检测出肿瘤的病例不同。其可能机制为食管胃连接部(EGJ)的早期腺癌体积小且位于食管深层,影响局部神经元丛,进而引发贲门失弛缓症样症状,同时动力功能障碍和恶性机械梗阻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该病例诊断过程延迟且复杂,涉及广泛鉴别诊断。在肿瘤起源方面,尽管免疫组化提示可能来自胆道或胰腺,但此病例更可能源于原发性食管腺癌,且肿瘤生长方向异常(从深层向黏膜发展),与典型腺癌从黏膜入侵的模式不同,这进一步解释了诊断的挑战性。


这提示临床中应提高警惕,尤其对于50岁以上、症状快速进展且对标准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应早期怀疑假性贲门失弛缓症,必要时考虑手术探查以改善预后。本研究通过详细病例分析,揭示了假性贲门失弛缓症的异质性,强调多方法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即便初始检查阴性也不应轻易排除恶性肿瘤,这一发现适用于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可减少诊断延迟、提升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Nguyen TH, Le TQ, Nguyen MX, et al. Navigating Diagnostic Challenges in Pseudoachalasia: A Case Study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Am J Case Rep. 2025;26:e948966. Published 2025 Nov 7. doi:10.12659/AJCR.948966. 

责任编辑:古木
排版编辑:古木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10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假性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最常见病因包括食管原发恶性肿瘤,其次是转移性肿瘤及其他良性原因如淀粉样变性、结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