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整合创新,精准致远:2025 CCHIO内科学分会场暨CACA内科学专委会第七届第一次学术年会圆满召开

11月10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万物并秀,春城相聚。2025年11月8日,2025 CCHIO内科学分会场暨CACA内科学专委会第七届第一次学术年会于昆明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紧密围绕“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核心理念,汇聚了国内顶尖的肿瘤内科专家,共同探讨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和支持治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中国经验,为推动我国肿瘤内科学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盛大开幕:高屋建瓴指引学科方向

大会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热忱洋溢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相继致辞。徐兵河院士回顾了中国肿瘤内科发展历程,强调该学科已成为肿瘤学领域发展最快、最热门的领域。杨润祥教授代表东道主向参会同道致谢,并强调专委会的成就是所有成员“众行远”的共同努力。石远凯教授和姜文奇教授表示,专委会正式更名为“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各位专家一致表示,此次年会对于交流前沿成果、推广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重磅发布

随后,大会迎来《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仪式。在代小秋主任主持下,石远凯教授、姜文奇教授、沈波教授、袁响林教授、曲秀娟教授、杨润祥教授、邬麟教授、常建华教授、夏曙教授、刘继彦教授、应杰儿教授、 邢镨元教授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第一单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带来“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精彩报告。沈教授指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对共识进行更新,2025版CIN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共形成11条推荐意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时效性和规范性的指导建议。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带来“基于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精准内科治疗”专题报告。马教授指出,过去20年,肿瘤治疗经历了巨大转变,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药物不断涌现,乳腺癌内科治疗的未来在于基于HR、HER2和TNBC等分子分型的精准策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教授主持下,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分享了DLL3靶向治疗在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杨教授指出,DLL3是小细胞肺癌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未来DLL3靶向治疗研发方向将更加多样化,联合治疗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随后,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波教授主持下,大庆油田总医院张良玉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梁慧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郝吉庆教授、重庆大学人民医院罗治彬教授、苏北人民医院张先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单建贞教授围绕上述讲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共同为推动肿瘤内科向更安全、更精准方向发展努力。

整合创新,精准致远:2025 CCHIO内科学分会场暨CACA内科学专委会第七届第一次学术年会圆满召开1343.png拼.png

第二单元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主持下,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庆教授分享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主题报告。王教授指出,TNBC因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是最适合免疫治疗的乳腺癌亚型。新辅助免疫治疗在早期TNBC中显示良好的疗效,但仍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免疫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最优获益人群、最佳配伍方案等问题,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给予回答。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主持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围绕免疫联合放疗的困局以及破局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谢教授指出,重塑免疫循环是破局放免联合治疗的关键,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方向,是从当前的“组合拳”模式,迈向基于“免疫断点”的精准干预,绘制出属于个体的“免疫循环断点图谱”。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凯教授主持下,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探讨了非小细胞肺癌HER2变异进展及思考。李教授指出开展HER2检测对于指导患者获得更精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在HER2突变NSCLC患者领域已有多款ADC药物获批或在研。目前HER2靶向药物正积极布局一线,未来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接下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于韶荣教授、徐州市肿瘤医院赵鸿鹰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姚文秀教授、上海东方医院李群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金莹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围绕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进展及未来治疗方向展开交流。

第三单元

山东省肿瘤医院牛作兴教授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带来“结直肠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进步”专题报告。袁教授强调,精准治疗,检测先行。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dMMR/MSI-H患者首选药物,BRAF V600E、KRAS G12C、HER2等靶点已逐步从后线迈向一线和辅助治疗。第二代药物、新靶点药物不断涌现,未来可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主持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带来了“消化系统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的思考”专题报告。曲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胃癌和胆道肿瘤领域已取得突破,但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仍是重点探索方向。而细胞治疗在肝癌、胰腺癌领域均在探索,未来值得期待。

河南省肿瘤医院杨树军教授主持下,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对《2025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淋巴瘤》更新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常见亚型的最新治疗理念和药物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指导。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主持下,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张明辉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夏青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薛妍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郑琪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郭宏强教围绕消化道肿瘤前沿治疗进展、结肠癌个体化实践、淋巴瘤指南落地等内容展开讨论,强调精准治疗、新药研发、多学科融合及临床与真实世界研究结合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彩莲教授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聚焦晚期乳腺癌药物治疗进展,为大家带来精彩分享。史教授指出,晚期乳腺癌药物治疗进展迅速,新药层出不穷,精准识别与分割患者人群是后续治疗革新的中心思想。史教授强调,未来联合治疗不再是简单方案的相加,而是基于更深层的分子通路基础的探索。

吉林省肿瘤医院马丽霞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系统梳理了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概况以及双特异性抗体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王教授强调,双特异性抗体当前核心挑战在于优化安全性管理、精准筛选优势人群。目前双特异性抗体研发进展迅速,未来或将重塑肺癌治疗蓝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0医院陈曦教授主持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阳教授带来晚期食管癌内科治疗现状与展望。杨教授强调,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模式正趋于多样化,精准治疗是未来核心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主持下,浙江省人民医院杨柳教授带来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创新实践: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的中国经验主题报告。杨教授指出,我国肿瘤支持治疗面临学科起步晚、认知理念不足、“筛查-干预-随访”闭环管理缺失的巨大未满足需求。为应对挑战,中国抗癌协会秉持整合医学思想,积极推动支持治疗领域的创新。并分享了以“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为抓手的“中国经验”。

四川省人民医院兰海涛教授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邓婷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梅齐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围绕肿瘤内科治疗及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等分享个人见解,为推动中国肿瘤内科治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建设提供思路。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沈波教授以热情洋溢的致辞为本次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沈教授指出,本次肿瘤内科学专委会学术年会内容丰富,紧凑高效。会议涵盖肺癌、食管癌、胃癌和淋巴瘤等多个瘤种,充分展示了肿瘤内科学的“多学科”优势。从前沿的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药研发,到规范化的肿瘤支持治疗体系建设,本次盛会全面彰显了中国肿瘤内科学领域在整合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期待明年长沙再会,继续携手并进,共同擘画和推动我国肿瘤内科学事业持续攀升,迈向更高水平的未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