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魏小磊教授:疗效相当,安全更优——泽布替尼真实世界数据证实卓越治疗价值

11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WM在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及治疗反应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带来了持续挑战。

近年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变了WM的治疗范式。作为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通过分子结构优化,不仅提升了对BTK靶点的选择性,更降低了脱靶风险,为其卓越的疗效与显著改善的安全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尽管Ⅲ期ASPEN研究[1]已证实泽布替尼在WM中相较一代BTKi的疗效与安全性优势,但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数据,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一项基于全球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大型回顾性研究得以开展,旨在系统评估泽布替尼在真实临床环境中治疗WM的安全性[2]。【肿瘤资讯】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教授,对该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析与点评,详情如下。

图片2.png

死亡风险显著更低!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泽布替尼的安全性优势

该研究是一项关于既往接受BTKi治疗的WM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其数据通过全球联合真实世界数据与分析研究平台TrinetX进行收集与分析。研究根据治疗起始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及房颤既往病史等多个特征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接受泽布替尼或一代BTKi治疗的WM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包括死亡风险、进展至后续治疗的比例以及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AE;尤其是房颤、高血压和感染)的累积发生率。

截至2024年7月31日,该研究共纳入来自17个国家54个医疗机构的、既往接受BTKi治疗的、接受随访的WM患者,其中441例患者接受了一代BTKi治疗,453例患者接受了泽布替尼治疗。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378例患者纳入头对头比较。一代BTKi治疗组和泽布替尼治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52天和299天,治疗开始时的中位年龄分别为72.8岁和73.2岁,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58.85%和60.49%。

一代BTKi组具有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风险[RR] 1.67, 95% CI 1.03~2.71),其死亡率(10.5%)高于泽布替尼组(6.3%)。在启动后续治疗的患者比例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一代BTKi组的住院或急诊就诊的累积发生率更高(36.2% vs 26.5%),RR为1.37(95% CI 1.10~1.69)。一代BTKi组患者发生肺炎(RR 1.89, 95% CI 1.23~2.93)、尿路感染(RR 1.81, 95% CI 1.14~2.86)、高血压(RR 1.26, 95% CI 1.11~1.42)、腹泻(RR 2.06, 95% CI 1.19~3.55)、肌肉骨骼疼痛(RR 1.50, 95% CI 1.10~2.39)、背痛(RR 1.74, 95% CI 1.27~2.39)、皮疹(RR 1.8, 95% CI 1.13~2.87)及外周性水肿(RR 1.64, 95% CI 1.15~2.34)的风险更高。两组在发生房颤、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梗死、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贫血、疲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晕厥、挫伤、咳嗽、头痛、肌肉痉挛或恶心方面的风险比无统计学差异。

该研究近三年的随访数据表明,泽布替尼组的死亡率更低,且肺炎、尿路感染等AE的发生率显著更低。对于WM患者而言,泽布替尼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专家点评

魏小磊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WM作为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其治疗目标的演进始终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WM的治疗目标已从早期的症状控制,转向追求更长的生存期与更优的生活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疗效与长期治疗的安全性,特别是降低治疗相关AE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成为临床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BTKi的问世显著改善了WM的治疗格局。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通过分子结构的优化,实现了对BTK靶点更高的选择性,为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Ⅲ期ASPEN研究已证实了泽布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但真实世界中的患者特征和治疗环境往往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基于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对于全面评估泽布替尼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具有重要价值。此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为泽布替尼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表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期间,泽布替尼展现出显著的安全性优势。与一代BTKi组相比,泽布替尼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这在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与此同时,泽布替尼组在医疗资源利用方面也表现出明显改善,患者住院或急诊就诊的累积发生率低于一代BTKi组。这不仅体现了泽布替尼更好的安全性特征,也反映了其在减轻医疗负担方面的潜在价值。在AE方面,泽布替尼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WM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总之,该项真实世界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为泽布替尼在WM治疗中的优势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结果证实,在真实临床实践中,泽布替尼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在多个重要安全性指标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些发现不仅为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进一步巩固了泽布替尼在WM治疗领域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Constantine S. Tam, Stephen Opat, Shirley D'Sa, et al.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of zanubrutinib vs ibrutinib in symptomatic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the ASPEN study. Blood. 2020 Oct 29;136(18):2038-2050.
[2] Francesco Iadevaia, Ramsay Hafer, Thomas Z Rohan, et al. Comparison of Zanubrutinib and Ibrutinib As Treatments for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A Real-World Retrospective Study. Blood 2024; 144 (Supplement 1): 511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Gra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