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肿瘤规范化诊疗项目—消化道肿瘤篇”会议圆满举行

11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规范化诊疗是提升抗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于2025年10月9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主办了“肿瘤规范化诊疗项目—消化道肿瘤篇”线上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旨在通过深度分享与探讨,共同推动我国消化道肿瘤,特别是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本次会议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图片1.png

会议致辞

会议伊始,曾珊教授发表了开场致辞,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她简要回顾了结直肠癌治疗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化疗时代到如今的靶向与免疫治疗时代,强调了精准治疗理念的重要性。虽然与肺癌等癌种相比,消化道肿瘤的靶向药物发展仍显不足,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始终在不懈探索。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开启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篇章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深入和更新。本次会议将聚焦于此,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享,旨在帮助大家更精准地理解和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以期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和更佳的生存获益,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2.png

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在标题为“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热点问题探讨”的讲座中,系统性地梳理了五大核心热点问题。首先,明确了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必要性。无论是从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机制层面,还是从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来看,持续抑制血管生成对于改善肿瘤微环境[1-5]、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均具有明确的临床获益[6],中断治疗可能导致肿瘤血管再生和肿瘤进展[7]。报告深入剖析了大分子单抗(如贝伐珠单抗)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呋喹替尼)在作用机制上的区别。小分子TKI能进入细胞内,直接抑制VEGFR-1/2/3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8],可以从多维度阻断下游信号通路。例如呋喹替尼,其作用机制为一方面抑制血管生成,另一方通过改善肿瘤乏氧、调节免疫细胞浸润,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9]。针对一线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进展后的二线治疗选择,报告进行了辩证分析。尽管跨线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是临床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10],但其带来的生存获益相对有限[11-12]。考虑到VEGF-A以外的其他信号通路可能介导耐药,更广谱阻断VEGFR信号的小分子TKI(如呋喹替尼)联合化疗或成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策略[13],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已提示其在疗效方面的潜力[14-16]。对于既往一线和二线使用过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在三线治疗中继续跨线使用该药的价值进行了探讨。通过对SUNLIGHT研究的深度解读,报告指出,贝伐珠单抗联合TAS-102方案的获益主要来源于既往未使用过贝伐珠单抗的患者亚组;对于已经在一线或二线使用过贝伐珠单抗的患者,继续使用其联合方案的生存获益相对有限[17]。这提示,在贝伐珠单抗耐药后,可考虑转换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最后,报告探讨了如何优化小分子VEGFR-TKI在mCRC三线治疗中的临床实践。通过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分析发现,在mPFS方面,呋喹替尼加权IPD为3.8个月,瑞戈非尼重建IPD为2个月(P=0.012)[18]

图片3.png

紧接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春晓教授以“结直肠癌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实践分享”为题进行了专题汇报。常春晓教授通过一个晚期结直肠癌全程管理病例,展示了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决策考量。该病例为一名KRAS G12V突变的女性患者,初诊时即为肠癌双肺转移。一线治疗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CAPEOX方案,取得了部分缓解(PR)的疗效,并通过后续的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实现了达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当患者疾病进展后,二线治疗选择了更换化疗方案为FOLFIRI,并继续应用贝伐珠单抗,患者再次获得7个月的PFS。在二线治疗再次进展后,患者进入三线治疗阶段。基于CSCO与NCCN指南推荐[10,19],并考虑到患者已对大分子抗体药物产生耐药,治疗方案转换为小分子TKI药物呋喹替尼治疗,获得了11个月的PFS,该病例提示在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后,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小分子TKI药物是克服耐药、延续抗血管生成治疗获益的可考虑方向之一。该患者通过多线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序贯排布,总生存期已接近4年。该病例诠释了在mCRC的全程管理中,如何通过灵活的药物选择和方案调整,秉承持续抗血管生成的理念,为患者争取到了良好的生存获益。

互动讨论

图片4.png

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会议进入了互动讨论环节。在杨盛力教授的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曲琳莉教授、重庆市中医院王怀碧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薛丽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盛力教授,与主讲嘉宾共同组成讨论阵容。专家们围绕肠癌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多个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曲琳莉教授表示,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晚期结直肠癌全程管理的重要策略,其临床获益已得到证实。在一线贝伐珠单抗治疗进展后,鉴于大分子单抗可能存在耐药问题,可考虑适时转换为作用机制不同的小分子TKI。对于三线治疗,以小分子TKI为基础,联合化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新型组合方案已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潜力,是未来优化后线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大生存获益的一个探索方向。

王怀碧教授首先强调,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能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贝伐珠单抗作为大分子单抗,作用于胞外单一靶点;而小分子TKI作用于胞内多个VEGFR受体,能帮助解决大分子单抗的耐药问题。基于此,在一、二线使用贝伐珠单抗进展后,可考虑换用小分子TKI。在如何优化三线TKI治疗的实践中,王怀碧教授提出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疗效进行选择,并且需要考虑不同亚组人群(如肝转移)的疗效获益。

薛丽英教授强调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整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贯穿于治疗的全程,从一线治疗开始就奠定了基础。到了二线治疗,临床上存在选择,传统方式是在一线基础上继续使用大分子单抗并更换化疗方案,即跨线治疗;但同时,小分子TKI类药物前移至二线也具备理论可行性,其优势在于口服方便,且作用机制上可能承接大分子药物的耐药,但目前尚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据、并要考虑医保覆盖和副作用管理等现实问题。对于三线治疗,薛丽英教授认为其选择则更为明确,在一、二线持续使用大分子单抗后,换用小分子TKI药物是机理上更合理的选择。在具体的小分子药物选择上,她认为需要考量药物的作用靶点、耐受性、剂量调整的便利性以及与化疗或免疫等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以为不同患者制定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决策。

常春晓教授认为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适用于所有基因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当大分子抗体治疗失败后可考虑转换为小分子TKI。SUNLIGHT III期临床研究中既往一线及二线使用了抗VEGF治疗的肠癌患者,接受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比TAS-102单药治疗未能显著提高生存期。联合治疗是未来三线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她还提出了大分子和小分子药物交替使用的前瞻性治疗策略。

杨盛力教授认为常春晓教授分享的病例中患者肿瘤缓解情况良好。他也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此外,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临床建议:一是肠癌多线治疗进展后,能够重新取活检的可以尝试重新活检,检测HER-2、NTRK、POLE/POLD1等罕见靶点,还可以尝试NGS检测以期寻找更多的治疗药物;二是在维持治疗过程中,适合放疗的病灶可以积极尝试局部放疗,有助于增加维持治疗的疗效。

会议总结

最后,曾珊教授在总结致辞中首先感谢了所有参会专家的精彩分享和深入讨论。她回顾了肠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发展历程,指出贝伐珠单抗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是RAS突变人群的主要抗血管生成药物,但随着新药的快速发展,临床用药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她强调小分子TKI在维持治疗中的特点:口服给药更加便利,在门诊日间化疗即可完成治疗从而节约医疗资源。目前一线维持、一线进展后的二线治疗还是以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为主,而从作用机制来讲,抗血管TKI相比于大分子单抗作用于胞内多靶点,而且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抗血管生成TKI与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研究在探索,包括在一线、二线、维持治疗、甚至三线治疗,期待这些研究未来可以将抗血管生成大分子和小分子TKI在结直肠癌全程治疗中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发挥最大化。

图片5.png

参考文献

1. Gabriele Bergers, Laura E Benjamin. Nat Rev Cancer. 2003 Jun;3(6):401-10.
2. Hellmut G Augustin, Gou Young Koh. Cancer Res. 2022 Jan 1;82(1):15-17.
3. Roberta Lugano,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20;77(9):1745-1770.
4. Rakesh K Jain. Science. 2005 Jan 7;307(5706):58-62.
5. Peter Carmeliet,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11 Jun;10(6):417-27.
6. R-D Hofheinz et al.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6:2016:9189483.
7. Selma Becherirat et al. Transl Oncol. 2018 Apr;11(2):406-415.
8. 呋喹替尼说明书.
9. Yuanyuan Wang et al. J Immunol. 2020 Nov 15;205(10):2905-2915. Epub 2020 Oct 7.
10. 2025《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11. Bennouna J, et al; ML18147 Study Investigators. Lancet Oncol. 2013 Jan;14(1):29-37.
12. Masi G, et al; BEBYP Study Investigators. Ann Oncol. 2015 Apr;26(4):724-730.
13. Syaj S, et al. Drug Des Devel Ther. 2024 Nov 15;18:5203-5210.
14. Zhao W, et al. 2024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3571.
15. Xu L, et al. 2025 ASCO Annual Meeting. e15539.
16. Xu Y, et al. 2025 ASCO-GI Meeting. Abstract #474850.
17. Gerald W. 2023 ESMO, 613 P.
18. Qin S, et al. 2025 ASCO Annual Meeting. E15550.
NCCN结肠癌指南 2025 V2.

NP-AYT-25N754-Valid Until-2027-October
本资料由和黄医药提供支持
本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作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宣传。处方请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请勿分发或转发本资料。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WJH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