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纤行者·大咖谈 | 《柳叶刀·肿瘤学》突破性进展:吡非尼酮让放射性肺损伤迈入“可干预”时代

11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12.jpg

近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证实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在治疗2级和3级放射性肺损伤(RILI)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1]该项研究为首个完成的针对 RILI病理生理过程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放射性肺损伤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 此前,该研究已在2024年ASTRO大会入选 Clinical Trial(临床试验)Science Highlight(科学亮点)专题报告[2],引发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为解析研究亮点及临床价值,本期纤行者大咖谈特邀文章通讯作者陈明教授和本研究的联合PI王绿化教授,以及参与临床评估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惠兰教授,共同解读这一重磅成果。

填补空白:十年磨一剑!首个RILI对因药物治疗RCT的诞生

“这项研究是我们和陈明教授团队十余年来的持续探索成果。”王绿化教授回顾道。吡非尼酮是一种抗炎、抗纤维化的小分子药物,其团队早在20年前便注意到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RILI在炎症及纤维化机制上高度相似。基于这一机制共性,团队开展了系统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研究,逐步建立RILI药物干预框架,而这项二期研究正是从机制层面设计开展并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陈明教授介绍道:本项研究在放射性肺炎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对症治疗”向“对因治疗”的重要转变。研究结果显示,吡非尼酮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指标,尤其在提升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方面表现突出,同时有效降低了中重度放射性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的发生率。陈明教授强调,这一成果凝聚了团队十年的持续探索与努力,是“十年磨一剑”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位教授均表示:此次Ⅱ期随机对照研究[1]显示出吡非尼酮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广阔前景且安全性良好,标志着RILI治疗进入“可干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Ⅱ期研究能够在顶级杂志发表,说明国际学界高度认可这一研究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的创新意义,也使其成为首个在RILI领域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

王教授进一步解释,RILI核心病理环节包括放射线诱导的炎症级联反应及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3]。吡非尼酮通过抑制TGF-β、TNF-α等关键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延缓甚至逆转肺组织纤维化[4]王教授强调:“这一药理机制使吡非尼酮不仅适用于RILI,也可能为药物性肺损伤、免疫相关肺损伤提供借鉴。”

长期以来,放射性肺损伤被视为放疗后的“不可逆伤害”,传统干预多依赖糖皮质激素及经验性用药[5-8],缺乏循证支持。王教授补充:“过去我们只能通过优化放疗计划来‘防’,缺乏有效的‘治’。现在,吡非尼酮让我们第一次在药物层面看到逆转RILI的可能。”

立足现状:RILI作为放疗中的隐形威胁其管理面临多重挑战

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的主要限制性并发症[5]。陈明教授指出,传统放疗中≥2级肺炎及肺纤维化发生率约20%,随着技术进步,严重病例明显减少,但1-2级轻中度RILI仍普遍存在。近年来,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使部分患者出现混合性肺损伤,发生率增加10%-15%[5-7],为临床管理带来新挑战。

张惠兰教授补充到,早期RILI症状非特异,影像学易与感染或肿瘤转移灶混淆,需多学科协作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通过炎症期介入抗炎及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可改善肺功能、降低病情加重率,减少不可逆肺纤维化的发生。专家强调,结合高危人群识别、精准放疗方案设计[6]与早期药物干预,是提升RILI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策略。

优化管理:RILI管理正逐步从“被动处理”走向“主动预防+早期干预”模式

陈明教授表示,针对RILI的药物干预方向,下一步重点通过注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吡非尼酮在RILI的疗效。同时,可拓展其在放疗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中所引发肺损伤的应用场景,并探索其在预防性阶段的使用潜力,以期减少RILI的发生。此外还可评估其在全身多器官放射性损伤中的广谱保护潜力,为未来的系统性放射防护提供新思路。张惠兰教授进一步强调,多模态预测模型可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实现个体化干预。

王绿化教授则回顾指出,随着放疗技术持续升级,RILI的总体发生率已显著下降[5]。在早期常规放疗阶段,二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接近25%,而随着调强放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及质子治疗的广泛应用,该比例已降至10–14%。他表示,未来RILI管理正从传统“被动处理”走向“主动预防+早期干预”模式,通过剂量优化、影像监测、早期药物干预及生物标志物预警,降低严重肺损伤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生存率。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未来RILI管理应依托肿瘤科、放疗科与呼吸科等多学科紧密协作,从风险预测、早期干预到长期管理形成系统化闭环,从而推动RILI从传统“不可逆伤害”迈向可防、可控、可逆的现代化治疗模式。

展望未来:更多临床探索及跨学科合作重塑肺损伤防治策略

陈明教授表示,精准放疗及新型射线技术(如质子、重离子、硼中子等)正在为RILI预防提供新的可能。这些技术可从源头降低肺组织损伤风险,而吡非尼酮等代表的抗纤维化药物为临床干预提供了全新的治疗路径。他指出,未来应拓宽研究视野,跨学科探索新的机制和治疗策略,以实现更有效的放射性肺损伤防控。

在此基础上,张惠兰教授提出,未来精准放疗的关键在于“预测先行”。通过构建融合影像学、基因组、血液及呼出气信息等多模态预测模型,可实现RILI的精准诊疗和个体化早期干预。 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平衡肺损伤控制与肿瘤治疗效果,也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控的治疗体验。

王绿化教授进一步指出,RILI只是肺损伤谱系中的一个亚型[6,7]。未来,研究应从整体视角出发,联合肿瘤内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力量,系统探索放射性、药物性及免疫相关肺损伤的防治策略。目前,团队已计划启动Ⅲ期临床试验,验证吡非尼酮在多类型肺损伤中的广泛适用性。

结语

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长期处于“无药可选”的困境,而吡非尼酮的成功应用,让这一领域迈向“可干预、可逆转”的新阶段。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这项研究不仅是RILI治疗的科学突破,更是放射肿瘤学向精准化、系统化管理迈出的关键一步。未来,我们希望让每一位接受放疗的患者,都能安全、可控地受益于治疗。”

王绿化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监事长
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肺癌组副组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射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指导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编写审定专家组组长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

陈明
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射治疗科主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肿瘤首席专家
中山大学放射治疗前沿技术实验室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放疗专家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粒子放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前任副主委

张惠兰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副组长
全国间质性肺疾病规划化诊疗中心建设的执行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全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间质性肺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五年制医学人卫教材《诊断学》第10版副主编
Thorax中文版副主编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总影响因子213.3
主要研究方向为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1. Zan Hou, et al. The Lancet Oncology. Available online 6 November 2025.
2. Chen M, et al. IJROBP. 2024;120(2)S14
3. Chang S, et al.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24 Oct;202:104461.
4. Ying H, et al. J Cell Mol Med 2021;25:8662-75.
5. Ruysscher D, et al. Radiother Oncol. 2025 Jun;207:110837.
6. Lin X, et al. J Thorac Dis 2025;17(4):1844-1875.
7. Zhou C,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25 Feb 5;138(3):264-277.
8. Hanania AN, et al., Chest. 2019;156:150–62.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