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刘云鹏教授畅谈ADC药物治疗新进展与肿瘤相关性贫血管理经验

11月06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靶向治疗新策略,为多个瘤种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在关注前沿疗法带来的新疗效时,临床医生也需了解其独特的不良反应谱;而临床上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化疗不良反应管理,特别是肿瘤化疗引起的贫血也应引起重视。【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畅谈ADC治疗探索进展,传递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等不良反应管理经验。

ADC药物新进展带来肿瘤治疗新机遇

刘云鹏教授: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晚期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我们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相继发现了诸多新靶点,诞生了多种靶向新药物,包括针对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及针对细胞内靶分子信号转导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近年来,ADC类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飞速进展。ADC药物是将高活性的化疗药物,通过连接子与大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相偶联。其精妙之处在于,单克隆抗体如同“导弹”,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而化疗药则是“弹头”,负责发挥杀伤作用。这种设计使得既往缺乏特异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得以在肿瘤细胞内部或肿瘤微环境中精准释放,从而大大增强了杀伤的特异性。

以我们熟悉的乳腺癌HER2靶点为例,其治疗策略已从既往的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方案,发展到如今的ADC药物。ADC药物将抗HER2抗体与细胞毒性分子相结合,使其在特异性上更强、安全性更高。这一模式的成功也已扩展到胃癌等领域。基于此模式,目前已涌现出许多新兴的靶点和ADC药物,例如针对胃癌的Claudin18.2、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表达的Trop-2、针对卵巢癌的NaPi2b以及具有广谱潜力的CD44v9等靶点及其靶向性新药物,备受领域关注。

未来,对于缺乏特异性驱动基因突变或传统化疗失败的患者,ADC药物有望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它们既可能作为高效的单药治疗方案,也可能与免疫治疗等联合使用,发挥更强大的协同作用。

精准时代下ADC不良反应特点与考量

刘云鹏教授:传统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已应用数十年。这类细胞毒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杀伤增殖旺盛的肿瘤细胞,但其缺点在于缺乏特异性。因此,它们在杀伤肿瘤的同时,也会对体内代谢增殖旺盛的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毒性,如不断更新的肠黏膜细胞、毛囊细胞和骨髓造血细胞。传统的抗肿瘤药物会对这些细胞产生明显的“副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肠炎、腹泻以及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针对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已有相对成熟且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高效的止吐药(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以及多种促进造血的药物(如白细胞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ADC药物问世后,其作用机制决定了其高度的特异性。由于ADC药物通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靶点结合,理论上,其疗效应优于传统化疗,且不良反应更小。这是因为更多的药物被特异性地递送到肿瘤细胞中,集中在肿瘤组织周围,而非在血液中全身弥漫。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DC药物没有不良反应,因为它毕竟携带着细胞毒性药物。在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可能在体内提前裂解;或在肿瘤组织周围释放后,一部分药物也可能重新循环入血,从而对人体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ADC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首先,它通过特异的连接子(Linker)实现抗体与药物的偶联,连接工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连接不够稳定,药物在非靶向部位的过早释放便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其次,连接子本身在裂解过程中,其化学成分也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毒性,包括常见的骨髓抑制等。此外,某些ADC药物可能对特定组织具有相对的亲和性,进而引发特殊的毒副反应,例如进入肺部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炎,或与眼部组织结合导致眼部不良反应。

因此,从其携带的细胞毒性药物角度看,ADC药物未来应比传统化疗更安全。但鉴于其自身结构和作用特点,ADC药物仍伴随着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技术上不断优化ADC药物,使其工艺更完善、质量更高;另一方面,对于其不可避免的、少数的毒副反应,临床上需给予高度重视,做到及早诊断与及时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其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使其发挥出更佳疗效。

重视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助力患者生存获益提升

刘云鹏教授:肿瘤治疗过程会伴随多种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对某些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我们必须及时控制,否则将妨碍下一次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样,当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时,我们也需要使用升白细胞药物使其迅速恢复,以保障后续治疗的按时应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其发生对单次用药的即时影响似乎没有那么紧急和严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容易被忽视。例如,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乏力、厌食,以及我们重点讨论的肿瘤相关性贫血。这一类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生,程度由轻到重。此外,这些反应有时易与肿瘤本身的状态相混淆。换言之,肿瘤进展或肿瘤负荷本身也可能导致乏力、食欲不振和贫血。因此,临床医生往往容易忽略这些症状,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疾病进展,而非治疗相关因素。

但事实上,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贫血,多数属于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如前所述,骨髓是造血功能非常旺盛的器官,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极为敏感。在反复的化疗过程中,患者的骨髓功能会逐渐受到反复抑制,进而导致贫血。贫血患者会逐渐地出现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生活质量随之显著下降。因此,临床上必须对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给予高度重视。国内外均已发布了针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治疗指南,这充分说明该问题已受到全球范围的重视,并具备了明确的临床指引。

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贫血,尤其是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生,且其病情又处于相对稳定的控制状态,那么高度提示为化疗相关性贫血。在贫血的早期阶段,我们主要通过支持治疗进行干预,加强营养支持,或辅以部分中医药的升血治疗,以促进骨髓造血,保障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 

然而,当患者贫血程度较重时,常规的支持治疗可能已不足以应对。此时,我们必须采用药物性治疗。对于红细胞重度降低的患者,我们需要使用特异性药物刺激红细胞增生,例如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此外,新型的HIF-PHI(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如罗沙司他这类口服药物,也能够通过刺激机体恢复造血功能,有效纠正贫血状态。

在使用这些造血药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个关键点:当造血功能快速恢复时,机体对造血原料(包括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大。因此,我们必须同时给予充足的“造血养料”供给。否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纠正贫血的效果。

贫血所带来的系列症状,首先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使抗肿瘤治疗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足疗程、足剂量地完成,从而直接影响治疗疗效。其次,贫血本身对机体脏器功能亦有损害。包括大脑、心脏在内的重要器官,均需足量的血红蛋白携带氧气来维持功能。当贫血发生时,这些脏器功能会因缺氧而下降,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对化疗“打击”的耐受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给予高度重视。在肿瘤的长期治疗过程中,只有实施综合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刘云鹏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内科治疗专委会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常委、化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副主委、结直肠癌分会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精准医疗副主委
国家结直肠肿瘤质控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为通信作者发表于JCO等杂志的SCI论文70余篇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
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获得全国五一奖章;首届“辽宁名医”、省优秀专家、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市劳动模范、市创新型领军人才、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评论
11月06日
刘阳
费县人民医院 | 胸部肿瘤科
感谢分享,获益良多。
11月06日
王根彩
丰县人民医院 | 肿瘤综合治疗科
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贫血,多数属于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如前所述,骨髓是造血功能非常旺盛的器官,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极为敏感。在反复的化疗过程中,患者的骨髓功能会逐渐受到反复抑制,进而导致贫血。贫血患者会逐渐地出现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生活质量随之显著下降。因此,临床上必须对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