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UISLM | 许彭鹏教授:精细化管理与前沿探索,解析R-R LBCL的细胞治疗策略

10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备受瞩目的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在天津顺利举办并圆满闭幕。作为淋巴肿瘤与骨髓瘤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汇聚全球顶尖专家、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产业代表,通过多会场、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为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细胞治疗技术(尤其是CAR-T疗法)深刻改变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治疗格局的当下,如何优化临床管理、应对挑战并探索未来,成为领域内的核心议题。在本次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围绕“细胞治疗时代下中国R/R LBCL患者的管理及临床”这一热点话题接受了【肿瘤资讯】的专访,深入分享了瑞金医院的宝贵经验与前瞻性见解。

许彭鹏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青年东方英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及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兼评审专家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Lancet Haemat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发表论文

点击视频查看专家精彩分享

革新与挑战:细胞治疗时代下R/R LBCL的治疗现状

许彭鹏教授: 首先,即便在R-CHOP或Pola-R-CHP等方案使得一线大B细胞淋巴瘤(LBCL)疗效不断提升、复发率有所下降的今天,我们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不幸出现疾病的进展或复发。

既往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通常采用二线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策略。但这些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及免疫治疗的飞速进展,治疗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目前国内外的治疗趋势日趋一致:对于早期复发(如一线治疗一年内复发)的患者,会逐步走向CAR-T等细胞免疫治疗;而对于晚期复发的患者,移植(ASCT)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在细胞治疗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随之演变。除了CAR-T疗法本身的可及性和昂贵费用外,如何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如何管理CAR-T治疗相关的独特毒性、以及如何应对CAR-T治疗失败后的新难题,都是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此外,包括新一代靶向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疗法也在不断更新,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R/R LBCL患者的治疗手段。我们相信,这些治疗策略的组合与优化,很快将带来新方案的迭代。

精细化管理:CAR-T治疗全流程的关键策略

许彭鹏教授: CAR-T治疗,尤其是商业化的产品,目前费用依然相对昂贵。因此,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全流程管理,筛选出最合适的患者并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最大化患者的获益,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和当心的。

首先,结合瑞金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一般状况相对较好、肿瘤负荷相对较低、且前线治疗线数相对较少的患者,对CAR-T治疗的反应可能更优,相关毒性(如CRS、ICANS)发生率也更低,整体预后可能会更好。

其次,在桥接治疗方面,我们也积累了一部分经验。桥接治疗的核心目的是在CAR-T细胞制备期间控制肿瘤进展,并尽可能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CAR-T回输创造更安全的条件。我们中心尝试过使用放疗、BT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乃至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桥接手段,并取得了成功的尝试。这些策略不仅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肿瘤负荷,甚至可能通过暴露新抗原等机制,来提升后续CAR-T治疗的疗效。

在不良反应管理(如CRS、ICANS)上,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提前预判”。这其实也与患者选择紧密相关,比如一般状况较差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其发生高风险CRS和ICANS的可能性会更高。临床中,我们会结合血象检测、炎症因子监测、肿瘤负荷评估等指标来综合预判风险,以便及早干预和处理。

最后,针对远期随访中可能出现的血细胞减少等问题,我们中心也会进行考量,例如对部分患者在治疗前预先留存自体干细胞,以备后续管理所需。这体现了全程化管理的前瞻性。

总之,从患者选择、桥接治疗,到不良反应管理及远期随访,这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CAR-T治疗的“全程化管理”策略。 

展望前沿:R/R LBCL细胞治疗的未来突破方向

许彭鹏教授: 既往,如果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后复发,临床医生可能将面临束手无策的困境。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CAR-T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治疗已成为新的前沿和热点。

一方面,新的治疗药物在不断涌现。例如CD19单抗、双特异性抗体等药物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CAR-T治疗失败后的“后线”治疗选择,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阶梯。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本土的CAR-T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新一代的细胞治疗技术,包括针对新靶点(如CD22, CD20等)的CAR-T、多靶点CAR-T、乃至“体内CAR-T”等前沿研究,都在快速推进。这些新技术都有可能使得既往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仍然有机会再次获得疾病缓解。

这些进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武器库”,能够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为那些既往可能已无药可医的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都是未来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期待的方向。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30日
贾原菊
宜城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0月30日
蒋从飞
响水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内容精彩,收获满满。
10月30日
郭飞
丰城矿务局总医院 | 外科
从患者选择、桥接治疗,到不良反应管理及远期随访,这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CAR-T治疗的“全程化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