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UISLM | 邱录贵教授:十年耕耘构建国际学术平台,聚焦转化驱动血液肿瘤革新

10月2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备受瞩目的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在天津顺利召开。作为淋巴肿瘤与骨髓瘤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整合创新、聚力突破——推动淋巴肿瘤诊疗与研究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方向,汇聚全球顶尖专家、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产业代表,通过多会场、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为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围绕大会亮点、中美合作成果、转化医学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阐述,详情如下。

邱录贵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骨髓瘤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

联接东西,推动发展: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十年合作回顾与展望

邱录贵教授: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与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DFCI)共同发起的高水平学术会议。首届会议于2013年举办,每两年一届,旨在为我国血液学界,特别是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领域,搭建一个国际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DFCI是全球顶尖的肿瘤研究中心,其在MM等血液肿瘤研究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血液病研究与诊疗机构,在医疗、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产业化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双方的合作始于2012年Ken C. Anderson教授的访问,并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合作协议。第一,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协作方面,双方互派人员至对方实验室进行项目合作,重点围绕MM,并后续扩展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领域,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第二,共同发起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为国内同道打造一个能与国际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高水准平台;第三,通过DFCI发起建立的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平台,助力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发声。此后,双方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国际骨髓瘤研究中心。

这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团队及国内其他骨髓瘤研究团队,已累计派出十余名博士生或博士毕业生赴DFCI进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博士后。本团队的核心骨干几乎均曾在DFCI完成博士后研究,并有6名研究生参与联合培养,目前仍有4名学生在DFCI进行骨髓瘤相关的实验室研究。

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自创办之初,便致力于构建国际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主题与讲者由双方共同策划,除两个主办单位外,还联合邀请国际MM、淋巴瘤及白血病领域的知名临床医生、基础研究科学家及转化医学专家参与。2013年、2015年、2017年及2019年连续四届会议均达到国际一流学术水准,使该会议成为国内血液肿瘤领域,特别是淋巴系统肿瘤领域的品牌学术会议。

受疫情影响,2021年会议未能按期举办。原定2023年的第五届会议因不可抗力影响推迟至2024年举行。尽管DFCI的几位核心合作者未能亲临现场,但均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讲座,保持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目前,双方在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等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共同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合作承担了国际重点科研项目。

与DFCI,特别是其骨髓瘤团队和WM团队的合作,显著推动了我国在MM的基础、转化及临床研究领域的进步。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将继续坚持其国际一流学术交流平台的定位,通过邀请淋巴系统肿瘤领域的国内外顶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在该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面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引领血液系统肿瘤诊疗新纪元:转化医学成为驱动临床进步的核心引擎

邱录贵教授:医学的进步始于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来探索答案。而要将这些研究成果最终应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转化研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在转化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作为医、研、教、产一体化的国家级机构,在临床与实验室结合方面具有优势。医院各临床中心的主任,同时是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能够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生物学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具有转化潜力的产品,如诊断体系、试剂盒及新靶点。

近期,我们在MM遗传学诊断及新靶点发现方面取得多项进展。例如,郝牧研究员团队通过单细胞组学研究发现了一个高侵袭性MM亚群,并从中鉴定出7个高危预后不良基因。结合ISS分期,上述7个基因能实现更精准的预后分层,尤其可有效识别超高危患者群。基于此,我们已开发出数字PCR检测方法及试剂盒,并获专利授权,正推进前瞻性临床验证与转化。

此外,该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了一个名为LILRB4(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4)的潜在免疫治疗新靶点。该靶点在具有干细胞特性及耐药的MM细胞亚群中表达,同时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分子。从理论上推测,靶向LILRB4既能直接杀伤具有干细胞特性的MM细胞,又能改善骨髓免疫抑制微环境,实现双重治疗效果。目前,该靶点已与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团队合作进行转化,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免疫治疗专项支持,已启动Ⅰ期临床试验。

在国内,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转化研究相对成功的领域,众多团队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成果,创新药企与临床紧密合作,不仅发表了学术论文,更通过提供实验室级细胞治疗产品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然而,我国转化研究仍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临床与基础的脱节。基础科学家与临床医生之间存在物理空间的隔离,更有着思维模式的差异。为此,我们在组织学术会议及专业委员会(如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时,有意吸纳基础科学家,促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从临床问题到生物学研究再到临床转化的合作机会。

其二是政策与资金支持。转化研究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尽管国家日益重视,但资金支持仍待加强。同时,需要引导社会资本认识到临床医学转化研究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吸引具备耐心的长期资本投入。近年来,我国在新药可及性方面进步显著,但需要理解原创药上市初期价格较高的现实,通过医保、商保及个人共担,以形成良性发展循环,从而维持创新活力。

加强上述环节,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将有力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特别是在淋巴系统肿瘤领域,提升诊疗能力,使更多患者获得治愈或长期高质量生存,最终造福人民健康。


责任编辑:Grady
排版编辑:Grad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30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将继续坚持其国际一流学术交流平台的定位
10月30日
贾原菊
宜城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0月30日
李明德
阳谷县七级镇中心卫生院 | 中西医结合科
多维度,多方面综合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