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UISLM | 赵培起教授:解析FL细胞免疫治疗——从优势人群筛选到未来策略优化

10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备受瞩目的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在天津顺利举办并圆满闭幕。作为淋巴肿瘤与骨髓瘤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汇聚全球顶尖专家、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产业代表,通过多会场、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为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临床常见的惰性淋巴瘤,虽整体预后较好,但早期进展、反复复发及难治性患者的治疗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细胞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在本次大会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培起教授,围绕FL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筛选、获益有限人群的策略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分享,为临床实践提供关键指引。

赵培起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淋巴瘤内科
主要从事淋巴瘤的内科诊治及基础、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文章二十余篇。作为编委及执笔专家参与制定CSCO及CACA淋巴瘤诊疗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  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委员

点击视频查看专家精彩分享

FL细胞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标准与意义

赵培起教授:FL作为临床常见的惰性淋巴瘤,虽整体预后较好,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14~18年,但临床中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早期进展(如 POD24)、反复复发或转化为难治性疾病的患者,即便采用常规靶向化疗甚至移植,也难以改善不良预后。而细胞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也让FL“功能性治愈”的目标逐渐清晰。不过,细胞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FL患者都能产生理想效果,因此在本次大会上,“如何筛选优势获益人群”成为讨论重点。

结合我的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目前可从疾病特征和患者自身因素两个维度,识别更易从细胞免疫治疗中获益的FL患者:

从疾病特征来看,三类患者可重点关注:第一类是存在大包块病灶、多发实质器官受累,或疾病进展速度快(尤其是POD24)的患者,这类患者采用细胞免疫疗法(如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往往能获得更显著的疗效;第二类是发生疾病转化的FL患者[如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FL患者(如FL 3A/3B级),以及存在TP53突变或MYC重排的患者——尽管这类人群占比不高,但临床观察发现,他们对细胞免疫治疗的治疗反应潜力更大,是未来值得重点探索的获益群体;第三类是耐药型患者,比如对CD20单抗多次治疗无效、甚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复发的患者,传统化疗对这类患者疗效有限,而细胞免疫治疗可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从患者自身因素来看,需结合个体情况灵活选择:若患者为老年群体、体质相对虚弱,更适合耐受性较好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若患者年龄较轻、身体基础条件好,能够承受CAR-T细胞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那么CAR-T细胞治疗也是可行的方案。此外,患者的治疗意愿、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决定是否采用该类治疗的关键考量因素——毕竟只有在患者积极配合、且治疗方案具备可及性的前提下,才能让疗效真正落地。

FL细胞免疫治疗获益有限人群的策略优化

赵培起教授:细胞免疫治疗,无论是双特异性抗体还是 CAR-T 细胞治疗的出现,确实大幅改善了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但临床中仍存在明确的提升空间——比如CAR-T细胞治疗用于≥3线FL患者时,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约80%,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进展;双特异性抗体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虽达80%,但完全缓解(CR)率仅约60%。如何进一步提升这类疗法的疗效,让更多患者实现更持久的缓解,是当前临床实践中亟待探索的核心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明确:FL的复发难治并非单一因素导致,除了T细胞功能状态或疗法本身的优化空间外,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体整体免疫功能的强弱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仅靠单一提升T细胞活性远远不够,参考DLBCL的治疗经验,“联合治疗”或“序贯治疗”策略或许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方向。

在DLBCL领域,我们已探索出多种联合模式:比如CAR-T细胞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又或者CAR-T细胞治疗与双特异性抗体的序贯应用。而在FL领域,针对双特异性抗体的联合方案已在推进中,例如双特异性抗体与来那度胺的联合、与BTK抑制剂的联合,这些组合有望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特异性抗体与CAR-T细胞治疗并非单纯的竞争关系,未来二者的联合或序贯应用可能产生“1+1>2”的疗效。比如对于存在大包块病灶或难治性FL患者,若直接进行CAR-T细胞治疗可能面临肿瘤负荷过高的问题,此时可先通过双特异性抗体降低肿瘤负荷,再序贯CAR-T细胞治疗;又如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出现进展,也可采用双特异性抗体进行巩固治疗,进一步控制疾病。不过需要特别注意治疗顺序的细节:若患者先使用双特异性抗体,可能会对后续CAR-T细胞治疗所需的T细胞功能产生影响,因此临床中建议在使用双特异性抗体前,先完成CAR-T细胞的采集与制备,避免影响后续疗效。

总而言之,随着FL治疗手段的增多,临床医生更需要具备“全程管理思维”——既要提前预判不同疗法间可能的相互影响,也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肿瘤负荷、疾病分期、身体状态)制定全局化的治疗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兼顾患者的生活质量,让细胞免疫治疗在FL精准诊疗中发挥更大价值。

FL细胞免疫治疗未来方向与研究规划

赵培起教授:当前细胞免疫治疗,包括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治疗,虽为FL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但在疗效提升与安全性保障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结合临床实践与研究趋势,我认为未来FL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需重点聚焦“增效”与“安全”两大核心方向,通过更精准的策略设计,让患者在获得更好疗效的同时,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在“增效”层面,核心可从“联合治疗”与“治疗线数前移”两个路径突破:一方面,需基于患者的耐药机制制定个体化联合方案。FL患者进入后线治疗阶段后,疾病异质性显著增加,很难用单一方案覆盖所有患者——此时需先明确患者耐药的关键原因,再针对性选择联合策略。另一方面,推动创新疗法向更前线治疗阶段前移。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在探索细胞免疫治疗的“前线应用”价值:例如CAR-T细胞治疗正尝试用于二线治疗,双特异性抗体也在开展一线治疗的临床试验。将这类高效疗法提前应用于早期复发、难治或高危FL患者,有望更早控制疾病进展,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

在“安全”层面,需始终秉持“疗效与安全并重”的原则——FL作为预后较好的惰性淋巴瘤,患者生存期长,治疗安全性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绝不能忽视。临床中常提到的“Chemo-free(无化疗)”方案,虽规避了传统化疗的毒副作用,但不代表“毒性-free(无毒性)”:无论是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还是其他免疫靶向药物,都可能带来独特的不良反应,比如感染风险、免疫相关毒性等。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全周期安全管理体系”:治疗前做好风险预测,治疗中加强动态监测,治疗后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在获得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

总体而言,未来FL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需在“增效”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个体化联合方案与治疗线数前移提升疗效上限,通过全周期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让更多FL患者从创新疗法中持续获益。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29日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普通外科
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临床常见的惰性淋巴瘤,虽整体预后较好,但早期进展、反复复发及难治性患者的治疗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
10月28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HR+乳腺癌治疗路径的优化看早期乳腺癌能否“预防”进展至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