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UISLM | 马军教授:深耕数十载,领航新征程,解析中国淋巴瘤诊疗的主要突破与未来发展

10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备受瞩目的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在天津顺利举办并圆满闭幕。作为淋巴肿瘤与骨髓瘤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汇聚全球顶尖专家、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产业代表,通过多会场、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为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我国血液肿瘤领域的开拓者与领航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亲历了中国淋巴瘤诊疗从“无医无药”到“可治可愈”的跨越式发展。在本次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马军教授围绕我国淋巴瘤诊疗近年来的核心突破、当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分享,为领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清晰的路径指引。

马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点击视频查看专家精彩分享

从起步到飞跃:回顾近年中国淋巴瘤诊疗的快速进步

马军教授:近30年来,中国淋巴瘤诊疗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无论是淋巴瘤新药的研发、转化医学的推进,还是治疗技术的突破,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也让我国淋巴瘤治疗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回溯40年前,我参加中国第一届淋巴瘤学术大会时,参会者仅百人左右,且以老一辈学者为主,当时国内拥有淋巴瘤亚专科的医疗机构寥寥无几,不足20个。而如今,国内淋巴瘤亚专科已发展到400多个;从疾病发病率来看,淋巴瘤也已成为血液淋巴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我国发病率约为5.56/10万,超过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值性肿瘤(MPN)等,成为血液领域第一大高发疾病。这样的变化,既反映出疾病认知的深化,更体现了诊疗体系的完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治疗层面的突破。在30、40年前,淋巴瘤治疗曾面临“无医可行、无药可治”的困境。那时人们对“血液肿瘤”“淋巴瘤”充满恐惧,不少患者在确诊后往往选择放弃治疗,医疗团队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现在,淋巴瘤治疗已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传统治疗手段到创新疗法,我们见证了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造血干细胞移植,再到双特异性抗体、细胞治疗等一系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

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与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代表的侵袭性淋巴瘤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已达60%~70%,实现了临床治愈的目标。即便对于难以根治的惰性淋巴瘤,也已能通过“Chemo-free(无化疗)”方案进行全程管理,让患者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稳定病情,平均生存期已超过10年。可以说,如今的淋巴瘤,早已不是“不治之症”,而是逐步成为了“可治愈、可长期高质量生存”的疾病。

从“跟跑”到“领跑”:展望中国淋巴瘤诊疗的未来方向

马军教授:在淋巴瘤诊疗领域,中国已历经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如今在单抗、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及CAR-T细胞治疗等领域,我们已具备“领跑”的能力,这是无数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国内淋巴瘤亚专科已达400多个,超30张床位的专科科室数量可观,专业医生队伍规模突破5000人,成为血液淋巴系统领域人员配置最充足的学科之一。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老中青专家团队传承协作、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攻关的结果,尤其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的系列指南,让淋巴瘤诊疗逐步走向规范化、精准化与个体化,为“可治愈”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这直接导致了淋巴瘤诊疗水平的区域差异——东部与西部、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距。在大型专科医院,淋巴瘤治愈率已能达到50%~70%,但在基层医院、偏远地区医院,诊疗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曾对全国范围内16000余名来自地区医院、县医院的淋巴瘤患者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仅约37.6%,显著低于中心城市的治疗水平。因此,未来我们的核心努力方向,仍是推进淋巴瘤规范化治疗的普及: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医生的专业培训,让更多基层医护人员掌握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知识;另一方面要持续扩大指南宣讲与学术交流的覆盖范围,我们每年会开展数十场专题宣讲,目的就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进展、跟上诊疗理念更新的步伐,最终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最后,我也希望老中青三代医疗工作者能继续传承老一辈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与医者担当,积极与国际接轨,深耕学术研究、推动技术创新。我们所有努力的核心始终围绕两点:一切为了创新,一切为了患者。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